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铜离子印迹磁性生物吸附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任月明  
【摘要】: 含铜废水来源广、毒性大,严重危害自然环境和人体健康,因此对其进行处理尤为必要。本文以Cu(Ⅱ)为印迹离子,壳聚糖为印迹母体材料,青霉属菌丝体为核心,纳米Fe_3O_4为磁组分,经环氧氯丙烷交联和三聚磷酸钠的固化制备了铜离子印迹磁性生物吸附材料(Cu(Ⅱ)-IMB),并用于含铜废水的吸附处理。结果表明该新型吸附材料优点为:(1)成本低廉能够大量生产;(2)吸附材料表面保留的Cu(Ⅱ)印迹空穴使得对Cu(Ⅱ)的吸附容量大大提高;(3)具有磁性在外加磁场下能够迅速从吸附后的溶液中分离出来。 对制备Cu(Ⅱ)-IMB的单因素影响吸附性能的实验进行了探讨,首次利用响应面法实验优化了制备工艺,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吸附容量。结果表明,在合成过程中,环氧氯丙烷、纳米Fe_3O_4和印迹铜离子的量是影响吸附材料吸附性能的重要因素,三者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纳米Fe_3O_4、印迹铜离子的量对吸附性能影响是正面的,且最显著。最佳合成条件为:菌丝体2g,CS0.2g,30℃下均匀搅拌交联反应3.0h,6mL2.5%的三聚磷酸钠溶液固化8.0h,以CuSO_4中的铜离子为印迹模板。加入环氧氯丙烷2.99g,Fe_3O_4为0.505g,印迹铜离子质量为25.245mg。 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离子体光谱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仪、振动样品磁强计对Cu(Ⅱ)-IMB的物质结构进行鉴定。结果表明,Cu(Ⅱ)-IMB的形状不规则,表面疏松且有许多的空隙结构,有着丰富的利于对重金属离子吸附的基团。和纯菌丝体及非印迹磁性生物吸附材料(NIMB)相比,比表面积和孔容积大大提高。制备过程中Fe_3O_4被成功的包埋且晶型未改变,但分布不均匀。Cu(Ⅱ)-IMB仍然保持超顺磁性,其磁特性参数随Fe_3O_4的含量不同而变化。 以Cr~(6+)、Zn~(2+)、Ni~(2+)为对比离子,对Cu(Ⅱ)-IMB在水溶液中对Cu~(2+)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与制备的其它三种生物吸附材料进行了比较,并对其磁沉降性能、机械强度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pH是影响吸附容量的重要因素,其对Cu~(2+)、Zn~(2+)、Ni~(2+)吸附的最佳pH值在5.0左右,对Cr~(6+)的为4.0左右。Cu(Ⅱ)-IMB、NIMB、CMB和MB对水溶液中Cu~(2+)、Zn~(2+)、Ni~(2+)和Cr~(6+)的吸附符合二级吸附动力学,均为颗粒内扩散和膜扩散联合控制过程,符合Langmuir或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Cu(Ⅱ)-IMB对Cu~(2+)的吸附速率最快,达吸附平衡时间最短为6.0h,二级吸附速率常为4.432x10~(-3)((g/mg)/min),比NIMB对Cu~(2+)的提高33%,颗粒内有效扩散系数最大,为0.97223(mg/g)/min~(1/2),对Cu~(2+)的吸附性能最强,并表现较高的吸附选择性,由Langrnuir吸附等温式求出的单层饱和吸附容量为68.02mg/g,对Zn~(2+)、Ni~(2+)、Cr~(6+)没有吸附选择性,吸附性能比NIMB好。印迹技术对吸附性能的提高贡献最大。Cu(Ⅱ)-IMB对Cu~(2+)吸附过程为吸热反应,容易自发进行,以物理吸附为主,为熵增加过程。在外加磁场下,具有良好的磁沉降性能,与非磁性吸附材料比较,沉降时间缩短93%,沉淀效率提高25%,合成过程使其机械强度、交联度和抗酸性有较大提高。 研究了其在二元体系和多元体系下的吸附竞争效应。实验表明,共存离子导致Cu~(2+)吸附容量下降。二元体系实验证明,离子对吸附Cu~(2+)的干扰随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以Cu(Ⅱ)-IMB和NIMB为吸附材料的溶液中,共存的离子的吸附竞争能力为:Zn~(2+)Ni~(2+)Cr~(6+)。有竞争离子存在时,Cu(Ⅱ)-IMB对Cu~(2+)仍具有较高的选择吸附性能,并符合Langmuir模型。在多元金属离子体系中,Cu(Ⅱ)-IMB的吸附能力仍大于NIMB,对Cu~(2+)具有专一的吸附选择性。Zn~(2+)和Ni~(2+)对Cu~(2+)的协同竞争作用大于Ni~(2+)和Cr~(6+)的。吸附机理分析表明,吸附的过程中-NH_2和-OH与金属离子结合形成共轭结构。吸附金属离子后Cu(Ⅱ)-IMB非晶结构和Fe_3O_4的晶型未被影响,仍然保持原来的磁性。吸附了金属离子的Cu(Ⅱ)-IMB用0.01M EDTA在25℃下,解吸20min,氢氧化钠再生1.0h后,能够重复使用5次以上。 引入BP神经网络的理论与方法,创新性地建立了Cu(Ⅱ)-IMB吸附Cu~(2+)体系的影响因素的预测与控制模型,达到了良好的预测效果。为吸附实验的定量研究开创出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模型的建立可在计算机上进行某些设计与运行参数的选取。同时,能够实现对运行效果的预测,为工艺运行的在线控制提供了途径。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德懿;马颖;王毅;冯辉霞;雒和明;满新伟;郝远;;C/粉煤灰复合吸附材料的制备及表征[J];应用化学;2011年08期
