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驱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的实验研究
【摘要】:
目前对于水驱波及系数、驱油效率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认识,由于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复杂性使我们对驱油机理尚未完全搞清,对聚合物驱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量化指标仍然存在着不同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并联天然岩心、室内大型三维物理模型的驱油实验以及数值模拟方法,深入研究了聚合物驱的渗流机理,定量给出了聚合物驱提高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的幅度。
驱油实验以及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驱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波及系数,而且主要是提高中低渗透层的波及系数,同时也能够提高驱油效率。其驱油机理是:(1)流度比的改善提高了聚驱波及系数;(2)聚合物溶液剪切应力的增加,可以驱替孤岛状、膜状剩余油。(3)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可以减少盲状剩余油。聚合物驱后不同渗透率油层的采出程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中渗透层和低渗透层聚合物采收率提高值分别达到了22.11%和17.74%,高渗透层只提高了8.20%。从聚合物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程度来看,中渗透层贡献程度为48.35%;低渗透层为30.86%,而高渗透层仅为20.79%。室内岩心模拟实验表明聚合物驱可提高驱油效率8%左右,非均质有隔层低渗透储层波及系数提高21.9%左右,中渗透层提高波及系数10.1%左右,高渗透层提高波及系数7.1%;而非均质无隔层低渗透储层波及系数提高42.2%左右;中渗透提高波及系数23.4%左右,相比于有隔层模型来说,无隔层模型的水驱波及系数相对低一些,但是波及系数提高值却是相反。
|
|
|
|
1 |
闫文华;郑红梅;蔡玉川;刘影;;齐2-15-012块边底水油藏水平井布井对开发效果的影响[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9年05期 |
2 |
何飞,崔英琢,余腾孝;提高桥29断块水驱采收率途径分析[J];断块油气田;1999年04期 |
3 |
梁芹,李果年,杜进宏;吐哈油田温五块波及状况分析[J];新疆石油地质;2001年04期 |
4 |
周玉衡;喻高明;周勇;张娜;苏云河;;氮气驱机理及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06期 |
5 |
陈民锋,吕迎红,杨清荣;利用相对渗透率资料研究油藏水驱状况[J];断块油气田;1998年05期 |
6 |
王玲;何茂秀;赵栋;高宝国;;裂缝型断块油藏间歇注采矿场实践——以罗36块为例[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2期 |
7 |
俞启泰,罗洪,陈素珍;河流相注水多层油藏平面波及评价与挖潜宏观决策系统[J];断块油气田;1999年04期 |
8 |
李凤艳;;块状砂岩底水油藏剩余油潜力分析与研究[J];内江科技;2009年10期 |
9 |
赵明华;李治平;张俊峰;周志峰;;层内非均质油藏周期注水方式研究[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
10 |
刘红现;许长福;覃建华;唐洪明;;砾岩油藏孔隙结构与驱油效率[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年04期 |
11 |
张利红,李涛,蔡蓉,李天哓,盖春华,范朝晖;注水油田驱油效率和波及系数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4年01期 |
12 |
贾贺峰;申利春;;三次采油技术的研究现状[J];化工科技市场;2006年12期 |
13 |
李爱军;;浅层特稠油油藏蒸汽驱驱替特征研究[J];新疆石油天然气;2007年01期 |
14 |
蒲万芬;彭陶钧;金发扬;尹晓煜;杨晗;;“2+3”采油技术调驱效率的室内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15 |
赵通;洪少青;雍和毅;敖科;;水驱低渗油藏井网密度计算的新方法[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01期 |
16 |
刘青峰;;大庆北1区321块聚合物驱适应性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2期 |
17 |
李晓军;滕飞;吕刚;王翠;曲占庆;;单家寺稠油油藏不稳定汽驱数值模拟技术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01期 |
18 |
王鸣川;朱维耀;王国锋;王明;;纳米聚合物微球在中渗高含水油田的模拟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
19 |
甘云雁;张士诚;刘书杰;齐桃;曹砚锋;;整体压裂井网与裂缝优化设计新方法[J];石油学报;2011年02期 |
20 |
胡丹丹;唐玮;常毓文;仵元兵;左松林;;厚油层层内夹层对剩余油的影响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