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民南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剩余油研究

葛政俊  
【摘要】:本文以民南区块扶余油层为例,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观点,针对民南区块 “区大、(同生)断层多、斜井多、标准层少、叠层砂发育、骑墙河道多、垂向单元多而小”等对比难题,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新理论,提出“逐级‘标准等时面'控制下的逼近层序界面闭合对比”综合方法,对研究区目的层段进行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对比,建立统一地层格架。 民南扶余油层属“低渗透”储层,储层主要为分流河道砂体,为弄清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及水淹规律,掌握剩余油的分布特征,本次研究在垂向上把扶余油层细分为 24 个短期基准面旋回,每一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对应一个河道期。然后对每一个旋回进行精细沉积微相研究,利用同一沉积旋回每一井点的成因信息、沉积微相及组合理论模式、区域沉积模式(沉积体系、水系方向、相类型等)大量信息,准确确定短期基准面旋回平面微相,其中以单一分流河道的识别和废弃河道的识别为关键。在沉积微相研究基础上,从宏观上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新民油田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受控于分流河道规模和废弃河道的弯度,非均质性随河道规模变小而增强,随废弃河道弯度增大而增强。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总结出七种剩余油分布类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郭秀蓉;刘晓峰;姜涛;;垦西油田东营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沉积微相研究——以K71断块区为例[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7年06期
2 吴星宝;李少华;尹艳树;朱永进;徐中波;熊冉;;相控随机建模技术在非均质性研究中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2009年02期
3 陈晓宏;任战利;;陕西定边张韩区块延长组长2储层流动单元研究[J];云南地质;2011年02期
4 于生云;马兴强;江海英;张英;张立冬;;松辽盆地朝阳沟油田基准面旋回控制下储层非均质性[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樊自立;;双河油田核三段沉积微相特征及与剩余油分布[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05期
6 梁正中;夏斌;陈永红;张竹林;;惠民凹陷临盘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7 任磊;;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在榆树林油田升382井区注水调整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1年17期
8 蔡传强;严科;杨少春;任怀强;陈宁宁;;浊积砂体沉积微相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以东营胜坨油田T74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浊积砂体为例[J];高校地质学报;2008年03期
9 李庆明;王庆如;于兴河;梁卫;税敏;;陆丰13-2油田滨岸相储层沉积微相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年06期
10 高建刚;赵红兵;严科;;近岸水下扇沉积特征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以胜坨油田坨123断块沙四段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0年03期
11 史淑芳,王铃云,孟韶彬,盖晓红,姚子彪;文留油田文209块沉积微相和储层特征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4年11期
12 唐永;张春生;汤大可;;元城油田庆64井区延10_1储层沉积微相与非均质性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07期
13 张增政;;海拉尔盆地苏31断块南屯组二段基准面旋回与沉积特征关系[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年05期
14 刘永春,李晓平,王波,刘丽莉,张雪玲;卫81块沙四段储层沉积微相及剩余油分布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1年05期
15 余杰;陈钢花;;测井资料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J];测井技术;2007年01期
16 肖凤英;坨11断块南沙二段8砂层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5年04期
17 潘俊龙;;层序地层学在储层建模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年16期
18 彭学红;何贞铭;;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地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及沉积特征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年06期
19 潘少伟;杨少春;杨柏;黄建廷;段天向;;相控建模技术在江苏油田庄2断块中的应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9年06期
20 瞿建华;王新海;秦可;江山;;LN油田2井区三叠系储层三维建模技术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绍辉;杜恩昊;张佳宝;;有限分析法解地下水流动中的几个问题[A];第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0年
2 尤明庆;苏承东;申江;;岩石材料的非均质性与动态参数[A];第七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3 黄元清;石怀理;;爆区非均质岩体动力特性的测试研究[A];地下工程经验交流会论文选集[C];1982年
4 牛彦良;沈平平;;非均质油藏注水开发渗流数学模型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5 王克;查明;;考虑烃源岩非均质性的生排烃定量模拟方法[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黄明利;王涛;唐春安;;非均匀性对拉伸载荷下Ⅰ型裂纹的扩展和贯通机制影响分析[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7 耿小亮;张克实;郭运强;秦亮;;多晶材料细观非均质性与BAUSCHINGER效应[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8 王毅;王绍先;彭志刚;;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钻井完井技术[A];黑鲁石油学会钻井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刘易非;范耀;;特低渗透油田孔喉结构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10 黄家骅;;论非均质空间的经济分析[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荣;华北平原含水层非均质性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
2 李薇;苏丹Palogue油田层序地层与储层分布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张公社;储层参数模型建立[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4 邓万友;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描述及地质建模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5 文浩;非均质厚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6 申本科;陆相砂砾岩油藏精细描述[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7 叶兴树;闵桥地区阜三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低阻油藏预测[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8 尹太举;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其在濮城油田开发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9 李群;陆相低渗透储层精细描述[D];中南大学;2008年
10 李彬;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透储层地质建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政俊;民南扶余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剩余油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2 高秀田;濮城油田文51块精细油藏描述[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王继平;新民油田沉积微相及流动单元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4 许国民;沈84—安12块S_3~4段沉积微相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5 张广权;密井网区井震结合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微相展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丁振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研究中的应用[D];西南石油大学;2009年
7 陈欢庆;靖安油田大路沟一区长2储层精细油藏描述[D];西北大学;2006年
8 孙伟;盘古梁长6油藏精细描述[D];西北大学;2003年
9 杨玉华;大庆萨尔图油田中区西部精细地质描述[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10 周银邦;安塞油田杏河地区长6油藏地质建模[D];西北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刚毅 戴运华 岳晓术;加强勘探攻关 促进增储上产[N];中国石化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赵士振 通讯员 董树合;因层而异 分层开发[N];中国石化报;2010年
3 记者 李兵 通讯员 李历;“老树”发“新芽”[N];中国石油报;2006年
4 特约记者 李莉;坚守在黄土高原深处[N];中国石油报;2010年
5 记者 李祖诗 通讯员 罗劲;江汉勘探获得两个新发现三个新进展[N];中国石化报;2009年
6 唐伟;情系油气勘探地质综合研究[N];科技日报;2005年
7 朱斯明;精细挖潜激活老油区增产潜力[N];中国石化报;2009年
8 通讯员 肖滋奇 李长兴;立足长垣 水驱上产[N];中国石油报;2010年
9 记者 杨文礼 通讯员 李莉;长庆姬塬油田“0.1”做出大文章[N];中国石油报;2010年
10 记者 李兵;为油田开发擦亮“慧眼”[N];中国石油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