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尚2区块扶杨油层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摘要】:通过断裂几何学特征研究,尚2区块平面上T2反射层断裂密度大,规模小,具密集成带特征。多方位的断裂密集带分布不均,高密度区呈‘串珠状’分布,主要为近南北向、北北西向展布,主要受控于下部小凸起的走向及基底断裂的伸展作用。纵向上主要发育上、中、下三套断裂系,发育有“花状”和“堑垒”式组合模式特征。通过断裂形成时期及演化史研究,表明断裂活动时期共有7期:早白垩世早期、泉头组沉积晚期—青山口组沉积早期、姚家组沉积时期、嫩江组一二段沉积时期、嫩江组末期、明水组末期和古近纪末期。通过对断裂系统划分和输导断层的厘定,研究区共发育有6种类型断裂系统,其中扶杨油层主要输导断层类型为断陷期形成拗陷期和反转期均活动的断层、拗陷期形成反转期活动的断层。
根据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完钻井资料,预测出了扶杨油层砂体展布特征及沉积微相特征,平面上顺物源方向,砂体连通性好,延伸远,垂直物源方向上,砂体连通性差,多呈孤立状或透镜状。扶杨油层主要为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分流平原沉积,三角洲前缘(FI上、FI中、FII、FIII)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道间砂及道间泥微相沉积,而分流平原(FI下、YI、YII、YIII)主要为分流河道、道间砂和道间泥沉积。
通过油气显示统计和油藏解剖,油气主要分布在工区西部的尚2井区、尚4井区,另外在尚11井、东13井的扶余油层也获得了工业油流,工区东部目前没有很好的油气发现。纵向油分布复杂,油以FⅠ油层组最为富集,下部杨大城子的YⅡ油层组也有油层发现。油藏类型主要以断块、断层遮挡和断层—岩性油藏为主。
通过断裂和砂体空间匹配关系分析,尚2区块扶杨油层油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为:①断陷期形成拗陷期与构造反转期继续活动及拗陷期形成构造反转期继续活动的断裂构成油气运移的输导断裂;②断裂密集带边部的地垒、断阶构造是油聚集成藏的有利部位;③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及三角洲前缘席状砂体是油气富集的主要砂体类型。
根据油运移输导通道、成藏过程,总结出尚2区块油气成藏模式主要有两种:反向断层配合砂体侧向输导运聚成藏模式和南北向展布砂体侧向输导运聚成藏模式。最终依据油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提出了6个有利目标区。
|
|
|
|
1 |
刘国志;王海涛;张峰;赵辉;陈国勋;杨军;;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杨油层层序地层格架[J];石油实验地质;2009年06期 |
2 |
赵文革;黄薇;林景晔;张帆;;大庆长垣西侧扶杨油层油水同层形成及识别[J];石油实验地质;2006年05期 |
3 |
马艳萍,刘立,闫建萍,高玉巧,马锋;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扶杨油层次生孔隙特征及其与烃类侵位的关系[J];世界地质;2003年01期 |
4 |
王秀娟,孙贻铃,迟博,周淑华;松辽盆地三肇地区油田储层裂缝及地应力特征[J];高校地质学报;1999年03期 |
5 |
霍秋立,冯子辉,付丽,刘世妍;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石油运移方式[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9年03期 |
6 |
楼章华,高瑞棋,蔡希源,徐宏;流体动力场演化与地层流体低压成因[J];石油学报;1999年06期 |
7 |
闫建萍;刘池洋;郭桂红;;松辽盆地扶杨油层油气成藏期次和时限确定[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
8 |
钟建华;罗中华;白静;;肇州油田扶杨油层油气富集规律[J];特种油气藏;2009年06期 |
9 |
杨军;;松辽盆地龙西地区扶杨油层原油特征[J];西部探矿工程;2009年01期 |
10 |
陈昭年;王永卓;王小敏;;松辽盆地朝长地区扶杨油层油气运移模式[J];断块油气田;2009年06期 |
11 |
戴跃进;钟建华;陈红;;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体系特征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0年03期 |
12 |
戴跃进;钟建华;肖芳伟;;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沉积微相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0年05期 |
13 |
赵荣;刘朋远;何成山;宋晓伟;;榆树林油田扶杨油层储层非均质性分析[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
14 |
闰建萍,周治国,刘立;岩石学照片的可视化管理软件的编制与应用[J];世界地质;2001年03期 |
15 |
施尚明;关帅;韩建斌;赵金涛;;高台子油田扶杨油层油水层识别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13期 |
16 |
赵喆;马世忠;;榆树林油田东16加密井区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10期 |
17 |
石国平;;松辽盆地南部扶杨油层油气富集规律探讨[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6年05期 |
18 |
孙贻铃,王秀娟,周永炳;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岩石力学参数特征[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年04期 |
19 |
王文明;王成文;;尚家地区葡萄花油层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1期 |
20 |
修洪文;;松辽盆地北部泉三、四段储层岩石学特征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0年1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