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树枝状丙烯酸酯的分子设计与性能研究

李翠勤  
【摘要】: 树枝状大分子(Dendrimer)是一类新型的功能大分子化合物,它的特点是可以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分子的大小、形状、功能基团的设计。根据树枝状大分子结构本身的特点,系统地开展分子结构与性能方面的研究。开发具有新型末端基的功能大分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树枝状大分子的表面末端基都可以进行功能基转化,目前已报道的功能基有胺基、羟基、羧基、酯基、酰胺基、金属螯合物等;由于树枝状大分子的中心以及内部存在活性点,在药物输送、催化反应、基因治疗、金属纳米复合材料及膜材料等方面都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论文在对树枝状大分子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系统地回顾了树枝状大分子在合成和功能化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树枝状大分子末端基转化的方法,通过分子设计将具有功能性的基团经过迈克尔加成反应及酰胺化缩合反应接枝到树枝状大分子上,合成了一系列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设计并首次成功地合成了以乙二胺为核心的一类新型的树枝状丙烯酸酯。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实验对新型的树枝状大分子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证明了合成树枝状大分子的结构与设计目标分子的结构相符。 本论文根据树枝状大分子的结构特点,对首次合成的树枝状大分子的性能作了初步探索。通过滴体积法对半代的聚酰胺—胺和0.5代树枝状十二酯在丙酮中的表面活性进行了研究,重点讨论了半代聚酰胺—胺和0.5代树枝状长链酯在70℃时对稠油的降粘效果,发现这两类大分子在丙酮中都不具有表面活性,半代聚酰胺—胺和0.5代树枝状长链酯对稠油都具有降粘性能,在浓度为0.6%时降粘性能最佳,0.5代、1.5代和2.5代PAMAM的降粘率分别为24.5%、26.0%和28.2%,0.5代辛酯、十二酯和十八酯的降粘率分别为26.2%、28.3%和32.4%。此外,还对1.5代树枝状丙烯酸长链酯对稠油的降粘性能作了初步探讨,在浓度为0.6%时降粘性能最佳,降粘率为30.6%。根据树枝状大分子对稠油降粘性能的评价,探讨了稠油的降粘机理与降粘剂分子结构的关系,为设计和合成具有新型结构的单一原油降粘剂奠定基础。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是首次将树枝状大分子应用于降粘领域,拓宽了新型树枝状大分子的应用领域。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其震,殷晓颖,李爱香,王艳;一代碳硅烷树枝状大分子钯配合物的液晶性[J];化学学报;2005年10期
2 王俊,万家齐,李杰,李翠勤;树枝状大分子聚酰胺胺对布洛芬的增溶性能研究[J];应用化工;2004年03期
3 于志军,张其震,周其凤;新型树枝状硅碳烷液晶大分子的合成与表征[J];现代化工;2003年03期
4 王俊,李杰,李翠勤,张淑芬,杨锦宗;聚酰胺-胺型树枝状大分子~1H和~(13)C-NMR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04年03期
5 陈永明,夏丁,刘卫宏,陈传福,习复;端基为烯丙基修饰的树枝状聚醚的合成[J];高分子学报;1996年04期
6 刘安军;强西怀;田灵;胡智锋;章川波;;异氰酸酯型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及应用[J];现代化工;2006年10期
7 孙万虹;莫尊理;陈红;;不同引发核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J];化学通报;2007年04期
8 邸晓贺;李翠勤;张会平;王俊;;己二胺为核酯为端基的半代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J];合成化学;2007年05期
9 徐冬梅,张可达,宁春花,朱秀林;树枝状多氨基大分子环氧树脂固化剂的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4年03期
10 徐冬梅,张可达,徐颖,朱秀林;树枝状多氨基环氧树脂固化剂的合成及其固化行为[J];应用化学;2004年07期
11 李春芳;李东祥;王瑛;冯圣玉;;外层氨基化的碳硅烷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与表征[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年06期
12 王坚;程树军;龚飞荣;;树枝状大分子改性聚乙二醇生物材料的制备与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09年09期
13 杜宝吉;佘希林;杨光明;;以树枝状大分子为模板制备纳米粒子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10年S2期
14 韩巧荣,丁马太,夏海平;树枝状大分子PAMAM-DSCL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05年10期
15 施泽华;舒鑫;谌东中;;树枝状大分子液晶的分子设计及其自组织超结构[J];化学进展;2009年Z2期
16 陈兴娟;朴玉;;硅胶表面接枝手性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与表征[J];合成化学;2009年06期
17 刘虎;朱严瑾;易昌凤;徐祖顺;;原子转移自由基溶液聚合制备聚合物纳米粒子[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年11期
18 孙金余;王溪溪;;三嗪树枝状1,4,5,8-萘酰亚胺化合物的合成和荧光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年03期
