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元法在油藏渗流中的理论和应用
【摘要】:
目前用于研究油藏渗流问题的数值解法主要是有限差分法,而有限元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数值解法与有限差分法相比具有诸多的优点,但是,在油藏渗流问题方面的研究目前还不深入。本文对有限元法求解油藏渗流问题的一些基础性和关键性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有限元法用于研究复杂的油藏渗流问题打下基础。具体开展了以下方面的研究:
1.在理论上系统地建立了油藏渗流问题的有限元方程,包括:单相液体渗流、油—水两相液体渗流、油—气—水三相流体渗流问题,有限单元类型包括3结点三角形、4结点任意四边形、8结点任意六面体,采用等参元对渗流方程在空间上离散,采用向后差分在时间上离散,线性方程组的求解采用变带宽高斯消去法,该方法充分利用刚度矩阵呈条带状和其对称性,将刚度矩阵中的非零元素用一维数组存储,大大减少了所需存储空间;
2.对单相液体的不稳定流问题,将有限元解与解析解进行了认真的对比分析,包括:平面单向流、平面径向流以及三维条件下的渗流,对比了地层中不同位置处的压力情况,对比采用有因次量和无因次量两种形式,结果表明:有限元法的解与解析解相比足够地精确,这一方面说明本文所建立的方法和计算程序是正确的,同时亦说明有限元法求解油藏渗流问题是准确、可靠的:
3.对有限元分析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时间步长、网格尺寸及网格比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应用有限元法求解渗流问题时,它们是相互关联的,本文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它们的关系式,为有效地进行有限元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4.对油井井底处的压力梯度进行了合理的计算,给出了井底压力梯度的校正公式,由此可以准确地计算油井的产量,这是油藏模拟计算中十分重要的一点:
5.对三个实际问题进行了模拟计算,第一,模拟计算了人工压裂井的生产动态,对人工裂缝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刻划,用于描述人工裂缝的网格宽度最小达到0.5m,假设裂缝的几何形状为矩形或楔形,裂缝导流能力随距离和时间是变化的,或只随距离变化(分三种规律),或只随时间变化(也分三种规律),或同时随距离和时间变化(以上两种情况的迭加),裂缝的方位可以任意变化,在以上条件下模拟计算了油井的生产动态,分析对比了不同假设条件对油井生产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裂缝几何形状以及裂缝内部渗流规律作不同的假设,油井的生产动态有所不同,另外,还研究了裂缝长度、裂缝宽度以及地层各向异性对油井产量的影响,给出了综合以上因素对油井动态特性的影响情况,本文认为,对人工压裂井的动态模拟在以下假设条件下进行,条件更加接近实际,结果更为合理:①人工裂缝的几何形状为楔形;②裂缝导流能力同时随距离和时间变化;③地层为各向异性;④人工裂缝有一定方位角;
第二,研究了5点法井网中一个井组的生产动态,结果表明:本文的模拟计算方法不仅可以正确地模拟单井的动态情况,而且可以有效地模拟井组的动态情况,进一步可模拟区块的生产动态情况;
第三,研究了混合油藏边界渗流场的压力分布,结果表明:有限元法处理复杂的混合油藏边界问题是十分方便和有效的,这为研究复杂油藏的渗流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6.利用Fortran 90编制了一个数值模拟器,该模拟器采用高度结构化和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结构严谨,计算效率高,便于维护和扩充。
|
|
|
|
1 |
李宜坤,赵福麟,周新宇,杨清玉;计算调剖堵水过顶替量的新方法[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3年01期 |
2 |
李玉坤;姚军;黄朝琴;张喜君;;油藏渗流问题的无网格法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
3 |
刘月田;徐明旺;彭道贵;张宏伟;董彬;;各向异性渗透率油藏数值模拟[J];计算物理;2007年03期 |
4 |
王志国;王家征;张雪莲;宋美;杨文哲;;油藏多孔介质渗流过程优先流现象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17期 |
5 |
吴秀田;田树宝;张鹏;王晋秀;姜伟;韩敬;;水力射流深穿透射孔产能分析及参数优化[J];石油钻采工艺;2010年05期 |
6 |
黄世军;程林松;赵凤兰;李春兰;;平面多分支井产能评价新模型研究[J];油气井测试;2009年04期 |
7 |
陈卫东;A.D.Hill;;多分支井产能预测方法[J];中国海上油气;2006年06期 |
8 |
张一伟,熊琦华,王志章,马世煜,赵永棋;枣园油田油藏精细描述技术与方法[J];石油学报;1994年S1期 |
9 |
陈兴越;;黄珏油田戴南组油藏渗流规律研究及应用[J];小型油气藏;2008年03期 |
10 |
同登科,张鸿庆;双重介质分形油藏渗流问题[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1年10期 |
11 |
吕成远,王建,孙志刚;低渗透砂岩油藏渗流启动压力梯度实验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年02期 |
12 |
吴玉树,葛家理;裂缝—孔隙油藏中不稳定球向渗流问题研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81年01期 |
13 |
宋考平,王雷,计秉玉;非牛顿-牛顿复合油藏渗流试井解释方法[J];石油学报;1996年01期 |
14 |
程时清,张盛宗,黄延章,朱维耀;油藏渗流反问题研究与进展[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3年01期 |
15 |
刘建军,冯夏庭;我国油藏渗流-温度-应力耦合的研究进展[J];岩土力学;2003年S2期 |
16 |
张烈辉;李成勇;刘启国;李允;;边界元理论在缝洞型非均质油藏渗流研究中的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年04期 |
17 |
李全勇;李顺初;李伟;唐乙斌;;基于解相似结构的复合油藏渗流模型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1年05期 |
18 |
刘建军,刘先贵,胡雅礽,张盛宗;裂缝性砂岩油藏渗流的等效连续介质模型[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1期 |
19 |
同登科,张海英;变形双重介质分形油藏渗流流动分析[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
20 |
张宙;贾正新;杨阿玲;;低渗非达西油藏渗流数学模型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1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