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零航速减摇鳍升力机理及系统模型研究
【摘要】:
船舶在低航速或零航速作业时,减摇水舱是用来减小船舶横摇的最主要的减摇设备。但是减摇水舱本身的减摇能力有限,而且只是在谐摇频率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最好的减摇效果,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出现增摇的现象。而传统的减摇鳍一般只能在中高航速下才能有效地进行减摇,这是由传统减摇鳍减摇机理决定的。传统减摇鳍的升力同船舶的航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因此船舶的航行速度越高,产生的升力也相对较大。随着减摇技术的发展,一种新的减摇技术可以使用减摇鳍在零航速下进行船舶减摇,但其减摇理论仍处在发展阶段。
论文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零速下船舶仿生减摇鳍升力机理的研究(50575048)”。
主要研究内容是减摇鳍在零航速下摆动时的运动规律及其升力模型的建立。
论文首先对零航速减摇装置做了综述,阐述了减摇鳍在零航速下工作的减摇原理。论文给出了单翼纵向拍动型、单翼横向拍动型、单翼纵向拍动耦合升沉运动和双翼纵向拍动型等几种类型的零航速减摇鳍,并对其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
单翼零航速减摇鳍升力模型的研究是减摇鳍能否在零航速下用于船舶减摇的关键问题。通过对两种不同工作方式的零航速减摇鳍升力模型进行理论研究,根据单翼Weis-Fogh机构势流理论对单翼横向拍动的减摇鳍进行了升力建模,得到的升力模型基本上反映了鳍拍动时升力产生的情况。同时对单翼纵向拍动的减摇鳍进行了升力模型建模,根据鱼尾摆动将鳍上所受到的力分为法向力、附加质量力和涡的影响力进行研究,建立相应的简化模型。最后使用Fluent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单翼纵向拍动减摇鳍进行了数值模拟,从得到的升力曲线上可以看出前面建立的升力模型基本上可以反映鳍摆动时产生升力的规律。
双翼零航速减摇鳍升力模型的建立是基于Weis-Fogh机构流体动力学理论。基于势流理论得出的升力模型由于对一些参数进行了假设,其升力模型并没有很好的反应出鳍上的升力变化情况。因此进一步研究和建立了基于点涡理论的双翼零航速减摇鳍升力模型。从其升力曲线的对比上可以看出,基于点涡理论的升力模型可以更好的反映鳍上产生升力的情况。
最后建立了船舶-单翼零航速减摇鳍和船舶-双翼零航速减摇鳍模型。据实船参数对船舶-单翼零航速减摇鳍模型和船舶-双翼零航速减摇鳍模型在不同海况下的船舶横摇进行了仿真,从仿真结果上可以看出在低海情的时候单翼零航速减摇鳍的减摇效果可以达到55%以上,双翼零航速减摇鳍的减摇效果在50%左右。
|
|
|
|
1 |
梁利华,杨生,李国斌;DSP控制器在减摇鳍加载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3年03期 |
2 |
吴冰;;收放式减摇鳍的改进[J];机电设备;1988年05期 |
3 |
荆兆寿;;从鱼鳍到舰船的减摇鳍[J];惯性世界;1998年03期 |
4 |
孟克勤
,王明星;减摇鳍液压伺服系统分析[J];机电设备;1997年04期 |
5 |
王立贤,汪滨琦;减摇鳍测控系统中仿真转台的正弦运动控制[J];应用科技;2003年10期 |
6 |
曹溯萱,邱龙源;鳍箱内减摇鳍鳍角零位调整的新工艺[J];中国修船;2000年05期 |
7 |
吴跃斌,谢英俊,徐立,陈鹰;1MN级新型减摇鳍液压系统仿真[J];机床与液压;2004年04期 |
8 |
高玮;;惯性技术之窗:陀螺仪是减摇鳍的灵魂[J];海陆空天惯性世界;2011年07期 |
9 |
廖铭声;减摇鳍的阻力计算[J];船舶工程;1995年04期 |
10 |
焦侬;减摇鳍自适应控制系统的研究和仿真[J];船舶工程;1998年04期 |
11 |
侯兴凯,马宏颖,李国斌;减摇鳍航速调节的研究及MCS-96的实现[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1998年03期 |
12 |
张海鹏,吉明,金鸿章;可编程控制器在船舶减摇鳍随动系统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应用;2003年11期 |
13 |
杨盐生,贾欣乐;船舶减摇鳍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变结构鲁棒控制[J];中国造船;1998年03期 |
14 |
刘然;用“鸳鸯孔”保证减摇鳍基座安装精度[J];造船技术;2002年02期 |
15 |
廖铭声;改进型减摇鳍的不规则波试验[J];舰船科学技术;1980年05期 |
16 |
宋学雷;;减摇鳍微机控制原理样机通过部级技术鉴定[J];应用科技;1988年01期 |
17 |
李积德;代遗山;;装减摇鳍的船舶在不规则海浪中横摇的理论计算[J];应用科技;1979年04期 |
18 |
赵立涛;;为航船插上平衡的翅膀——记哈尔滨工程大学(原哈船院)的减摇鳍技术[J];科技潮;2001年12期 |
19 |
李晖,郭晨,李晓方;基于MATLAB的船舶减摇鳍控制系统仿真[J];仪器仪表学报;2002年S1期 |
20 |
廖铭声;减摇鳍控制原理[J];舰船科学技术;198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