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大庆油田萨中密井网区萨葡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剩余油研究

范广娟  
【摘要】: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以及储层沉积学的指导下,以大庆油阳萨中密井网区萨葡油层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测井等资料进行了高频等时层序划分,将研究区层段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5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和58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与此同时,针对距离很近的临井砂体差异大、甚至突变,砂体垂向切叠严重(最厚砂层达20m)、可分性极差这一复合砂体劈分难题,结合储层沉积背景,利用砂体成因分析、测井微相识别与组合等技术,对重点层段的复合砂体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识别厚砂条带一统计可分井数.标定劈分位置”的复合砂体劈分方法,对于切叠型复合砂体采用“按成因一参临井一定界线”的劈分原则,客观有效地解决了厚砂劈分的难题,为全区统层对比扫清了障碍,也为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和成因单砂体的准确识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高频等时成因地层格架的控制下,将研究区的沉积微相由原河道砂、表内砂岩、表外砂岩和尖灭区4种类型,细分为2相3亚相26种微相,特别是根据砂岩电性、物性、含油性等定量特征以及全区储层发育状况,将河道(曲流河道、分流河道和水下河道)细分为一类河道、二类河道和三类河道;结合表内、表外储层细分溢岸或漫流砂,前者细分为:表内粉砂级溢岸砂,表外粉砂级溢岸砂,泥粉级溢岸砂、粉泥级溢岸砂和河道间泥,后者细分为:一类席主体、二类席主体、一类席状砂、二类席状砂。从而建立起了泛滥平原、三角洲分流平原、三角洲前缘2相3亚相26微相测井微相模式,通过逐井逐层的精细识别与组合绘制了研究区层段短期层序平面沉积微相,不但清晰地揭示了短期层序内砂体的成因、规模与展布规律,还提出了密井网条件下“主河道砂体非均质性及分流河道砂体连续性”储层砂体新认识:(1)在泛滥平原和分流平原区识别出了典型的废弃河道砂体;(2)原连片砂体,实为可分或基本可分连续带状河道砂体;(3)原坨状不连续砂体,实为连续带状或枝状水下河道砂体。通过对河道砂体的重新认识,详尽揭示了短期层序内单砂体的成因、规模、形态、密度及同一微相内和不同微相间能量单元的变化和接触关系,同时也清晰反映了短期层序间河道发育程度、摆动方向和幅度、以及沉积环境、亚环境的变化。 在58个短期旋回层序垂向沉积演化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萨葡油层沉积体系演化模式,即(1)湖岸线顺源进退,相与亚相边界近平行于湖岸线,(2)沉积环境时而相对稳定,时而跨相、亚相或区带变化,(3)主体水系左右摆动幅度较大,且能量变化频繁,(4)湖浪作用强弱不定、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在对研究区各短期层序平面沉积微相精细刻画和定量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据萨中密井网解剖,提出了“大型河控浅水三角洲亚相带细分模式”,包括(1)泛滥平原区“特大、严重切叠、宽带状主河道砂体”沉积模式,(2)三角洲上分流平原区“大型、带状、断续可分一类河道砂体”沉积模式,(3)三角洲下分流平原“中型、独立、带状连续河道砂体”模式,(4)三角洲内前缘近岸区“中小型、连续、条带状水下河道.大面积泥质沉积”模式,(5)三角洲内前缘中岸区“小型、连续、窄条带状水下河道。河控带状席状砂”模式,(6)三角洲内前缘远岸区“窄小型、连续、干枝状水下河道(术端).河控席状砂”模式,(7)三角洲外前缘区“河控扇状席状砂”和(8)三角洲外前缘区“浪控席状砂”模式。该模式的建立进一步明确了萨中密井网区萨葡油层的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类型和范畴。搞清了萨葡油层的储层发育程度及分布规律,对整个萨中地区储层空间分布模式的建立、成因单砂体的识别与预测以及丌发调整和剩余油挖潜提供了可靠的储层沉积学保障,同时对周边或与之相近的储层预测、剩余油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精细储层研究,提出了密井网条件下高-特高含水期萨葡油层剩余油主控因素为层内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剩余油的主要类型为原井网控制不住的窄小河道砂体型剩余油、废弃河道遮挡型剩余油、注采系统不完善型剩余油等,其中前两种剩余油类型为本次密井网揭示的重点。通过本次密井网解剖在45个(占短期层序总数77.6%)短期层序内共识别出414个(占95.4%)窄小型水下河道砂体,在13个陆上沉积的短期层序的河道砂体内共识别出71处废弃河道砂体。此外,还提出了剩余油的挖潜措施。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关成尧;赵国春;李晓锋;于文娟;赵甜;;白豹油田三叠系长3,长4+5沉积微相研究[J];新疆地质;2009年01期
2 雷传玲;李建明;屈信忠;腾贤清;;柴达木盆地跃西油田E_3~2-N_1储层沉积相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09年04期
3 高艳红;李建明;;乌南地区下油砂山组沉积微相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1年02期
4 宋元威;王菲菲;;鄂尔多斯盆地南庄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03期
5 陈伟;刘大锰;彭承文;李鹏;张百忍;;大庆油田肇35区块葡萄花油层沉积微相分布演化规律及有利相带预测[J];现代地质;2010年06期
6 熊福生;史謌;孙永梅;孙玉娟;;松辽盆地两井孤店地区泉头组四段沉积微相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7 胡张明;陈恭洋;印森林;;潜江凹陷王场油田北区潜江组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15期
8 孟宪富;付玉丽;李相明;;双江油田核三段Ⅶ油组沉积微相及其储层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06期
9 王桂芳;孟庆新;聂志阳;;海拉尔乌尔逊凹陷乌东斜坡带南一段沉积微相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20期
10 刘金龙;;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贝301区块南屯组沉积微相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05期
11 徐德红;靳卫广;;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长6油藏沉积微相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09期
12 吴少波,谭成仟,宋子齐,郭睿,赵丽敏;委内瑞拉卡拉高莱斯合同区储层沉积微相研究[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1年04期
13 范俊强;王新海;杨锋;;特低渗油藏沉积微相与高产富集规律关系研究——以靖安油田大路沟长6油层组为研究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14 王志宏;李建明;;八面河油田北区沙三段储层沉积特征及非均质性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6年03期
