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压裂岩体非线性损伤演化研究
【摘要】:
准确地描述水力压裂裂缝形成与分布是优化压裂施工参数、提高压裂效果的重要依据。以往的水力裂缝研究主要基于断裂力学基础上的单一裂缝扩展和延伸。然而,大量的现场实践表明,水力压裂形成的不是单一裂缝,而是由许多微小裂缝增长、扩大、汇合形成的局部破坏带。运用断裂力学理论难以准确合理地模拟或描述地下储层真实的破裂过程。针对这一问题,需从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出发对水力裂缝真实形态及破裂机理等问题做更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本文运用损伤力学研究水力压裂岩体的损伤特性和微裂缝形成过程。开展了基于损伤理论井眼围岩应力分布研究;水力压裂过程岩体非线性损伤力学和非线性损伤演化研究,建立了运用损伤理论描述水力压裂岩体破坏和微裂缝形成的研究方法,为弥补断裂力学研究水力压裂的不足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手段。主要研究工作与研究成果如下:
首先,本论文考虑双重介质岩体渗流作用,将井眼围岩区域分为破坏区、损伤区和弹性区,基于损伤理论建立了井眼围岩的应力分布和井眼围岩破坏半径和损伤半径计算模型。该模型的建立为水力压裂的岩体损伤力学模型和非线性损伤演化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其次,考虑水力压裂为岩体动静态组合加载过程,提出动态应力强度因子计算方法,建立了水力压裂动态加载下微裂缝形成和岩体非线性损伤劣化的应力分布模型。
再次,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水力压裂过程岩体损伤劣化的本构模型。计算分析了岩体损伤变量、岩体损伤应变、弹性模量与泵压的变化关系。并假设加载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促使新的微裂纹演化,微裂纹以分岔-生长-再分岔生长模式形成,建立了任意压裂阶段微裂缝的增长数目和长度分岔损伤演化本构模型。计算结果与前人试验研究成果变化规律吻合。
建立了任意压裂阶段微裂缝损伤演化增长分布形态模型,得出岩体微裂缝损伤演化分岔增长在主裂缝周围形成“树叉”状附属微裂缝。确定分支微裂缝与基础裂缝的初次分岔夹角范围和分岔角随裂缝分岔级数变化规律;建立了微裂缝分岔增长后的微裂缝张开度模型,分别计算了矩形裂缝、椭圆形裂缝和楔形裂缝张开度。并通过有限元模拟方法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建立了水力压裂岩体微裂缝的生长密度和生长长度方程,给出任意压裂阶段微裂缝分岔增长数以及微裂缝分布密度和裂缝间距;得到了微裂缝的增长长度随泵压以及初始微裂缝的变化规律。
最后,根据建立的微裂缝形态模型、微裂缝的增长密度和增长长度模型以及压裂岩体微裂缝演化后的渗透张量模型,运用有限元模拟软件对吉林油田新民区块进行了产能模拟,结果表明,基于损伤理论的水力压裂岩体渗透张量计算得到的产能与实际产能吻合较好。
本文创新性地将损伤力学理论用于研究水力压裂岩体破坏和微裂缝形成,为水力压裂岩体的破坏特征和裂缝分布状态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本文的研究从岩体宏细观的角度揭示了岩体宏观主裂缝扩展和延伸是岩体细观损伤劣化和微裂缝演化发展的物理内涵。得出了主裂缝扩展和延伸是微裂缝细观损伤演化的宏观唯象表征。本论文的研究解释了运用断裂力学研究水力压裂单一裂缝扩展和延伸与实际工程存在误差的根本问题。对更深刻的了解水力压裂过程岩石的破裂机理提供了更为成熟可靠的科学依据,对进一步改善水力压裂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
|
|
1 |
郑瑞堂,于承泽,宋永杰,许嗣坤,黄卫岚;水力压裂设备化学去污技术研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1998年00期 |
2 |
Ю.А.波洛佐夫;王安则;;多孔岩层堵水参数计算方法[J];矿业工程;1990年04期 |
3 |
William P.Iverson;齐军位;王雅萍;;各向异性地层中用测井导出的应力[J];国外测井技术;1997年03期 |
4 |
伊丕丽,封永利,游龙潭,田华东,李英;现河低渗透油区水力压裂技术的应用[J];特种油气藏;2001年03期 |
5 |
Zillur Rahim
,刘广群,骆江涛,王雷;Ghawar油田碳酸岩和砂岩油藏的水力压裂措施[J];国外油田工程;2003年08期 |
6 |
王惠清,刘进军,周高鹏,古丽曼,罗永全;微地震方法监测水力压裂改善措施效果[J];新疆石油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7 |
李哲,杨兆中,李小刚;水力压裂模型的改进及其算法更新研究(下)[J];天然气工业;2005年02期 |
8 |
谷乾胜,柳涛,赵林;水力压裂裂缝延伸方向的新认识[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5年05期 |
9 |
梁卫国,赵阳升,徐素国;盐矿群井致裂控制水溶开采技术及应用[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5年04期 |
10 |
张兴辉;;浅析油田增产改造技术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0年14期 |
11 |
;抚顺北龙凤煤层水力压裂排放瓦斯[J];煤炭科学技术;1981年06期 |
12 |
蒋惺耀,王允诚,孟慕尧,朱过才;水力压裂机理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1期 |
13 |
杜伊芳;国外水力压裂工艺技术现状和发展[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2期 |
14 |
陈勉,陈治喜,黄荣樽;大斜度井水压裂缝起裂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2期 |
15 |
陈治喜,陈勉,金衍,黄荣樽;水压致裂法测定岩石的断裂韧性[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7年01期 |
16 |
王宗六,李青慧,王云艾;水力压裂设计专家系统的开发及应用[J];断块油气田;2000年02期 |
17 |
饶伟锋,张若京;水力压裂中多孔岩体的等效弹性常数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7期 |
18 |
白莉;王士斌;洛扬;;微地震裂缝成像技术在水力压裂作业中的应用[J];国外油田工程;2007年11期 |
19 |
王童;聂勋勇;王平全;李晓亮;;水力压裂中的压裂液滤失模型研究[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8年03期 |
20 |
汪跃龙;霍爱清;程为彬;吕锦省;;自主存储式水力压裂过程井下测试系统设计[J];测控技术;2010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