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八电极电容层析成像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韩诚  
【摘要】:流动层析成像技术是近年来飞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该项技术在解决多相流检测问题上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电容层析成像技术以其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结构简单、非侵入式、安全性能好等优点,成为目前流动层析成像技术发展的主流和研究热点,但离实际应用尚有很大距离,因此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本文以基于电容传感技术的电容流动层析成像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流动层析成像技术敏感场分析计算、传感器优化设计、两相流流型辨识、离散相分布图像重建及其浓度测量中的有关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 1.在分析现有流动层析成像系统及我们开发的油水两相流检测系统的基础上,对多相流特点、多相流的分类以及描述多相流的重要参数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指出了多相流参数测量对于科研及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多相流参数检测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对未来多相流参数测量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2.探讨了电容层析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及系统组成,并对其基本特点和发展现状进行了简介; 3.建立敏感场的数学模型,阐述了电容层析成像技术独特的优点和研究现状; 4.对传感器的设计进行优化使其性能得到改善; 5.研究了两相流流型辨识问题,提出流型辨识图像重建数学模型并研究合适的流型图像重建算法和流型判别算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马宁,胡正仪,唐雪原,王延平;一种用于走时层析成像的改进算法[J];CT理论与应用研究;1995年04期
2 郝魁红,王化祥;一种新型层析成像重建算法[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吴新杰,王师;径向基神经网络在层析成像中的应用[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0年03期
4 张朋,王小璞,张兆田,吴慧利,李爱民,李骏;工业CT机成像专用软件的研制[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0年S1期
5 郭履灿;印度洋巨震海啸的一种层析成像发震机理的解释[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5年01期
6 黄志尧,金宁德,李海青;层析成像技术在多相流检测中的应用[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1996年04期
7 李国娜,王保良,黄志尧,李海青;电容层析成像中电容检测方法的分析比较[J];仪器仪表学报;2005年S2期
8 张科;谢佳;胡光岷;邓正虹;;基于广义线性反演的流量矩阵估计算法[J];计算机应用;2008年03期
9 王雷,王保良,冀海峰,黄志尧,李海青;两相流检测ECT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的研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2年05期
10 陈丹妮;于斌;刘夏;屈军乐;牛憨笨;;基于数字微镜装置的结构光照明层析成像(英文)[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8年04期
11 李英,冀海峰,黄志尧,李海青;电阻层析成像系统软场特性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02年S1期
12 黄海波,王保良,黄志尧,李海青;基于双极性脉冲电流技术的电阻层析成像硬件系统的研制[J];机电工程;2002年06期
13 马峰,郑兆华,李恒国;颅脑外伤分类的CT特征[J];CT理论与应用研究;1998年03期
14 李英,黄志尧,冀海峰,李海青;两相流参数测量ERT图像重建算法的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年04期
15 邓正虹;胡光岷;;基于模拟退火的流量矩阵估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年32期
16 赵祥模;李娜;关可;宋焕生;;基于LTI射线追踪的改进的ART算法[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9年05期
17 史志才;异相介质对阵列电容传感器响应特性影响的仿真分析[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年02期
18 王晓婷;恶性骨肿瘤化疗前后影像学比较及疗效[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4年03期
19 李扬,汪仁煌,郑莹娜,邹旭华;基于ART的光学过程层析成像扇束图像重建[J];仪器仪表学报;2004年05期
20 高德文,阎春生,廖延彪,赖淑蓉;原油浓度分布光纤层析成像技术的实验研究[J];激光与红外;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喜;刘四新;;跨孔层析成像四种算法的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2 曾吕明;邢达;谷怀民;杨迪武;杨思华;向良忠;;基于多元线性阵列探测器的快速微波致热声层析成像[A];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裴顺平;许忠淮;汪素云;;中国大陆Sn波速度层析成像[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高丽丽;何琳;徐果明;朱良保;;层析成像中反演参数选取的影响[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周连庆;赵翠萍;陈章立;;利用地方震层析成像研究龙滩水库库区三维V_P和V_P/V_S层析成像[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肖化;胡广莉;何惠玲;保宗悌;;基于图象分割的人工神经网络在两相流层析成像中应用研究[A];中国图象图形科学技术新进展——第九届全国图象图形科技大会论文集[C];1998年
7 房立华;吴建平;王未来;明跃红;;华北地区噪声层析成像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周连庆;赵翠萍;郑现;陈章立;;三峡库区三维Vp,Vp/Vs,Qp和Qs精细结构层析成像[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宝龙;徐义贤;陈伟;蒋礼;;基于噪声的面波层析成像与观测实验[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何良军;严国英;;层析成像(CT)技术在桥墩灌浆加固质量检测的应用[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飞;跨孔雷达走时层析成像反演方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2 孙安辉;一维速度结构和三维有限频全波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
3 白志明;深地震测深剖面的层析成像研究及其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年
4 王振宇;土木工程的层析成像与广义反演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5 陈稷;太赫兹波及光学过程层析成像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李娟;首都圈地区Pn和PmP波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7 王浩全;超声阵列层析成像检测方法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8 王小平;上海及其邻近地区地下三维速度结构及各向异性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9 全国涛;稳态荧光分子层析成像重构算法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全国涛;稳态荧光分子层析成像重构算法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小仙;利用地震反射和折射联合层析成像探测深部构造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郑德伟;连续太赫兹波层析成像实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赵启光;青藏高原东缘深部速度结构远震层析成像[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4 燕利芳;反射波层析成像的数值模拟及在西安地裂缝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5 朱龙生;多方位角逆VSP层析成像[D];长安大学;2003年
6 李玉喜;钻孔雷达层析成像软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吉林大学;2010年
7 金溪;浅层地震初至波层析成像方法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8 徐险峰;光声技术用于层析成像和光谱分析中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贺宁;基于非均匀傅里叶变换的超声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梁春涛;东亚及邻区地幔体波层析成像[D];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寰;层析成像技术揭示地球奥秘[N];中国矿业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孟凡君;资源勘探的得力助手[N];中国矿业报;2008年
3 记者 刘如春 通讯员 刘文祥;地震CT技术洞悉岩溶变化[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4 本报特约记者 曹菲;杨文采与他的应用地球物理反演理论[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5 强声;美国研制能透视救灾的无线网络系统[N];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10年
6 ;探索地球科学服务人类社会[N];科技日报;2003年
7 石岩;中天山地幔精细结构研究项目[N];科技日报;2007年
8 松松;一觉醒来 反应更快[N];山西科技报;2000年
9 特约记者 曹菲 记者 于莘明;多国科学家联手“透视”青藏高原[N];科技日报;2005年
10 通讯员 李金生;山地地震勘探技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N];中国石油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