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改善聚驱效果方法研究

闫文华  
【摘要】: 本文分析了大庆油田二类油层的地质特点,针对目前大庆油田二类油层聚合物驱矿场应用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针对大庆油田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实施分质分压注入技术,对流经分子量调节器的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剪切聚合物溶液以及未剪切的相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合物溶液的黏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剪切聚合物溶液与未剪切聚合物溶液的黏性符合幂律模式,稠度系数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幂律指数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减小;剪切聚合物溶液的第一法向应力差随剪切速率的增大变化不大,低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溶液的第一法向应力差较低,基本不变。测定了剪切、未剪切两种聚合物溶液的残余阻力系数,实验结果表明:剪切聚合物的残余阻力系数小于相同相对分子质量的未剪切聚合物溶液的残余阻力系数;随着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残余阻力系数增大。 2.开展了不同渗透率岩心与聚合物溶液的相对分子质量的适应性研究,将经过分子量调节器剪切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是600×10~4、800×10~4、1200×10~4和1600×10~4左右的聚合物溶液以及未剪切的相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合物溶液在均质岩心上进行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无论相对分子质量高低,剪切聚合物溶液的聚驱采出程度均小于相同相对分子质量的未剪切聚合物溶液的聚驱采出程度;高相对分子质量的剪切聚合物溶液的聚驱采出程度大于未经剪切低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溶液的聚驱采出程度;无论相对分子质量高低,剪切聚合物溶液的聚驱最高注入压力小于未剪切的相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合物溶液的聚驱最高注入压力。采取三管并联的驱油方式,模拟聚合物驱油笼统注入和分质注入工艺,实验结果表明:多层同采时,分质注入的采出程度高于笼统注入方式,分质注入的最高注入压力低于笼统注入方式;对于渗透率是300×10~(-3)μm~2~200×10~(-3)μm~2的岩心,驱油聚合物应选择剪切后中等相对分子质量的聚合物溶液,渗透率100×10~(-3)μm~2左右的岩心,驱油聚合物应选剪切后低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溶液。 3.应用五点法井网的产量公式推导了聚合物驱注入压力公式,分析了影响聚驱注入压力的因素;以此开展了降低二类油层聚驱注入压力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注入表面活性剂、减小井距、降低注入速度、压裂、周期注聚等措施,在二类油层降低聚驱注入压力是可行的;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交替注入方式既可以降低注入压力又可以提高采出程度;周期注聚可以降低聚合物驱的注入压力,周期数越多,效果越好;周期注聚方式可以提高非均质岩心的采出程度,对均质岩心采收率影响不大。 4.针对二类油层非均质性严重,注聚过程中同一单元内水、聚两驱共存现象进行了研究。以大庆油田北二西西块二类油层注聚开发区为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水聚同驱情况下,水聚驱不同注入参数组合下的开采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水聚接触区域各类油水井之间主要存在两类连通关系,一区主要连通关系为:“三次加密油井—三次加密水井—聚驱油井—聚驱水井”;二区主要连通关系为:“三次加密水井—三次加密油井—驱油井—聚驱水井”;聚水强度比对一区接触区域的影响较大,对二区接触区域影响较小;当存在水聚同驱时,应采用两口油井封边,水聚区接触区域的连通关系应采用“三次加密水井—三次加密油井—聚驱油井—聚驱水井”;对于一区连通关系,适合在注水强度较大的条件下开采,最佳方案的聚水强度比为聚:水=1:2;对于二区连通关系,适合在注聚强度较大的条件下开采,二区水聚驱接触区域最佳方案的聚水强度比为聚:水=3:1;对于一区的连通关系,当聚水强度比聚:水=1:2时,聚驱区域和水驱区域的合理的地层压力分别为11.7MPa、11.25MPa;对于二区的连通关系,当聚水强度比为聚:水=3:1时,聚驱区域和水驱区域的合理的地层压力分别为10.95MPa、10.42MPa。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孟祥海;张云宝;李艳雯;李翔;侯永利;;海上油田不同种类聚合物黏弹性能实验研究[J];海洋石油;2011年01期
2 张立娟,岳湘安,任国友,刘中春;黏弹性聚合物溶液在油藏盲端孔隙中的流动特性[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年05期
3 曹宝格;罗平亚;陈明强;王俊奇;;模拟油藏条件下缔合聚合物溶液的黏弹性实验[J];石油钻采工艺;2007年05期
4 姜海峰;王德民;夏惠芬;;梳形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性及驱油效果分析[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张玉丰;吴晓东;马文衡;;高浓度聚合物体系稳定性及驱油效果评价[J];石油钻采工艺;2007年02期
6 吴日韦;毛国梁;黎钢;豆谌文;;带支链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溶液的流变性[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杨二龙;宋考平;;大庆油田三类油层聚合物驱注入速度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06年03期
8 刘晓光;;二类油层高质量浓度聚合物溶液性能及机理[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张霞林;周晓君;;聚合物弹性微球乳液调驱实验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08年05期
10 魏健宁;杜大明;胡孔刚;程和法;水嘉鹏;;锌铝共析合金中黏弹性-滞弹性转变的内耗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11 谢广祥;王磊;;工作面支承压力采厚效应解析[J];煤炭学报;2008年04期
12 李晓文;熊兴耀;;颗粒粒径对马铃薯淀粉糊黏弹性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08年02期
