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系统的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研究
【摘要】:
变结构控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分支,在实际应用中逐渐得到推广和应用,如电机与电力系统控制、机器人控制、飞机控制、卫星姿态控制等。目前对非线性系统控制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因而对滑模变结构控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主要研究了非线性系统的滑模变结构控制,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自身的特点,将其与神经网络控制及模糊控制相结合。主要工作如下:
首先,针对神经网络的学习功能和对非线性系统的强大映射能力,将神经网络用于非线性系统的滑模变结构控制,实现了自适应滑模控制。针对非线性不确定时滞系统,设计了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滑模变结构控制器,根据Lyapunov理论,证明给出的控制器可使系统稳定,与一般的滑模控制器相比较,仿真结果表明,神经网络自适应滑模控制器能够有效的抑制抖振,并减少跟踪误差。
其次,针对模糊控制特别适用于难以建立数学模型的复杂的非线性系统这一特点,将其与滑模控制的优点紧密的结合,利用模糊控制来柔化控制信号,减轻或避免了一般滑模控制中的抖振现象。针对非线性系统,设计了基于模糊控制的自适应滑模控制器,并证明了该控制器能使系统稳定,仿真结果表明,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器与一般的控制器相比,能够有效的抑制抖振。
最后,针对模糊神经网络结合了神经网络与模糊控制的优点,给出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滑模变结构控制,模糊神经网络滑模控制器不仅能消除颤动而且有很强的鲁棒性。通过该方案设计的控制器,有效的减少了抖振,并且系统具有了较强的抗干扰性。
|
|
|
|
1 |
王卫;;直流电机速度调节中变结构控制与PI控制的比较[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1987年03期 |
2 |
姚郁,王子才;一类非线性系统的变结构控制问题[J];航空学报;1992年01期 |
3 |
潘水苗;蒋静坪;;两机器人的分级协调变结构控制[J];控制与决策;1992年04期 |
4 |
姜德宏,任章,徐德民;一类变结构控制及其96单片机实现[J];工业控制计算机;1994年04期 |
5 |
李辉,谢剑英,高卫华;直流调速系统的变结构控制[J];测控技术;1999年12期 |
6 |
马勇;计晓鸣;李辉;;基于模糊逻辑系统的变结构控制[J];电气自动化;2000年01期 |
7 |
胡庆,于海雁,夏桂文,于立新;滑模变结构控制在DC-DC变换器中的应用[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
8 |
邵雷;刘兴堂;;基于模糊变结构控制的制导律设计[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6年S5期 |
9 |
高为炳
,程勉;柔性空间飞行器的变结构控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
10 |
高为炳;;非线性系统的变结构控制[J];自动化学报;1989年05期 |
11 |
王效军,史维;双手协调机器人的变结构控制[J];控制与决策;1990年05期 |
12 |
李忱;雷达伺服系统小信号性能的改善[J];数据采集与处理;1994年03期 |
13 |
武玉强;冯纯伯;;输入输出通道存在干扰的动态不确定系统的变结构控制[J];信息与控制;1996年03期 |
14 |
温香彩;广义非线性系统的变结构控制理论[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9年01期 |
15 |
林岩,毛剑琴;低增益变结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器设计[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1年05期 |
16 |
黄家田,石磊;基于DSP与变结构控制的位置伺服系统[J];信息技术;2004年01期 |
17 |
刘同栓,许皓,关新平;基于变结构理论的混沌控制与参数辨识[J];仪器仪表学报;2005年S2期 |
18 |
张长学;武玉强;宗广灯;;一类单输入线性切换系统的可镇定性研究[J];控制与决策;2006年07期 |
19 |
李俊;沈安文;宋保维;徐德民;;一类不确定仿射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变结构控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9期 |
20 |
赵振昊;沈毅;刘鹤;;基于变结构控制的前向拦截导引方法[J];宇航学报;200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