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生成、运移及成藏
【摘要】:本项目主要是根据大庆油田责任有限公司提出的海拉尔盆地油气勘探“三年加快”的总体要求,针对近年来科研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了对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气生成、运移和成藏特征研究。本次研究中,采用了包裹体显微红外分析技术、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技术、含氮化合物绝对定量分析技术、特殊生物标志化合物鉴定、全岩显微组分鉴定等多项新技术、新方法,结合地质研究,运用新理论、利用新资料研究了乌尔逊凹陷源岩的生油特征、生油模式,确定了源岩灶分布范围;在油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原油族群划分,确定了原油的来源;研究了油气运移方向和运移通道;对油气聚集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预测了油气有利勘探区带。在油气生成、运移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具创新的认识:
1、在乌尔逊凹陷提出多元复合生烃模式,指出研究区内存在南屯组二段、南屯组一段多层位生油,源岩中具有藻类低等水生生物、高等植物及细菌等多种母质生油,源岩在低熟演化阶段和成熟演化阶段多阶段生油的多元复合生烃特征。
2、源岩在有机质丰度的分布上存在明显的非均质性,即不同层位或同一层位不同深度上的有机质丰度相差较大,源岩中存在薄层优质的生油岩,表现为有机质丰度非常高,类型好,藻类发育,对该区油气生成有重要贡献。
3、提出乌尔逊凹陷南屯组及铜钵庙组源岩形成于三种不同的沉积环境,一种为淡水~微咸水,弱还原~还原的湖相沉积,如乌尔逊北部及乌南中部洼槽南屯组源岩;一种为淡水~微咸水,弱氧化~氧化环境沉积,如乌南乌18井大磨拐河组源岩;另一种为咸水,强还原环境沉积,如巴彦塔拉地区南屯组源岩。
4、建立了源岩的生排烃模式,指出乌尔逊凹陷生油门限为1550m,生油高峰为2200m,排油门限为1700m。确定了有效源岩和主力源岩灶的分布范围,主力源岩分布在乌北苏仁诺尔构造带南部洼槽、乌南中部及巴彦塔拉地区。
5、根据原油的原始有机质的沉积环境及成熟度,将乌尔逊凹陷原油划分为4个族群和6个组群,确定出原油主要来源于相应的南屯组和铜钵庙组及大磨拐河组源岩。
6、利用含氮化合物等多种指标,确定了油气运移方向,研究了油气运移通道,指出断裂和不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两者配合,油气呈现阶梯状运移。
7、综合运用储层流体包裹体显微红外及均一温度测定、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原油轻烃等多种方法,确定出油气成藏时间主要在伊敏组沉积早期和伊敏组沉积末期。
8、有效源岩分布控制了油气藏分布范围,扭动构造带控制了油气聚集带分布,不整合面对油气空间分布也具有控制作用。
9、预测了1个有利勘探潜力地区、1个有利油气聚集构造带、2个有利岩性油气藏勘探区及2个有利的斜坡勘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