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单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研究

王一博  
【摘要】: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进入特高含水开采阶段的油田,储层剩余油成高度分散状态,致使挖潜难度越来越大,单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剩余油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本文首先以重点取心井为窗口,建立了研究区沉积微相类型及识别特征,建立相应测井微相模式,在高密度井网条件下,对时间单元进行单砂体级精细划分、对比,确定各开发井各单元沉积微相。根据同一单元各开发井微相确定单元平面沉积微相及单砂体空间分布,实现单砂体识别。在此基础上,总结国内外野外露头及河流工程研究成果,提取地下单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参数,对单砂体内部的四级侧积体及四级侧积体中的薄夹层进行详细描述,对建筑结构界面倾角进行研究和计算,总结出分流河道单砂体内部薄夹层空间构形,最后利用所得成果,分析薄夹层建筑结构对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影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韩颖;王磊;李笑侃;孙招锋;王曼;许海娟;;浅谈相控剩余油挖潜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10期
2 王勇;;对高台子区块加密调整试验的认识[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年10期
3 刘纯艳;;周期注水技术在永乐油田应用效果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1年02期
4 严艳花;孟宝锋;;周期注水技术在永乐油田开发的适应性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年10期
5 王元博;;特高含水期水驱剩余油挖潜技术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6期
6 盖志刚;;欢127东块21-30井区剩余油挖潜[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1年02期
7 李焱;张振顺;胡望水;熊平;;东濮凹陷濮城油田沙一段相控水淹模型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1年04期
8 季敏;刘斌;;大王北油田大37块剩余油开采策略[J];吐哈油气;2011年02期
9 刘艳;刘忠民;沙丽红;赵春艳;;安定地区长6—长4+5油层组主要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6期
10 万立国;;潜东南地区新沟咀组精细沉积相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年07期
11 马军红;;高含水期油田挖掘层间干扰型剩余油的方法探讨-以梁11断块为例[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7期
12 王江波;何曼如;杨强;;靖安油田虎狼峁区长6油藏沉积微相研究[J];内江科技;2011年07期
13 向景红;;松辽盆地高台子地区扶余油层沉积微相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20期
14 王永利;;利用剩余油微观形成机理提高采收率[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4期
15 陈晓宏;任战利;;陕西定边张韩区块延长组长2储层流动单元研究[J];云南地质;2011年02期
16 张武;纪甜甜;熊辉;陈琦;;双河油田Ⅴ油组沉积微相与油水运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17 张义娜;朱筱敏;;利用地层切片多属性综合分析进行沉积相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12期
18 张超;;应用水平井技术提高欢623块稠油油藏的开发效果[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1年03期
19 文全;;海拉尔盆地下白垩统扇三角洲沉积特征[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0 张国东;于波;蔺彦芳;王泉波;;鄂尔多斯盆地西区油田旦巴区长4+5储层沉积微相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振;王清晨;;广西来宾铁桥剖面中上二叠统沉积微相[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2 江淮友;翟春凤;肖兰花;李晓英;李丽萍;;大庆油田储层渗流特征研究与应用[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赵宪生;梁桂蓉;;沉积微相相控处理软件研究及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魏兆胜;唐振兴;杨光;;吉林大情字井地区沉积微相与岩性圈闭[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宋荣华;丛玉梅;胡桂琴;;剩余油微观赋存状态研究[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李凡华;;利用复杂结构井开采剩余油[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7 李喜安;吴少波;卢全中;宋子齐;;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砾岩油藏沉积微相研究[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8 李音;周丽威;高湛淳;;杏北油田高含水期提高剩余油描述精度方法及应用[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魏斌;李能根;;应用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剩余油及其分布[A];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10 周延军;朱彦群;林明华;贾云超;;生产测井资料在严重非均质油藏剩余油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石油石化工程技术和物装手册(第一分册)[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博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预测方法研究[D];石油大学(北京);2005年
2 申本科;陆相砂砾岩油藏精细描述[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3 李毓;碎屑岩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4 黄文芬;孤东七区西储层非均质表征及剩余油定量描述[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5 窦松江;北大港河流相砂岩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6 张淑娟;复杂断块油藏相控储层建模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7 宋吉水;陆相储层沉积微相自动识别及建模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范广娟;大庆油田萨中密井网区萨葡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剩余油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9 薛家锋;杏1-3区表外储层剩余油描述及注表活剂挖潜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10 陈岩;新疆准噶尔盆地乌尔禾油田低渗难采油藏精细描述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一博;单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2 王继平;新民油田沉积微相及流动单元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3 许国民;沈84—安12块S_3~4段沉积微相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4 杨玉华;大庆萨尔图油田中区西部精细地质描述[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5 胡明亮;松辽盆地十屋油田营城组沉积微相研究和有利储集相带预测[D];吉林大学;2010年
6 王树恒;松辽盆地泰康地区中部组合沉积微相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2年
7 吴小斌;姬塬地区长4+5油藏储层特征及沉积微相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8 葛政俊;民南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剩余油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9 张广权;密井网区井震结合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微相展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刘学刚;安塞油田王窑西南塞160井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茂 陈俊 于静;将“剩余油”目标准确锁定[N];中国石化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张幸福 实习生 王程龙;唤醒“沉睡”井激活剩余油[N];大庆日报;2011年
3 田真 庞丽丽 高爱霞;深挖复杂断块剩余油“宝藏”[N];中国石化报;2010年
4 贾新青 郭良杰 张涛;饱和度测井抓剩余油“活鱼”[N];中国石化报;2009年
5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 何跃东;河流相储层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分布模式[N];陕西科技报;2008年
6 李祖诗唐仲松;运用电磁法勘探剩余油[N];中国石化报;2008年
7 王晓菲 记者 幸福;打造剩余油检测利器[N];大庆日报;2010年
8 本报通讯员 贾风先 林毅 潘为英 本报记者 王建高;剩余油中找油流[N];科技日报;2005年
9 付冰;长庆采三“旁敲侧击”挖掘剩余油藏[N];中国石油报;2007年
10 本报通讯员 贾风先 潘为英 记者 王建高;找回“摔碎了的盘子”[N];科技日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