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臂康复训练机器人控制及实验研究
【摘要】:
将机器人辅助治疗技术引入到偏瘫康复训练中,已经逐渐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重视,并发展成为热门课题之一。其难点主要集中于运动康复训练方法如何通过机器人的控制策略得以实现。而我国在康复工程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因此课题的研究更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本论文从国内外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机器人机构设计和控制模式等方面,分析了机器人辅助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可行性和方法的实现,具体研究如下:
本文依据康复机器人的应用对象和偏瘫康复理论,确定了机器人的设计目标和控制系统方案,并对机器人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和论述,包括,安全性设计、力传感器特性研究以及传动机构对控制精度的影响问题,同时利用MATLAB软件解算操作臂的运动域。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康复机器人的控制算法和策略,机器人主要能完成轨迹跟踪控制、力示教再现控制、采用力外环的阻抗控制和抗阻运动控制,分别设计了这四种训练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并建立了控制模型。
基于理论研究,利用dSPACE实时仿真平台进行了康复机器人的半实物仿真设计。将康复机器人系统引入控制回路,将实现各模式的控制模型、力信号处理模型、位置初始化模型等转化为Simulink与RTI联系的仿真模型,并令其成为相对独立的模块,确定各模块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对驱动电机伺服系统进行了模型辨识。此后,对正常人进行了机器人辅助训练的实验。分别对各种训练模式进行实验研究,实时调整控制参数,监测机器人系统的状态并反馈机器人的信息,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
|
|
|
1 |
王岚;李趁前;刘艳秋;张今瑜;;基于力阻抗控制的手臂康复机器人实验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8年13期 |
2 |
包广清;JUDITH.Apsley;江建中;;一种船用多相电机驱动系统的仿真与实验研究[J];大电机技术;2009年06期 |
3 |
周雅夫;崔玉珩;;运用半实物仿真对汽车ABS性能评测的方法[J];天津汽车;2008年05期 |
4 |
韩文;常思勤;易纲;张庆永;冯浩;;新型电控液驱车二次元件控制策略的实验研究[J];液压与气动;2008年02期 |
5 |
李官军;杨波;陶以彬;王德顺;俞斌;桑丙玉;;抽水蓄能机组静止变频器起动控制系统半实物仿真[J];电机与控制应用;2011年01期 |
6 |
费万民;张艳莉;孟照娟;赵新红;吕征宇;;基于自关断器件的三相不接地系统短路限流器及其实验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07年05期 |
7 |
张小平;唐华平;朱建林;张炳根;向礼丹;;新型Boost矩阵变换器及其实验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08年10期 |
8 |
杜秀霞;李平康;刘云鹏;吕庆军;;传动系统试验台的半实物仿真优化技术[J];控制工程;2007年S3期 |
9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总目次(第29卷)[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12期 |
10 |
徐振军;杨昭;张金亮;;燃气机热泵控制系统实验研究[J];中国建设动态(阳光能源);2007年01期 |
11 |
王磊;沈胜强;师新广;;燃气机热泵控制系统实验研究[J];河南科学;2008年05期 |
12 |
么居标;贾桢;周大森;冯能莲;;混合动力摩托车动力性能匹配与控制策略[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
13 |
包广清;Judith Apsley;江建中;;基于dSPACE平台的多相感应电机控制系统研究[J];电机与控制应用;2009年10期 |
14 |
包成;蔡宁生;;SOFC-MGT混合发电系统的半实物仿真方案研究[J];动力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
15 |
赵晓蓓,阎杰;导弹舵面动态加载系统的性能分析及其对半实物仿真大回路的影响[J];航空兵器;1998年03期 |
16 |
孙兆伟,耿云海,何平;小卫星大角度姿态机动控制研究及半实物仿真验证[J];航天控制;2000年02期 |
17 |
贡学平,费海伦;红外成像制导半实物仿真现状与发展[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0年02期 |
18 |
张江滨,姚辉,杨晓萍;构建基于XPC目标的实时仿真测试系统[J];水利水电技术;2005年01期 |
19 |
康凤举,杨惠珍,高立娥,胡志刚,杜来毅,董居中;水下航行器半实物仿真系统的数字化和一体化设计[J];系统仿真学报;1999年02期 |
20 |
张佑忠;导引回路半实物仿真新方案[J];战术导弹技术;200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