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粒热流场中微粒特性的动力学分析
【摘要】:
气粒多相流动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及能源、化工、石油、矿业、建筑、水利、轻工、冶金环保等各个领域。煤粉输送、原油开采、污水排放、粉尘测量、气力输送、航空航天推进等生产、工作过程都包含气粒多相流动。气粒多相流动中往往伴随着传热传质、化学反应、相变等,相与相间的质量、动量、能量和热的相互作用十分复杂。而目前对于微粒(包括固体颗粒和液滴)在热作用下受力和运动特性、相变,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微粒的撞击、反弹、凝结、融化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这些又恰恰对很多生产和工作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
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分析和数值研究的方法,主要完成以下几项工作:
对流场中的单颗粒进行了受力分析,并针对颗粒运动影响最大的气动阻力,建立了层流和湍流情况下计算球形单颗粒气动阻力的数学模型。计算了颗粒与气体不同温差情况下高温颗粒的气动阻力,并根据计算数据点拟合了计算公式。
建立气相和微粒相的基本控制方程组和数值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考虑微粒之间以及微粒与壁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微粒相互碰撞模型、微粒与壁面碰撞与沉积模型,进一步完善了多相动力学模型。
以铝/水燃料发动机复杂多相热内流场为研究对象,补充建立铝颗粒的气化相变和热反应模型、水液滴的雾化和相变模型、辐射模型。模拟验证了某实验发动机点火试验。
对不同情况下某概念发动机内流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和多相热动力学分析,描述了水液滴和铝颗粒在流场中的运动、蒸发、碰撞、相变等情况,分析了水喷射形式和角度、铝颗粒含量、主燃烧室和补燃室的水量配比等因素对多相掺混效果和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讨论和确定了能够最大程度上提高多相掺混效果的各参数的最佳值。
本文对气粒热流场中微粒的特性和行为进行了较多的探索性研究和动力学分析,进一步完善了相应的基础理论。同时对典型的铝/水燃料发动机复杂多相流场的研究可以为相关的工程设计及优化提供参考。
|
|
|
|
1 |
李发伸,杨文平,薛德胜;纳米Fe微粒的制备及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1期 |
2 |
李建,刘存业,梁一平,任洪湘,邓昭镜,刘昌信;溅射法制备Ag/Ag_2O超微粒子的分析[J];物理学报;1994年11期 |
3 |
张燕,汪镭,康琦,吴启迪;微粒群优化算法及其改进形式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年02期 |
4 |
赵崇涛,朱则善,曾春柏,徐艳莲,张国忠;用硫酸锰电生媒质微粒MnO_2氧化甲苯[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3期 |
5 |
曹晓晖,黄荣芳,闻立时,师昌绪;金属微粒-绝缘媒质复合体的远红外吸收[J];物理学报;1996年01期 |
6 |
庞锦忠,龚昌德;金属微粒对于隧道性质的影响[J];物理学报;1985年12期 |
7 |
宋菲君;用相位多普勒效应同时测量微粒的速度与尺寸[J];物理;1993年08期 |
8 |
米丽琴;彭振斌;赖春兰;胡长敏;张正贺;;布朗运动的实验设计[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
9 |
刘定宇;量子力学几率方程[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1981年01期 |
10 |
王萍,鑫承;柴油废气中的微粒与肺癌[J];国外科技动态;1995年12期 |
11 |
余其铮,谈和平,阮立明,苏建良;用简化Mie理论及K—K关系求微粒复折射率的透射法[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93年05期 |
12 |
王晓,琚新军;微粒大小及其分布的光电复合检测[J];应用光学;1995年04期 |
13 |
范智泉;高速汽流中液体微粒最大半径的计算(摘登)[J];现代物理知识;1996年S1期 |
14 |
李卫东,胡进,左正忠,周运鸿;有关复合电沉积机理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0年06期 |
15 |
;建材[J];世界发明;2003年08期 |
16 |
禾田;空气并不干净[J];少儿科技博览;2005年Z2期 |
17 |
向述荣;姚檀栋;邬光剑;陈勇;尚天翠;蒲玲玲;安黎哲;;慕士塔格冰芯记录的细菌菌群的沉积特征[J];第四纪研究;2006年02期 |
18 |
金广柱;;轴套类零件加工中假废品产生原因及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36期 |
19 |
谢天明;微粒跃移过程中的旋转运动[J];四川水利;1998年05期 |
20 |
唐孝威,王昕,杨宁;活细胞内微粒跳跃运动的定量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1999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