15 陈宪保;柳成志;董秀超;李国一;;伊舒地堑方正断陷新安村组沉积微相研究[J];上海地质;2008年03期
16 冯辉;刘艳;;陕北富县探区长6沉积微相特征及其与石油富集关系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01期
17 康建威;陈小炜;;湖泊相沉积体系划分方案及其测井特征讨论[J];安徽地质;2007年01期
18 陈伟;张百忍;李鹏;常艳;;大庆升平油田葡萄花油层沉积微相特征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年06期
19 操李明;夏胜梅;王艳春;;潜江凹陷东部斜坡潜江组沉积微相与增产潜力[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20 单玄龙;胡金祥;任利军;王璞珺;郝国丽;;松辽盆地乾安地区青山口组三段沉积微相特征[J];地质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喜安;吴少波;卢全中;宋子齐;;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砾岩油藏沉积微相研究[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2 罗啸泉;;成都洛带遂宁组致密储层特征[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3 邱振;王清晨;;广西来宾铁桥剖面中上二叠统沉积微相[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4 吴志宇;杨晓奇;靳文奇;赵耀辉;王小军;;安塞油田南部侏罗系延安组油藏综合地质研究[A];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中新生代演化动力学和其资源环境效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赵宪生;梁桂蓉;;沉积微相相控处理软件研究及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邢德敬;刘辰生;;东濮凹陷濮城油田南区沙2~(上2+3)辫状三角洲砂体的储层非均质性[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段亮;梁积伟;李文厚;;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山西组高分辨层序地层及沉积微相研究[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魏兆胜;唐振兴;杨光;;吉林大情字井地区沉积微相与岩性圈闭[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于世娜;滕飞;张磊;张卫平;;埕岛油田东斜坡东营组地层对比与沉积微相划分[A];渤海湾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论文集(第十三集)[C];2008年
10 顾红英;黄国骞;;应用测井资料定量识别单井岩相及沉积微相的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广娟;大庆油田萨中密井网区萨葡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剩余油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2 卢时林;辽河油田锦607区块储层精细描述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任刚;基于相控模型的精细数值模拟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4 李彬;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透储层地质建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5 罗水亮;扇三角洲相储层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6 李占东;肇源—太平川地区葡萄花油层储层精细预测及成藏条件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7 牛世忠;红岗油田高台子油藏动态油藏描述[D];长江大学;2012年
8 邓万友;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描述及地质建模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9 叶兴树;闵桥地区阜三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低阻油藏预测[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10 李群;陆相低渗透储层精细描述[D];中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佳;北一区断东萨三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及三角洲内前缘沉积模式建立[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2 张新见;饶阳凹陷武强油田沙河街组沉积微相及有利砂体预测[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3 吴小斌;姬塬地区长4+5油藏储层特征及沉积微相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4 刘学刚;安塞油田王窑西南塞160井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5 许国民;沈84—安12块S_3~4段沉积微相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6 雷露;鄂尔多斯盆地樊学油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沉积微相及储层特征[D];西北大学;2010年
7 刘曼玉;州13块葡萄花油层沉积微相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8 杨婷;松辽盆地齐家北地区扶余油层沉积微相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蒋一鸣;高邮凹陷南坡戴二段沉积相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孙伟;盘古梁长6油藏精细描述[D];西北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斯明;精细挖潜激活老油区增产潜力[N];中国石化报;2009年
2 王刚毅 戴运华 岳晓术;加强勘探攻关 促进增储上产[N];中国石化报;2007年
3 李祖诗 黄毅;好井“多磨”[N];中国石化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赵士振 通讯员 董树合;因层而异 分层开发[N];中国石化报;2010年
5 记者 李兵 通讯员 李历;“老树”发“新芽”[N];中国石油报;2006年
6 记者 李祖诗 通讯员 罗劲;江汉勘探获得两个新发现三个新进展[N];中国石化报;2009年
7 唐伟;情系油气勘探地质综合研究[N];科技日报;2005年
8 记者 李兵;为油田开发擦亮“慧眼”[N];中国石油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仇国强通讯员 郭富晓 杨君;努力让油藏创造更好效益[N];中国石化报;2008年
10 张芳;石油,沿着新思路流淌[N];中国石化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