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杏1-3区表外储层剩余油描述及注表活剂挖潜技术研究

薛家锋  
【摘要】:针对杏北开发区三角洲前缘相储层沉积特点,将油层精细划分为5种岩相单元,即水下分流河道砂、表内主体席状砂、表内非主体席状砂、表外层、泥质岩,然后引入随机建模理论,充分对比各种随机建模方法的优缺点,优选出模拟效率高、适用范围广的指示主成分模型。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砂体分布具有符合程度高、计算速度快的特点;并且总结出砂体预测精度与随机模拟次数成正比、与各种岩相单元随机建模预测结果的偏离量成反比,沉积单元平面非均质性越强所需随机模拟次数越大等规律性认识,为储层三维地质建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完成杏1-3区储层三维地质建模的任务后,开展了表外储层剩余油分布状况研究。由于非均质多油层油藏注水开发是一个具有随机过程的复杂动态系统,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多,且带有不确定性。系统多因素和多过程相互作用的相关性、可变性及协同性,显示出系统的非线性机制。根据油藏动态系统的上述特点,在精细地质描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井点资料为基础,采用神经网络模式法判别出薄差层的水淹程度和剩余油分布;依据地质、开发因素及相关性,利用多次模糊综合评判法和专家神经网络量化处理了系统的不确定性,绘制出剩余油的平面分布。这种多学科和多方位的综合研究及相互验证,确保了剩余油预测的高精度。 杏1-3区表外储层剩余油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块虽然经过二次加密和局部三次加密,但目前注水开发方式下表外储层动用程度仍然较差,存在大量剩余油。主要体现在水井注入压力高,油井产液量低,含水上升速度快,压裂、酸化等措施效果不明显。为此本文提出了注表面活性剂提高表外层开发效果的技术方法,该方面研究主要分三部分内容,表面活性剂驱油室内实验,数值模拟与注入方案设计,矿场试验。通过室内实验,深入分析阐述了低渗透岩心表面活性剂驱提高驱油效率和采收率的机理,测定了不同表面活性剂浓度时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和表面活性剂在岩心中的吸附量,为数值模拟和注入方案设计提供了基础参数。根据活性剂驱油渗流特点,建立了三维两相三组分表面活性剂驱油数学模型。考虑了对流扩散和表面活性剂在油层中的吸附滞留,给出了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处理方法,提高了数学模型与生产实际的符合程度。采用隐压、显饱、隐浓差分方法求解数学模型,并编制了相应的数值模拟软件,对杏1-3区表面活性剂驱试验区进行了实际计算。分析了表面活性剂浓度、段塞长度、注入量对开发指标的影响,并优选出了合理的注入方案。该方案在试验区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果,为高效开发表外储层提高了技术手段和理论依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建;;二、三类油层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及认识[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1期
2 卓兴家;安明飞;;升139区块井网合理加密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9年04期
3 韩彬,张春龙,李慧;升平地区升36-24试验井区剩余油分布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S1期
4 谢俊,张金亮;H31断块东二段水淹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5 李新明;对停注开采水淹油藏的研究[J];新疆石油地质;1983年03期
6 卢祥国,高振环,赵小京,闫文华,王为民;聚合物驱油之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J];石油学报;1996年04期
7 李伟,王石,李忠利;稠油油藏剩余油微观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J];特种油气藏;1996年03期
8 朱九成,郎兆新,黄延章;指进和剩余油分布的实验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9 俞启泰;注水油藏大尺度未波及剩余油的三大富集区[J];石油学报;2000年02期
10 徐樟有,张继春;任丘潜山油藏剩余油的再聚集模式及分布预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年03期
11 谢更飚;胡63块储层调查及剩余油挖潜方向探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1年03期
12 侯健,张以根,姜之福;孤东油田复合驱试验区剩余油分布研究[J];新疆石油地质;2001年03期
13 唐春荣,岳新建,杨新平;复合驱工业试验区剩余油分布研究[J];新疆石油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14 贾俊山,魏明,黄文芬,佟颖,陈瑞;油藏工程软件系统在孤东油田的应用[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5 张少标,丁振红,刘运霞,宋顺杰,刘建军;濮城油田沙三上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配套挖潜对策[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4年06期
16 杨蕊;;流动单元识别方法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年08期
17 严艳花;孟宝锋;;周期注水技术在永乐油田开发的适应性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年10期
18 于兰兄,韩树柏,张玉贵;确定剩余油分布技术[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19 袁春华,张椿华,赵凤华,周红恩,许志刚;高含水油藏开发对策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3年01期
