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碱二元驱油体系配方及驱油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油体系中由于没有碱的存在,减少了碱对驱油效果和地面设备的不利影响,但同时也会使油水间的界面张力升高,很难达到超低界面张力(10-3mN/m数量级),不利于提高驱油效率;没有了碱与表面活性剂的协同效应,会大大增加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量,不利于经济成本。要想使无碱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具有与三元复合驱油体系同样低的界面张力,这就对表面活性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有关在无碱条件下形成超低界面张力机理的新理论设计合成了一种能够在无碱条件下使油水间的界面张力达到超低(10-3mN/m数量级)的新型表面活性剂。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这种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张力特性、界面张力稳定性、以及对不同油水条件的适应性和吸附特性等,并且对无碱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和三元复合驱油体系中活性剂的吸附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种活性剂完全能够满足无碱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对活性剂的要求。
实验研究了无碱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粘弹性和对水驱后残余油的启动和运移规律,在突扩、突缩等模型中通过理论计算研究了弹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浓度对无碱二元体系的粘弹性影响不大,而聚合物浓度、分子量、二价离子浓度、矿化度、剪切速率等因素对粘弹性的影响较大,驱油体系的弹性越大,对驱油效率的贡献越高。
通过室内人造岩心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分子量聚合物的流动特性。研究表明,在气测渗透率大于0.3μm2的岩心上可以使用分子量为2.5×107以下的所有聚合物(包括分子量为2.5×107的聚合物)。
在均质和不同变异系数的二维纵向非均质人造岩心上开展了无碱二元驱油体系驱油效果以及活性剂浓度、二元体系段塞尺寸、聚合物浓度、变异系数、注入时机和渗透率等因素对无碱二元驱油体系驱油效果的影响规律,并与聚合物驱油体系、强碱三元复合驱油体系、弱碱三元复合驱油体系进行了驱油效果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活性剂浓度和二元段塞尺寸的增加,化学剂用量增加,无碱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提高采收率幅度增加,但是增加到一定值后,增幅会变缓;聚合物等浓度条件下,当主段塞聚合物浓度由500mg/L增加到2500mg/L,无碱二元体系化学驱采收率呈明显提高的趋势;在变异系数相同的条件下,随着模型的渗透率的增加,无碱二元体系提高采收率幅度呈增加的趋势;在渗透率相同的情况下,变异系数增加,无碱二元体系的复合驱采收率都随着变异系数的增大而增大,而总采收率随变异系数的增大而降低;提前转注无碱二元复合驱油体系,能够提高采收率幅度;岩心渗透率和变异系数一定时,磺基甜菜碱表面活性剂无碱二元体系驱油效果要好于重烷基苯磺酸盐氢氧化钠强碱三元体系和石油磺酸盐碳酸钠弱碱三元体系。
|
|
|
|
1 |
牟建海;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寻找三元复合驱油体系配方的研究[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1年03期 |
2 |
鹿守亮;田燕春;王明宏;杨林;;原油组分对驱油体系界面性质影响的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年06期 |
3 |
张洪强;;驱油体系对葡北油田的适应性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01期 |
4 |
周国华,曹绪龙,李秀兰,崔培英,田志铭;表面活性剂在胜利油田复合驱中的应用研究[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2年02期 |
5 |
邵红云,王海英,李继勇,赵玲,杨世超,尹德江;一种高效廉价驱油体系的室内研究[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4年06期 |
6 |
薛怀艳,李秀兰,曹绪龙,王宝瑜;胜坨油田二区提高采收率方法室内实验研究[J];油气采收率技术;1996年01期 |
7 |
牟建海,李干佐;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化工科技市场;2000年07期 |
8 |
李干佐,林元,王秀文,舒延凌,张淑珍,毛宏志,曹绪龙,李克彬,王宝瑜;Tween80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油体系研究[J];油田化学;1994年02期 |
9 |
靖波;张健;吕鑫;朱玥珺;张凤久;姜伟;谭业邦;;Triton X-100/甲苯/水三元体系界面张力的耗散颗粒动力学模拟[J];物理化学学报;2011年01期 |
10 |
李丽,孙先勇;ASP三元复合体系的界面性质研究及性能改进[J];石油钻采工艺;2005年02期 |
11 |
郭东红;辛浩川;崔晓东;谢慧专;;OCS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与大庆原油间的动态界面张力研究[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7年04期 |
12 |
李峰;钱瑞;魏巍;高琪;;一种驱油体系中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含量的测定方法[J];科技信息;2010年15期 |
13 |
徐桂英,李干佐,刘木辛,李方,毛宏志, 张凌军,寿崇琦;驱油体系/原油间的瞬时界面张力[J];石油学报;1994年04期 |
14 |
王红艳;;系列化石油磺酸盐与胜利原油相互作用的研究[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6年01期 |
15 |
宋宪存;梁汉东;李良;张俊;;DTAB降低水与十六烷之间界面张力的研究[J];应用化工;2006年08期 |
16 |
康万利;徐典平;谭俊领;张红艳;高惠梅;;脂肪醇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羧酸盐的合成与界面张力[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6年04期 |
17 |
周定照;向兴金;何诗彪;;表面活性剂HKH-8为主剂的驱油体系在渤海油砂上的吸附与损失[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10年10期 |
18 |
钱忠尧;高效渗透剂SP-2的研制和应用[J];纺织学报;1990年10期 |
19 |
潘建华;肖立新;吴文祥;杨钊;;牛心坨油田二元驱表面活性剂性能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年18期 |
20 |
唐善彧,杨承志;用钙离子选择电极测量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中的钙离子浓度[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