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1-3区表外储层剩余油描述及注表活剂挖潜技术研究
【摘要】:针对杏北开发区三角洲前缘相储层沉积特点,将油层精细划分为5种岩相单元,即水下分流河道砂、表内主体席状砂、表内非主体席状砂、表外层、泥质岩,然后引入随机建模理论,充分对比各种随机建模方法的优缺点,优选出模拟效率高、适用范围广的指示主成分模型。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砂体分布具有符合程度高、计算速度快的特点;并且总结出砂体预测精度与随机模拟次数成正比、与各种岩相单元随机建模预测结果的偏离量成反比,沉积单元平面非均质性越强所需随机模拟次数越大等规律性认识,为储层三维地质建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完成杏1-3区储层三维地质建模的任务后,开展了表外储层剩余油分布状况研究。由于非均质多油层油藏注水开发是一个具有随机过程的复杂动态系统,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多,且带有不确定性。系统多因素和多过程相互作用的相关性、可变性及协同性,显示出系统的非线性机制。根据油藏动态系统的上述特点,在精细地质描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井点资料为基础,采用神经网络模式法判别出薄差层的水淹程度和剩余油分布;依据地质、开发因素及相关性,利用多次模糊综合评判法和专家神经网络量化处理了系统的不确定性,绘制出剩余油的平面分布。这种多学科和多方位的综合研究及相互验证,确保了剩余油预测的高精度。
杏1-3区表外储层剩余油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块虽然经过二次加密和局部三次加密,但目前注水开发方式下表外储层动用程度仍然较差,存在大量剩余油。主要体现在水井注入压力高,油井产液量低,含水上升速度快,压裂、酸化等措施效果不明显。为此本文提出了注表面活性剂提高表外层开发效果的技术方法,该方面研究主要分三部分内容,表面活性剂驱油室内实验,数值模拟与注入方案设计,矿场试验。通过室内实验,深入分析阐述了低渗透岩心表面活性剂驱提高驱油效率和采收率的机理,测定了不同表面活性剂浓度时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和表面活性剂在岩心中的吸附量,为数值模拟和注入方案设计提供了基础参数。根据活性剂驱油渗流特点,建立了三维两相三组分表面活性剂驱油数学模型。考虑了对流扩散和表面活性剂在油层中的吸附滞留,给出了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处理方法,提高了数学模型与生产实际的符合程度。采用隐压、显饱、隐浓差分方法求解数学模型,并编制了相应的数值模拟软件,对杏1-3区表面活性剂驱试验区进行了实际计算。分析了表面活性剂浓度、段塞长度、注入量对开发指标的影响,并优选出了合理的注入方案。该方案在试验区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果,为高效开发表外储层提高了技术手段和理论依据。
|
|
|
|
1 |
王建;;二、三类油层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及认识[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1期 |
2 |
卓兴家;安明飞;;升139区块井网合理加密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9年04期 |
3 |
韩彬,张春龙,李慧;升平地区升36-24试验井区剩余油分布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5年S1期 |
4 |
谢俊,张金亮;H31断块东二段水淹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5 |
李新明;对停注开采水淹油藏的研究[J];新疆石油地质;1983年03期 |
6 |
卢祥国,高振环,赵小京,闫文华,王为民;聚合物驱油之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J];石油学报;1996年04期 |
7 |
李伟,王石,李忠利;稠油油藏剩余油微观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J];特种油气藏;1996年03期 |
8 |
朱九成,郎兆新,黄延章;指进和剩余油分布的实验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
9 |
俞启泰;注水油藏大尺度未波及剩余油的三大富集区[J];石油学报;2000年02期 |
10 |
徐樟有,张继春;任丘潜山油藏剩余油的再聚集模式及分布预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年03期 |
11 |
谢更飚;胡63块储层调查及剩余油挖潜方向探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1年03期 |
12 |
侯健,张以根,姜之福;孤东油田复合驱试验区剩余油分布研究[J];新疆石油地质;2001年03期 |
13 |
唐春荣,岳新建,杨新平;复合驱工业试验区剩余油分布研究[J];新疆石油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
14 |
贾俊山,魏明,黄文芬,佟颖,陈瑞;油藏工程软件系统在孤东油田的应用[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
15 |
张少标,丁振红,刘运霞,宋顺杰,刘建军;濮城油田沙三上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配套挖潜对策[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4年06期 |
16 |
杨蕊;;流动单元识别方法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年08期 |
17 |
严艳花;孟宝锋;;周期注水技术在永乐油田开发的适应性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年10期 |
18 |
于兰兄,韩树柏,张玉贵;确定剩余油分布技术[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
19 |
袁春华,张椿华,赵凤华,周红恩,许志刚;高含水油藏开发对策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3年01期 |
20 |
刘宇峰,王战胜,李红;生产测井资料在严重非均质胡七南断块剩余油研究中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