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酸盐氧基磷灰石的合成及导电性能的研究
【摘要】:本文研究了氧基磷灰石(OA)的制备方法、晶体结构特点、氧离子导电机理,考察了组成、结构与氧离子传导性能之间的关系。实验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化学计量A_2La_8(SiO_4)_6O_2(A=Ca、Sr和Ba);氧离子缺陷Ca_(2+x)La_(8-x)(SiO_4)_6O_(2-0.5x);阳离子空位Ca_(2-3x)La_(8+2x)(SiO_4)_6O_2和Ca_(3-3x)La_(7+2x)(SiO_4)_6O_(1.5);过量氧Ca_xLa_(10-x)(SiO_4)_6O_(3-x/2)、La_(10-x)(SiO_4)_6O_(3-1.5x)、Ca_xLa_(9.67-2x/3)(SiO_4)_6O_(2.5)和ALa_9(SiO_4)_6O_(2.5)(A=Ca、Sr和Ba);硅掺杂La_9(SiO_4)_(6-x)(VO_4)_xO_(1.5+0.5x)、La_(10)(SiO_4)_(6-x)(AlO_4)_xO_(3-0.5x)和La_(10)(SiO_4)_(6-x)(GaO_4)_xO_(3-0.5x)等11个系列的硅酸盐氧基磷灰石,制备方法的特点为反应温度低,高温焙烧时间短,获得的样品电导率高。
经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拉曼光谱(R)、热分析(TG-DTA)和扫描电镜(SEM)等手段表征,证明所得样品为磷灰石相。所合成的硅酸盐氧基磷灰石属于六方晶系,除了硅掺杂OA的空间群为P6_3外,其余样品的空间群为P6_3/m。离子半径越大,O~(2-)的数量越多,晶胞就越大。以群论和相关法确定了Ca_2La_8(SiO_4)_6O_2的126个振动模式,即12A_g+9A_u+9B_g+12B_u+8E_(1g)+13E_(1u)+13E_(2g)+8E_(2u),其中红外活性的为8A_u+12E_(1u);拉曼活性的为12A_g+8E_(1g)+13E_(2g)。
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表明,硅酸盐氧基磷灰石的阻抗谱均符合Kramers-Kronig转换,在不同的温度下所有样品的阻抗谱呈现晶粒、晶界或电极圆弧。所有样品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基本符合Arrhenius关系式,部分样品在高温区曲线稍微向下弯曲。化学计量和氧离子缺陷磷灰石遵循直线传导的自由氧空位机理,其特征是电导率小,活化能大。阳离子缺陷、过量氧和硅酸盐掺杂等磷灰石遵循曲线传导的间隙氧导电机理,其特征是电导率大,活化能小。间隙氧和阳离子空位数越多,晶胞越大,电导率就越大,活化能就越低。
离子迁移数和氧分压对电导率的研究表明,除了钒掺杂硅酸盐氧基磷灰石有少量的电子导电外,其它所研究的硅酸盐氧基磷灰石的电荷载体均是O~(2-)离子。陶瓷的致密度越高,电导率越大。影响硅酸盐氧基磷灰石电导
|
|
|
|
1 |
郭冰草;高喜平;肖保才;徐贝贝;李姝娟;陈胜;张玉清;;烯丙基哌啶类离子液体的合成与物化性能研究[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09年06期 |
2 |
王小刚;;新型dmit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质的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6年07期 |
3 |
钱学宇;何芷琪;吴庆银;童霞;闫文付;龚剑;;取代型Dawson结构钨磷镓杂多酸的合成及导电性能[J];科学通报;2011年09期 |
4 |
齐力;太虎林;董绍俊;;丙烯腈-甲基丙烯酸酯网状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5年06期 |
5 |
安永昕;王贵领;赵辉;霍丽华;尹鸽平;;Ga掺杂La_(9+x/3)(GeO_4)_(6-x)(GaO_4)_xO_(1.5)的合成及导电性能研究[J];无机化学学报;2009年04期 |
6 |
王贵领;张密林;赵辉;霍丽华;孙丽萍;高山;;La_(10-x)(SiO_4)_6O_(3-1.5x)的合成及其导电性能的研究[J];中国稀土学报;2006年04期 |
7 |
李永敏;杨健国;林彩萍;;氯化-[1-乙基-3-((S)-1,2-丙二醇)]咪唑离子液体的合成及性质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8年11期 |
8 |
刘环;;导电聚合物聚苯胺的制备与表征及导电性能的研究[J];江西化工;2010年03期 |
9 |
厉英,王淑兰,白玉霞,姜茂发;在NaCl-KCl熔盐中合成BaTiO_3时体系电导率的变化[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11期 |
10 |
范丛斌;熊国宣;黄海清;邓雪萍;;新型视黄基席夫碱盐的合成与导电性能[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8年05期 |
11 |
崔万秋;周德保;沈志奇;练聪;;LiCl-Li_2O-WO_3-P_2O_5系统非晶离子导体的电学性能与振动谱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1991年01期 |
12 |
周晶,崔万秋;五氧化二磷基非晶态铜离子导体的制备及电导研究[J];硅酸盐学报;1988年04期 |
13 |
王斌,谢守和,叶大铿,张声华;N-3-炔丁烯基咔唑的合成及热聚合[J];有机化学;2003年07期 |
14 |
邢双喜,褚莹,隋晓萌,王元鸿;以反胶束为模板合成导电聚苯胺[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15 |
崔得良,孟宪平,冯守华,徐如人;合成Na_5YSi_4O_(12)过程中几个晶相性质研究[J];硅酸盐学报;1996年02期 |
16 |
王刚;离子学[J];现代物理知识;2000年01期 |
17 |
迟兴宝,李小平;双(6,7-二甲硫基四硫富瓦烯-2,3-二硫)金属配合物的合成[J];合成化学;2002年04期 |
18 |
齐力,马战宇,林云青,王佛松;一种梳状高分子固体电解质的合成及LiSCN盐复合物的导电性[J];功能高分子学报;1998年01期 |
19 |
王建华,杨更新,迟兴宝,王小刚;扩展的共轭二价阴离子四硫富瓦烯四硫桥双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年05期 |
20 |
苏育志,龚克成;2,2’-双氨基苯氧基二硫化物及其聚合物的合成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