基于CST的舰船RCS的研究
【摘要】:随着现代军用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现代舰船面临日益严重的雷达、声、光、热制导武器的威胁,因此对舰船的隐身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视距雷达由于其发射的电磁波能够沿着海面传播,实现超视距探测船只目标而得到广泛应用。一般,高频超视距雷达所探测的舰船目标大多数的RCS特性都处于瑞利区或谐振区,而目前对于目标处于谐振区时,哪些因素对目标的RCS起主要贡献作用,舰船的外形隐身技术在此时的作用等的研究却很少,本文即针对这些问题做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首先介绍了CST微波工作室(CST MWS)的特点及功能,及其与其他电磁场仿真软件比较的优势,介绍了RCS的相关理论及超视距雷达的目标特性,并较为详细的介绍了舰船的外形隐身技术的原理及舰船各外形结构的RCS特性。
接下来,本文以某大型舰船为参照,基于CST MWS建立了三维近似仿真模型,仿真分析在3MHz、30MHz、50MHz的超视距雷达波作用下,舰船RCS曲线随频率变化的情况;并研究了舰船目标处于谐振区时,舰载短波天线、雷达、导弹发射装置对舰船雷达散射截面的影响。
最后,本文以对舰船RCS起主要贡献作用的各二面角为研究对象,如船体与海面、上层建筑与船体甲板、上层建筑与上层建筑之间所构成的二面角,通过大量的仿真结果分析当舰船目标处于谐振区时,舰船外形整形技术对舰船RCS减缩的作用。
本文所作工作为舰船目标处于谐振区时外形隐身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
|
|
|
1 |
方剑!成都610036;任意正交曲线坐标系时域电磁散射计算的吸收边界条件[J];电子对抗技术;2000年01期 |
2 |
马秋华;典型靶场环境散射特性测试及分析[J];探测与控制学报;2000年03期 |
3 |
杜子静;张玉;赵勋旺;梁昌洪;;并行高阶矩量法分析舰队RCS和其它电磁特性[J];微波学报;2011年04期 |
4 |
耿方志,邓发升;反雷达隐身机理和可行性技术探讨[J];光电对抗与无源干扰;2003年01期 |
5 |
童创明,王积勤,王朝墀;目标RCS的理论值与实测值的关系[J];舰船电子对抗;1997年05期 |
6 |
赵慎强,吴先良,孙玉发,李民权;FDTD结合近远场变换法计算复杂目标的RCS[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
7 |
罗宏,许小剑,黄培康,吴兴无,赫荣奎;目标宽带雷达特征信号的建模与预测[J];电子学报;1999年09期 |
8 |
吴启华;王海婴;李春广;;傅立叶变换在RCS时域测试上的应用[J];舰船电子工程;2007年02期 |
9 |
谢建民;张伟;汪学刚;;多脉冲雷达目标RCS特性测量[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7年04期 |
10 |
程子君;吴启华;;隐身桅杆与主船体耦合RCS特性研究[J];中国舰船研究;2011年03期 |
11 |
宋广;张正成;;小波降噪在目标RCS方向特性处理中的应用[J];火控雷达技术;2007年04期 |
12 |
刘密歌;张麟兮;李南京;;基于矢量网络分析仪的RCS测量系统及应用[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7年01期 |
13 |
曹占辉;李永华;李言俊;;空间目标RCS序列的Kolmogorov熵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年14期 |
14 |
宁娜;王谷;王宝发;渠慎丰;;等离子体包覆目标RCS可视化计算[J];微计算机信息;2009年16期 |
15 |
张岩;;飞行器机翼布局对雷达隐身性能影响探讨[J];科技资讯;2011年19期 |
16 |
侯建洲;郭道通;高进涛;张维;;雷达增强技术在无人机上的应用与研究[J];中国雷达;2009年01期 |
17 |
甘传红,朱国强,徐鹏根;腔体结构高频RCS预估[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4期 |
18 |
罗贤梁,黄默;偶极子方阵耦合效应研究[J];电子对抗技术;1999年02期 |
19 |
梅东牧,李天;隐身技术在进气道设计中的研究[J];飞机设计;2003年03期 |
20 |
林一平;日本加快远洋舰船更新及其大型化[J];航海;199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