2 杨静静;栾兴社;;用酵母菌吸附处理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研究现状[J];化工科技;2011年04期
3 朱健;王平;罗文连;王韬远;张烨;;硅藻土吸附重金属离子研究现状及进展[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4 黄海涛;魏彩春;梁延鹏;温振宇;;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J];宁夏农林科技;2011年05期
5 王靖宇;刘敬勇;裴媛媛;蔡华梅;黄曼雯;蓝静;;吸附剂在工业废水重金属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年16期
6 余以刚;杨倩倩;周显宏;吴聪俊;郑丽华;;豆皮对重金属离子Pb~(2+)的吸附性能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年06期
7 杜传青;谢光勇;;淀粉-钛-硅复合物的制备表征和吸附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1年08期
8 唐建设;黄显怀;陈良杰;;水体中污染底泥重金属淋洗技术[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9 郭永福;晏乃强;;δ-MnO_2在水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J];工业水处理;2011年06期
10 王超;;矿山废水中重金属离子在包气带中的吸附特征[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1 韩晓磊;杨忠华;李小蕊;曹昆;徐建荣;;四种重金属离子对河川沙塘鳢早期发育的毒性影响[J];生态毒理学报;2011年03期
12 高志明;罗杨合;陈振林;解庆林;;超微粉碎对荸荠皮吸附重金属离子性能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13 宋宏涛;刘国平;杨玉青;魏洪源;;冠丙四肽与ⅠA和ⅡA重金属离子结合作用的初步理论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14 ;腐植酸在修复水体重金属污染方面的应用[J];腐植酸;2011年04期
15 孟超敏;姬俊华;郑跃进;;Pb~(2+)、Cr~(3+)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小麦幼苗MDA积累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16 余若祯;王红梅;方征;闫振广;王宏;;重金属离子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1年05期
17 郑顺安;郑向群;张铁亮;刘书田;;污染紫色土重金属的淋溶特征及释放动力学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1年04期
18 李秋华;;蔗渣纤维素黄原酸酯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J];广州化学;2011年02期
19 杨红超;吴艳丽;;Cu~(2+)、Hg~(2+)对泥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13期
20 李耘倩;郭立新;许默;冯琳阁;;啤酒酵母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和解吸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J];化工科技;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袁;蒋平;刘可柯;程胜高;;改性膨润土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应用前景[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令狐文生;徐江锋;徐景华;;污泥焚烧过程中重金属离子迁移规律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3 高敏;薛宝龙;高龙成;;含硫聚电解质的合成及在水处理应用[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邵颖;徐伟民;芮春芳;;羧甲基交联壳聚糖树脂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及树脂再生研究初探[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5 常玉芬;宁桂玲;林源;;一种球状高分子聚合物对污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分离作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6 商平;刘涛利;魏丽娜;李梦;;花生壳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7 