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熵识别流态
【摘要】:
本文利用非线性理论,在已有的分形和混沌理论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用信息熵识别油水两相流流态的问题。在含水率51%~91%及油水两相总流量10m~2.d~(-1)~60m~3.d~(-1)范围内,对垂直上升油水两相流流动工况的电导波动信号进行分析,计算了该时间序列的信息熵,当含水率K_(?)为61~91%时,信息熵值分布在0.1209~0.1659之间,与流型图对比可知,信息熵值与总流量Q_1及含水率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表明此范围为水包油流型(油为分散相)。对于含水率K_(?)为51或51.5%,信息熵值分布在0.1420~0.1844之间,且随总流量Q_1呈现不规则突变,恰巧落在了流型转变区内。这表明信息熵值对油水两相流流型变化具有敏感的“指示器”特性。尽管信息熵与分形的研究角度和表征方法不同,但它们在流型转变的结论上却是一致的。可见,利用信息熵识别流态又提供一种流态识别的新方法。
此外,针对本文所用的时间序列属于混沌时间序列,选用互信息第一次极小的时间为时间延迟,合理地解决了时间延迟的选取这一关键性的问题。并编制了VB程序进行计算,这是一种新的尝试。
本文编制的同时回归出时间序列的关联维及信息熵的VB程序,对处理混沌问题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
|
|
|
1 |
金宁德,聂向斌,任英玉,张明学;垂直上升管中油水两相流流型辨识[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3年05期 |
2 |
孙素艳,滕守和,王砚良;垂直管内油水两相流动数学模型[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
3 |
张修刚,张钦明,王栋,林宗虎;应用Coriolis流量计测量油水两相流质量流量和含水率[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年06期 |
4 |
Rashmi G. Walvekar;张磊;师文静;;水平管中油水分散紊流的数值模拟研究[J];油气地球物理;2010年04期 |
5 |
谭超;董峰;施艳艳;;基于V型内锥与电导环的油水两相流参数测量[J];仪器仪表学报;2010年11期 |
6 |
宗艳波;金宁德;马文衡;张玮;吕剑;;油水两相流流型混沌吸引子形态特性[J];化工学报;2008年04期 |
7 |
郭伯和,金宁德,胡亚范,胡秧利;油水两相流流型的混沌时间序列分析[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4年03期 |
8 |
张烈辉;向祖平;李允;李晓平;刘启国;;井间干扰对油水两相流数值试井曲线的影响[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6年06期 |
9 |
杨梅;吴锡令;王志磊;刘再斌;黄志洁;王界益;彭原平;何峰江;;仪器插入情况下倾斜井内油水两相流型测量实验[J];科技导报;2008年15期 |
10 |
刘磊;李操;周思怡;周芳德;;油水两相在不同展角裂缝中的水平流动特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年04期 |
11 |
张冬丽;李江龙;杜文军;吴玉树;;缝洞型油藏三重介质油水两相流数值试井解释方法[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10年04期 |
12 |
张玉辉;刘兴斌;单福军;胡金海;李屹威;;电磁法测量高含水油水两相流流量实验研究[J];测井技术;2011年03期 |
13 |
姚海元,宫敬;水平管内油水两相流流型转换特性[J];化工学报;2005年09期 |
14 |
赵鑫,金宁德,李伟波;油水两相流相含率的软测量方法[J];化工学报;2005年10期 |
15 |
康万利;刘忠和;刘国权;;国外水平管内油水两相流压降模型研究进展[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
16 |
钱益斌;杨利民;;管道内油水两相流动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9年04期 |
17 |
叶晶;郭烈锦;谢晨;徐强;;双环电导探针测量油水两相流相反转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06期 |
18 |
张松林;周云龙;;油水两相流电导信号的IMF特征提取及流型识别[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
19 |
汪志明;肖京男;魏建光;王小秋;师文静;;水平井筒油水变质量分散流动压降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11年03期 |
20 |
李英伟;于莉娜;刘兴斌;;纵向多极电导传感器空间灵敏度分布特性[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