13 朱建平;;紫胶的热聚合动力学 第五部分 比浊度和分级研究[J];生物质化学工程;1979年01期
14 付美龙,周克厚,赵林,张德慧;污水配制聚合物溶液的粘度稳定性研究[J];油气采收率技术;2000年02期
15 杨兆娟,马红艳;聚合物溶液气液相平衡中改进型UNIFAC模型的应用[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16 刘春泽;程林松;夏惠芬;;聚合物溶液在波纹管中的流动规律[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17 耿朝晖;刘清伟;;聚合物单管分层注入工艺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年S1期
18 杨光;张健;向问陶;;JZ9-3油田水质对聚合物3640C溶液黏度的影响分析[J];海洋石油;2009年02期
19 王巨鹏;宋明福;赵志夏;;同心分注技术在港西油田注聚井的应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2010年10期
20 王云;李乃旭;张正云;周建成;;耐温抗盐聚合物驱油剂研究进展[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国伟;秦文龙;蒲春生;吴飞鹏;高睿;;黏弹驱替液下毛管数对驱油效果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孙灵辉;刘彦辉;吴文祥;;驱油用聚合物影响因素研究[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张西正;匡震邦;蔡绍皙;王远亮;徐世荣;黄岂平;;Wistar大鼠、人、昆明小鼠成骨细胞黏弹性的测量[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4 罗恩;黄伟江;郑立;;有孔隙的黏弹性体动力学的一些基本原理[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5 李国;周万富;李萍;;聚合物溶液高速流经岩心的黏度损失室内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6 罗文波;杨挺青;;非线性黏弹体蠕变行为的时间-应力等效性分析[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7 李勇;江体乾;;聚合物熔体二维挤出膨胀的数值模拟[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8 陈立群;程昌钧;;非线性黏弹性板的失稳条件[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9 马洪顺;张忠君;褚怀德;;玻璃离子水门汀黏弹性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生物材料学术会议(CBMS-9)论文集[C];2002年
10 黄泽彬;章明秋;容敏智;阮文红;;PVC长期黏弹性能的研究[A];低碳技术与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文华;大庆油田二类油层改善聚驱效果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2 钱杰;大庆油田二类油层工业化聚合物驱油方案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3 崔万军;聚驱过程中滞留油迁移相界面热力学研究[D];大庆石油大学;2006年
4 孙玉学;粘弹性聚合物溶液提高驱油效率的机理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5 郑晓松;聚合物溶液的弹性粘度理论及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6 王刚;粘弹性无碱二元驱油体系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7 冯嵬;聚合物溶液汽液相平衡测定及状态方程开发[D];北京化工大学;1998年
8 杨贵忠;芴苯聚合物的合成、光物理性能、聚集态结构及相互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杨付林;聚合物驱油机理及高质量浓度聚合物驱油方法的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10 马海佳;聚合物驱分层注入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志强;大庆油田二类油层化学驱实验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2 崔国强;萨尔图油田二类油层水聚同驱开发效果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3 段宏;聚合物分子量调节机理及调节装置试验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4 冯玉良;二类油层水聚同驱数值模拟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5 崔锡三;大庆油田萨南开发区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层系组合和驱油方案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6 赵善丽;井底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7 张程;二类油层不同聚驱段塞组合适应性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8 张九然;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变性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9 佟胜强;二类油层单井组驱油方案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10 程富利;喇嘛甸油田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试验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文 吴淼;聚合物驱2-3层分注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1年
2 顾永强;一泵对多井 多泵对多井注聚不再是梦想[N];中国石油报;2006年
3 顾永强;玻璃钢管线输送聚合物效果好[N];中国石油报;2006年
4 特约记者 尹淑静通讯员 常安安;大港采油五厂成功实施注聚同心分注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8年
5 顾永强;二元复合驱:三次采油的高效技术[N];中国石化报;2006年
6 顾永强 解保双;间歇注聚可提高驱油效果[N];中国石油报;2007年
7 记者 张云普 通讯员 徐安斌;铿锵脚步迈向百年[N];中国石油报;2005年
8 顾永强 解保双;胜利油田低剪切截止调节球阀实现推广应用[N];中国工业报;2007年
9 织锦;我国淬火油缺口大[N];中国石化报;2006年
10 顾永强;孤东复合驱先导试验技术日臻成熟[N];中国石油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