袁亚仙;姚建林;马君银;顾仁敖;;重金属离子的电化学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8 郑怀礼;孙秀萍;陈春艳;刘宏;王白雪;廖华;;二乙烯三胺乙基聚合物的合成及对重金属离子的捕集吸附性能[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沈敏;杜平;薛爱芳;李胜清;陈浩;;交联羧甲基魔芋葡甘聚糖柱预富集—GFAAS测定痕量铅、镉、铜的研究[A];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第十一届分析化学专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丽娟;刘树深;葛会林;;四种重金属离子对明亮发光杆菌急性和亚急性毒性的比较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月明;铜离子印迹磁性生物吸附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2 郭祥峰;亲水性萘酰亚胺阳离子荧光分子探针的设计、合成及性能[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3 安富强;新型表面分子印迹技术的建立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D];中北大学;2010年
4 郑蕾;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吸附重金属效能与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5 姜爱莉;柄海鞘的生理能量学及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6 王春峰;利用粉煤灰合成沸石技术与吸附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7 邢云;壳聚糖的修饰改性及其对重金属和染料的吸附行为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8 赵晓伟;新型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对溶液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吴小宁;分散支撑液膜中重金属离子的传输与分离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10 陈松涛;纳米二氧化钛固相萃取与光谱法联用分离/富集/分析环境中重金属研究[D];江苏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坤容;改性聚丙烯酸钠的合成及其对水中重金属离子Pb~(2+)、Zn~(2+)、Ni~(2+)的去除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2 高萌;改性壳聚糖对畜禽废水Cu~(2+)、Zn~(2+)的捕集[D];西南大学;2011年
3 姜桂明;亚氨乙酸型复合螯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与稀土离子吸附性能和吸附热力学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4 郑伟;碳羟磷灰石的制备及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5 张昱;碳羟磷灰石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6 郜如;新型功能化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对痕量组分分离富集的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王琪慧;新型吸附材料的合成及其对痕量元素的吸附性能[D];兰州大学;2011年
8 李青燕;多孔多胺化交联壳聚糖的合成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3年
9 朱波;用于重金属离子吸附的生物吸附剂的初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葛俊森;水中重金属离子处理新方法[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霞;“超级沙”可高效吸附水中重金属离子[N];科技日报;2011年
2 记者 宗文雯;快速测水中重金属离子[N];苏州日报;2009年
3 曹明明;重金属离子检测不容忽视[N];中国纺织报;2005年
4 王继成;不惜重金“治污水”[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8年
5 史红霞;金川集团污水处理站扩能改造工程实现双过半[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8年
6 杭春燕;植物修复:神奇的土壤“改良术”[N];新华日报;2005年
7 ;电镀业让人欢喜让人忧[N];西安日报;2004年
8 菏泽学院化学化工系 黄英雄;几种污水处理的材质[N];菏泽日报;2008年
9 记者 李文峰 通讯员 周建成;株冶年减少新水用量200万吨[N];湖南日报;2010年
10 李璀;湖南大学解决重金属废水重复利用难题[N];光明日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