20 刘宇峰,王战胜,李红;生产测井资料在严重非均质胡七南断块剩余油研究中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跃梅;刘军海;高秀荣;;萨北地区表外储层的地质特点及动用状况分析[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宋荣华;丛玉梅;胡桂琴;;剩余油微观赋存状态研究[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李凡华;;利用复杂结构井开采剩余油[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李音;周丽威;高湛淳;;杏北油田高含水期提高剩余油描述精度方法及应用[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魏斌;李能根;;应用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剩余油及其分布[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6 周延军;朱彦群;林明华;贾云超;;生产测井资料在严重非均质油藏剩余油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石油石化工程技术和物装手册(第一分册)[C];2003年
7 孙黎娟;乔国安;郝敬华;姜秀萍;周风利;;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的影响[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8 马世忠;王一博;李士奎;朱焱;郝兰英;;单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及其对剩余油控制机理[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冯长山;司淑荣;刘宏艳;冯志刚;;大庆油田杏一~杏三区低渗透薄差储层挖潜配套技术试验研究[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江淮友;翟春凤;肖兰花;李晓英;李丽萍;;大庆油田储层渗流特征研究与应用[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家锋;杏1-3区表外储层剩余油描述及注表活剂挖潜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2 黄文芬;孤东七区西储层非均质表征及剩余油定量描述[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3 窦松江;北大港河流相砂岩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4 刘性全;三角洲前缘相储层物性特征及调整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申本科;陆相砂砾岩油藏精细描述[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6 王延忠;河流相正韵律厚油层剩余油富集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高博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预测方法研究[D];石油大学(北京);2005年
8 李安琪;水淹层测井解释及剩余油分布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9 雷利安;濮城南区沙二上2+3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王震;陕北三叠系低渗油藏描述[D];西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宝庆;大庆喇萨杏油田三次加密调整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3年
2 杜丙录;萨南东部过渡带300米地区精细地质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王德永;胜坨油田坨28断块下油组剩余油分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4 王红梅;喇萨杏油田表外储层开发技术经济评价[D];大庆石油学院;2003年
5 王昌真;萨中开发区东区三次加密调整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6 梁军彬;胜坨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评价及挖潜技术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7 侯继波;杏北开发区层系井网演变趋势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8 闫百泉;萨北开发区北二西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9 肖伟;蒙古林砾岩油藏储层特征与剩余油分布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10 唐许平;喇萨杏油田厚油层剩余油水平井挖潜可行性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茂 陈俊 于静;将“剩余油”目标准确锁定[N];中国石化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张幸福 实习生 王程龙;唤醒“沉睡”井激活剩余油[N];大庆日报;2011年
3 田真 庞丽丽 高爱霞;深挖复杂断块剩余油“宝藏”[N];中国石化报;2010年
4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 何跃东;河流相储层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分布模式[N];陕西科技报;2008年
5 贾新青 郭良杰 张涛;饱和度测井抓剩余油“活鱼”[N];中国石化报;2009年
6 李祖诗唐仲松;运用电磁法勘探剩余油[N];中国石化报;2008年
7 王晓菲 记者 幸福;打造剩余油检测利器[N];大庆日报;2010年
8 本报通讯员 贾风先 林毅 潘为英 本报记者 王建高;剩余油中找油流[N];科技日报;2005年
9 付冰;长庆采三“旁敲侧击”挖掘剩余油藏[N];中国石油报;2007年
10 本报通讯员 贾风先 潘为英 记者 王建高;找回“摔碎了的盘子”[N];科技日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