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液两相流流型实验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实验对水平管、倾斜管和垂直管内不摇摆绝热流动条件下的两相流流型进行了研究。
本实验在空气和水两相流常压实验台上进行,在透明有机玻璃管内,用目测法对流型进行观察。实验段长度为6m,水平管实验分别采用三种不同管径:14.8mm、24.5mm和34.5mm;倾斜管分别对14.8mm和24.5mm两种管径进行了15°和30°实验;垂直上升管进行管径为24.5mm和34.5mm的实验,实验段出口通大气。实验数据由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实时采集,典型流型用1/1000s高速摄像机进行拍照。低流量工况流型可直接通过目测观察来识别,高流量时借助于摄影和压力/压差波动图像来识别流型。
本文通过对大量实验现象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确定管内流动存在的流型,按照常见流型定义,给出流型的分类,分别绘制内径14.8mm、24.5mm和34.5mm的水平管流型图;内径14.8mm、24.5mm倾斜15°和30°倾斜管流型图;内径24.5mm和34.5mm垂直上升管流型图,同时分别对水平管、倾斜管和垂直上升管内的流型演化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又对相应流型间转换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相应流型转换的机理理论模型。
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的水平管和倾斜上升管流型图与传统的Mandhane和Barnea流型图基本一致,对于垂直上升管实验得出的流型图,与Hewitt流型图有一些差异,需要进一步实验证实。通过实验得出的流型图对比表明:(1)倾斜对分层流到间歇流转变区域影响很大,在倾斜管中分层流已经消失了,间歇流型区域扩大;(2)环状流流型的边界随着倾角增加相应地往气流量大的方向偏移;(3)泡状流、弹状流和环状流是在整个倾斜角度都存在的流型。
|
|
|
|
1 |
高亦普;刘振华;;水基纳米流体在竖直毛细管中的气液两相上升流流型特性[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10期 |
2 |
高亦普;刘振华;;水基纳米流体在水平毛细管中的气液两相流流型特性[J];化工学报;2007年08期 |
3 |
许晶禹;吴应湘;李东晖;;利用射流泵输送油水两相管流的实验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05年04期 |
4 |
高炳军;付林;杨占军;李舒君;;油煤浆加热炉前混氢直管段气液两相流流型数值分析[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
5 |
蒋安众,周云龙,夏国栋;水平管中气液两相流的流动特性研究[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
6 |
周云龙;陈飞;刘川;;基于图像处理和Elman神经网络的气液两相流流型识别[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年29期 |
7 |
姜俊泽;张伟明;王志明;;气液两相管流流型识别理论研究进展[J];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
8 |
王补宣,杜小泽;细圆管内流动凝结换热的流型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2000年12期 |
9 |
孙斌,周云龙,关跃波,洪文鹏;水平管气液两相流流型的压差波动特征[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10 |
杜杨,辛明道,周明来,张世富;水平二维内微肋管内凝结两相流流型图实验研究与解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8年05期 |
11 |
解利昕,阮国岭,张耀江,王世昌;水平管薄膜式蒸发装置传热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0年02期 |
12 |
邢至庄,孙绍述,胡玉霞;接近海底水平管的波浪力和C_D,C_M,C_L值的实验研究[J];海洋工程;1990年03期 |
13 |
金宁德;李爽;张煜;郑希科;谢荣华;刘兴斌;;水平油水两相流测井仪器测量通道内流型识别[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9年03期 |
14 |
孙斌;白宏震;黄咏梅;;基于EMD和ICA的AR模型在两相流流型识别中的应用[J];化工学报;2010年11期 |
15 |
吴铁军,郭烈锦,刘文红,张西民;水平管内油水两相流流型及其转换规律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2年04期 |
16 |
周云龙,蔡辉,关月波,宋景东,沙鹏;水平管内油-气-水三相流流型特性研究[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17 |
郭飞;;关于气液两相流流型及其判别的若干问题[J];科技致富向导;2010年21期 |
18 |
徐进良,陈听宽,翟兴耀,杨鲁伟,宋纪元;水平管顶部破口入口蒸汽含汽率[J];自然科学进展;1996年02期 |
19 |
阎昌琪;于凯秋;栾锋;曹夏昕;;摇摆对气-液两相流流型及空泡份额的影响[J];核动力工程;2008年04期 |
20 |
Rashmi G. Walvekar;张磊;师文静;;水平管中油水分散紊流的数值模拟研究[J];油气地球物理;201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