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从文化角度谈隐喻理解

孙涛  
【摘要】:近年来隐喻成为语言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人们分别从认知学,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方面对隐喻进行研究。研究隐喻是为了正确理解隐喻。学者们试图从语义学,语用学以及认知学等领域来理解隐喻,但是由于他们忽略或没有充分阐述在隐喻理解中文化因素所起的作用,他们的理论并不十分完整。本文的目的是阐述文化因素是如何影响隐喻理解的。 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本文的目的。第二章对隐喻和文化进行定义并讨论隐喻与文化的关系:隐喻构成文化模式;隐喻是理解文化世界的工具。第三章简要地介绍了从对比论,语义互动论,语用学,认知学等领域产生的各种有关隐喻理解的理论并讨论了其优缺点。第四章是本文的主要部分,分析了大量的事例,从技术经济、社会系统和意识形态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从文化方面来理解隐喻。第五章为结论。 隐喻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时刻与文化相互影响。隐喻本身就是基于相同的文化背景形成的,因此对一些隐喻的理解必须通过其文化背景,否则无法理解。当我们与外国人交流时,我们需要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虽然了解隐喻背后的文化因素很重要,但这并不表明了解文化背景是理解隐喻的唯一途径。当我们试图理解一个隐喻时,应尽量使用所有有效的理论,这样才能正确的理解隐喻。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良梅;;巴里人的人观思想——读格尔茨《巴厘的人、时间和行为》[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2期
2 喻辉;;试论“文化危机”[J];文教资料;2011年19期
3 李日;;中美文化模式对礼貌策略的影响——由一则跨文化交际失误的例子说起[J];价值工程;2011年23期
4 华章;;解读外国军事武器装备命名中的隐喻元素[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吕婷;;英汉概念隐喻的文化认知对比分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路邈;;试论文化模式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日两种译本中的人名翻译比较为中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年03期
7 何淼;张鸿雁;;蚌埠城市文化资本再构建——“皖北中心城市”定位下的文化战略发展分析[J];中国名城;2011年08期
8 苏岚;;想象性经历特点下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影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9 孙梦瑶;;文化的差异、整合与平等——读露丝.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0期
10 苏岚;;隐喻理解互动特点下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影响[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1 邓晓芒;;大言炎炎却詹詹——又答陈乔见博士[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5期
12 韩大伟;王娜;;基于认知神经理论和实验手段的隐喻研究进路[J];外语电化教学;2011年03期
13 陈乔见;;“儒家伦理新批判”的贫困[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5期
14 罗翠玉;张晓艳;;“健康第一”人文化模式对体育教育的影响[J];大家;2011年14期
15 王娟;;隐喻理解的心理语言学分析[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年05期
16 苏岚;;语境知识下的英汉隐喻翻译[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7 赵云艳;;自然环境与民族舞蹈特色[J];今日民族;2011年05期
18 ;亚洲艺术奖论坛[J];美术文献;2010年02期
19 周宝东;;大舍大得舒庆春[J];名作欣赏;2011年22期
20 陈树林;;俄国现代化文化阻力的文化哲学反思[J];俄罗斯学刊;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庆中;;文化模式发展与西部地区社会发展[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贵州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倪钢;;从技术文化角度分析企业文化模式[A];“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繁荣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峰论坛暨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年年会会议交流材料[C];2005年
3 周相卿;;文化模式原理对民族习惯法研究的几点启示[A];2003年贵州省宪法法理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芮晓松;宋莉;;EFL教师的文化模式和EFL教学中的“文化适应”(摘要)[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王德伟;;历时态的西方国家战略工程的文化模式[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衣俊卿;;人类发展状况批判与人学主题的确立[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马武定;;城市的发展与文化模式[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杨中枢;;本尼迪克特的意义:教育人类学的视角[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黄华新;徐慈华;;汉语隐喻逻辑表征的个案分析[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10 谢劲松;;隐喻与形而上学[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平;文化模式与对外汉语词语教学[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魏耀章;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对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和生成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张继文;中日古典定型诗歌中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4 王宏宇;文化哲学:实践哲学的当代形态[D];黑龙江大学;2007年
5 鲍明;满族文化模式[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6 教军章;中国近代国民性问题研究的理论视阈及其价值[D];黑龙江大学;2007年
7 张再红;词汇文化语义的认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黄孝喜;隐喻机器理解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10 王小潞;汉语隐喻认知的神经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涛;从文化角度谈隐喻理解[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2 屈琳玉;英汉常见社交称谓对比分析[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3 孙迪;中国传统园林植物构成的文化社会学解读[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4 赫湘红;文化模式的解读[D];新疆大学;2006年
5 周红;[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6 李敏;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文化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7 唐晓云;中国高成长性企业的文化战略模式探析[D];山东大学;2009年
8 李日;中英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桑杰端智;从古藏文文献看吐蕃文化与人格的关系[D];西北民族大学;2006年
10 宁圃玉;文化模式差异:中美跨文化交际行为模式的困境及出路初探[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柏青;文化模式中的艺术[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2 俞国方;塑造中小企业的文化模式[N];市场报;2003年
3 记者 林学富;桐屿推出“一村一品”文化模式[N];台州日报;2007年
4 通讯员 张明;构筑123安全文化模式[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7年
5 韩国首尔庆熙大学教授 金丽寿 整理 记者 陶冠群 杨娟;亚洲正成文明重构的一个来源[N];苏州日报;2011年
6 冯之浚;循环经济与文化模式[N];解放日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姬忠实;从“1+8”到“163”的跨越[N];中国矿业报;2006年
8 黄衍滨;刘文宝“4A文化模式”打造卓越管理[N];中国煤炭报;2010年
9 秦川 涂玉成 陈耀相;铸就品牌文化 打造一流企业[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10 管益忻;强化执行力,打造新型儒商文化模式[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