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监测技术识别低效无效注采循环体技术研究
【摘要】:
当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开采阶段后,控制含水、降低递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控水挖潜的难度越来越大。如何有效识别低效无效注采循环体,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目前并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研究对于油田高含水期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应用监测方法有效识别低效无效注水循环体的方法,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内容。
1.提出了“动态普查,静态确认,精细描述,测试验证,有效治理”的整体思路。分析了“四参数决策法”在葡萄花油田的适应性,确立该区的参数决策体系,进行动态普查;结合静态资料及监测资料确定具体位置,层位,厚度;通过井间电位、示踪剂测试手段验证确认低效循环体;通过井间示踪技术结合数值模拟技术,实现低效无效循环体的方位、体积、厚度等物理参数的描述,给出各方向渗透率分布差异,计算水驱速度及波及系数,从而实现了低效无效循环体的精确描述。对低效无效循环体进行了分类,总结了在葡北地区的分布特征,并总结论述了低效无效循环体的治理方法,
2.分析了脉冲试井、井间电位法、微地震法水驱前缘测试、大粒径同位素测试等方法的适用条件和特点。
3.在动态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成因分类,分别采取调剖、堵水、层段调整或停注、层段周期注水等手段控制和治理低效无效循环体,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
|
|
|
1 |
荆国林,李宜强,杨晶;分光光度法测定示踪剂硫氰酸铵的浓度[J];油田化学;2000年02期 |
2 |
乔保林,周旭煌,李中原,唐锡元,杨朝光,王志鹏,乔宏宾,熊玉宾;高矿化度条件下示踪剂NH_4NO_3浓度的测定[J];油田化学;2001年01期 |
3 |
曾雁;翟亚梅;金彦博;罗阳俊;;毛细管电泳法用于油田注水示踪剂的检测[J];吐哈油气;2004年02期 |
4 |
丁厚灿;黄时达;;长江三峡库区横向扩散系数研究初探[J];四川环境;1991年04期 |
5 |
刘玉,邹信方;在模拟油藏条件下对气体示踪剂的滞流进行测定[J];国外油田工程;1999年10期 |
6 |
郝春联;稳定性同位素井间监测在静北古潜山油藏的应用[J];特种油气藏;2002年S1期 |
7 |
李淑霞,陈月明;示踪剂产出曲线的形态特征[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2年02期 |
8 |
杨维凡,徐岩冰,袁双贵,肖永厚,牟万统,熊兵,方克明;用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5-吡唑啉酮从硝酸中萃取痕量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3年02期 |
9 |
虞修竟,程温莹,罗丽,李海华;地层污染控制模拟装置的研制及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S1期 |
10 |
方赟;UNICA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油田监测中的应用[J];特种油气藏;2004年03期 |
11 |
董兰屏;庞巨丰;韩焘;王迎辉;范斐;徐佳;;井间示踪测试中筛选示踪剂的方法[J];电子测试;2010年01期 |
12 |
问清华;香烟和烟草中~(239)Pu、~(240)Pu 和~(210)Po 的含量[J];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1986年04期 |
13 |
邵辉;论示踪技术在矿井通风安全中的应用[J];中国矿业;1996年06期 |
14 |
陈铁龙,陈汶滨,刘公民,程林;E_1~3油藏井间示踪剂测试及解释[J];油气采收率技术;1998年03期 |
15 |
韩建辉,苏敬宝,郭学民,李煊,刘艳平;示踪剂监测技术及其在垦90断块开发中的应用[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
16 |
杨昌华,葛建滨,牛宗奎,姜永清;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中的井间示踪监测技术[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3年04期 |
17 |
晏德森,张耀文,夏慧玲,张魏,单宏宽;注入剖面相关测量方法[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4年06期 |
18 |
裴连君;张君劼;李晓山;;单井化学示踪剂测残余油饱和度段塞解释模型[J];新疆石油地质;2008年05期 |
19 |
刘怡君;郭明;刘涛;;超高压液相色谱法分析12种氟苯甲酸示踪剂[J];分析试验室;2010年09期 |
20 |
;荧光涂料[J];涂料技术与文摘;2010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