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运载器主动对接装置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水下运载器是随着海洋资源开发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国防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是海洋高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水下对接技术是运载器完成水下作业任务的关键技术,水下对接装置的功能是完成水下运载器与潜艇或海洋空间站的对接作业,实现人员或物资的干转移。
本文主要针对水下对接作业环境的特点,设计了水下主动对接装置,选取了适合的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和工作模式,完成了对接装置的多机械手及运载器本体和机械手之间的协调运动控制。本文进行了基于吸盘结构的水下运载器主动对接装置的结构设计,对装置进行了运动学分析,结合机械手的实际结构,推导出机械手末端吸盘的运动方程,并根据主动对接作业策略进行了机械手位姿变化的分析。
主动对接过程除了四只机械手之间的配合外还有运载器与机械手之间的配合,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逻辑关系。本文基于形式语言和自动机的离散事件系统监控理论来解决协调层的控制问题,提出了同时利用运载器与机械手的工作空间划分定义自动机模型状态与事件的方法,解决了系统中并发现象的描述问题;建立了主动对接作业过程模型,描述了完成协调控制的监控器的作用,并通过等价类简化了机械手与目标间的关系,也大大简化了协调层控制结构。在逻辑层设计的基础之上,基于赋时离散事件系统监控理论对作业过程的时间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避免了在处理失败事件时容易使系统陷入死循环的不足,提出了具有限定循环执行次数功能监控器的逻辑结构,并给出了赋时形式;最后又提出了具有参数调整功能的协调控制方法。
本文设计了主动对接装置的液压伺服系统,并利用直线位移、角位移及压力等传感器信息,构建了电液伺服系统的控制器,并基于可编程控制器完成了水下主动对接作业装置的软件和硬件的联调,在软件中还设计了平移式平均值滤波程序来减少环境外扰。通过编制主动对接装置作业过程的协调控制软件,完成了陆上联调和对接实验,有效地实现了主动对接作业过程协调控制,为实现水下对接过程自动化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
|
|
|
1 |
王丽亚,严隽琪,吴智铭;离散事件系统的受控Petri网模型中的冲突控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
2 |
张学军;刘钊;;基于离散事件的地面等待模型算法研究与仿真[J];计算机仿真;2007年05期 |
3 |
李桂莲;离散事件系统的非确定性状态反馈控制(Ⅰ)[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
4 |
李桂莲;离散事件系统的非确定性状态反馈控制(Ⅱ)[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
5 |
徐晨,胡奇英;离散事件状态反馈系统的一个新模型(英文)[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1年04期 |
6 |
常宗虎,边信黔,严浙平,汪玉;AUV实时任务协调方法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7 |
赵晓明;武昌;齐胜利;潘平俊;;TPN通信导航装备战场抢修系统建模[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
8 |
林怡青,郑时雄,苏树珊;分布式制造系统的控制结构[J];工业工程;1998年02期 |
9 |
王建青;邵延君;;基于WITNESS的排队系统仿真[J];机械管理开发;2008年01期 |
10 |
吴维敏,董利达,苏宏业,褚健;基于抑制弧Petri网的离散事件系统的监控理论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年01期 |
11 |
陶泽,谢里阳,梁迪;具有混合约束的DESPetri网控制器的设计(英文)[J];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2005年03期 |
12 |
李惠峰;赵文华;李昭莹;;离散事件系统监控理论及其在航天领域的应用研究[J];航天控制;2009年03期 |
13 |
刘小平;韩江洪;魏振春;;基于有色Petri网的车身控制系统建模方法[J];汽车工程;2009年08期 |
14 |
吴宝光,邢博华,么利中,张建生,怠迪;神二协调控制系统的改进及分析[J];山西电力技术;1997年04期 |
15 |
王力;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控制策略探讨[J];湖北电力;1997年04期 |
16 |
邱宇,陈学允;发电机组暂态稳定协调控制[J];大电机技术;2001年05期 |
17 |
郑建平;珠江电厂3号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改造及投运[J];华东电力;2004年10期 |
18 |
俞辉,蹇继贵,沈艳军;基于Simulink的多Agent协调控制计算机仿真[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19 |
李军伟,赵克定;协调控制同步策略在液压仿真转台中的应用[J];系统仿真学报;2005年07期 |
20 |
朱海涛,张俊智,廖承林,胡昭琳;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总成换挡过程协调控制仿真[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