19 王俊,刘伟华,李翠勤,葛腾杰,杨锦宗;自组装聚酰胺-胺大分子对甲基橙相转移行为的影响[J];应用化学;2005年06期
20 孙文艳;冯圣玉;;树枝状大分子在药物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J];化工科技;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有青;唐建斌;隋梅花;;树枝状大分子的高效合成及其作为药物载体材料的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刘波;杨洁;杨淼;王永亮;张子健;韩耀坤;郑萍;王维;;杂多酸-树枝状大分子杂化化合物的合成及凝胶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全国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郝伟琼;段学欣;金柳欣;于伟;王维;;刚性聚苯甲亚胺树枝片的超分子液晶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5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陈枫;戴道兴;杨晋涛;费正东;钟明强;;树枝状大分子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成型加工中应用[A];2010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唐国栋;叶锋;陈思;王旭;;收敛法合成POSS基聚赖氨酸树枝状大分子[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王龙刚;张娟;林伟锋;王震;陈圣福;;抗蛋白质非特异性吸附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盖景刚;李惠林;胡国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二元共混物降粘机理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8 赵振华;靳豪;张严昕;沈志豪;邹德春;范星河;周其凤;;以噁二唑为核、咔唑为树枝的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以及电致发光性质的研究[A];2010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一次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孙文艳;冯圣玉;;树枝状大分子在药物领域的应用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郑美玲;陈卫强;李春芳;董贤子;段宣明;;硅氧烷类树枝状分子对激光染料分子光学特性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余忠;官能化含硅树枝状大分子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张春婷;微波辅助合成硅胶键合树枝状大分子及其用于生物固定化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3 徐斌;二苯乙烯基衍生物的光物理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赵祖金;有机荧光小分子、寡聚物和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及光电性能[D];浙江大学;2008年
5 王颖;稠油微波加热降粘机理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2年
6 赵法军;稠油井下改质降粘机理及应用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7 韩磊;复合功能基因投递系统的构建和体内外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8 解荡;含树枝状大分子体系的自组装及基于包结络合作用的超分子多嵌段聚合物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王俊;树枝状大分子聚酰胺—胺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关润伶;稠油组分的结构分析及降粘剂的研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翠勤;树枝状丙烯酸酯的分子设计与性能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2 张力;基于甘油、羟基乙酸及乳酸的树枝状聚酯体系的合成和表征[D];湘潭大学;2010年
3 宁春花;以EDA和TMPTA为原料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表征及应用[D];苏州大学;2003年
4 徐建明;树枝状大分子的合成、自组装及其原位改性PMMA[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5 周云国;树枝状大分子在聚合物超临界CO_2发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6 贾辉;树状大分子原油破乳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3年
7 谢威;两亲嵌段树枝状大分子的自组装行为及载药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志胜;树枝状大分子修饰的毛细管电色谱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9 王天凤;树枝状大分子对难溶客体分子的增溶性能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5年
10 李莹;树枝状和发散状温度敏感水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王晓苏;新光导技术使太阳能电池更廉价[N];中国能源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