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凹陷含油气系统研究
【摘要】:本文利用沉积学、石油地质学、层序地层学、地球化学等理论,结合区域地质概况及构造演化过程,对贝尔凹陷地层层序、沉积特征、生储盖等条件进行分析,认为南屯组为主要生油层段,其次为布达特群,主要生油区为贝西洼槽。南屯组和大磨拐河组及布达特群为含油气层。大一段、南一段和伊敏组为主要盖层。
其成藏主控因素有(1)源岩控制着油藏的分布。本区主要的生油区为贝西洼槽,围绕它形成四个含油气区块。(2)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控制着油藏的形成。(3)浊积扇、扇三角洲、冲积扇是油气成藏的有利环境。它们多处于深洼中或其边缘,砂体直接与烃源岩接触,有利油气运移和富集,是主要的储油气相带。(4)有效圈闭的形成发育控制成藏。贝尔凹陷发育构造、地层、岩性、复合等多种圈闭,且多早于主要成油期形成。(5)断层的形成和发育是最重要的控制因素。贝尔凹陷内断层比较发育,分析认为,断层的封闭与否、走向,断距大小及其与储盖层厚度的关系是该区断层控制圈闭形成与油气聚集的主要因素。
含油气系统划分:结合分割槽理论及油源对比结果,并按照如下划分原则:(1)以聚油单元为核心,运移通道为主线,以供源区为边界进行含油气系统划分。(2)在断层十分发育的复式油气聚集区,烃源岩分布于下伏层系,油气主要富集于其上不同层系,很难在纵向上将其截然分开。一般,可笼统地将某一运聚单元作为一个系统。该区含油气系统划分结果:贝尔凹陷以贝西洼槽为油源区,苏德尔特、霍多莫尔、呼和诺仁和贝西斜坡为油气聚集区为一含油气系统。并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含油气子系统:苏德尔特、霍多莫尔、呼和诺仁和贝西斜坡含油气子系统。
|
|
|
|
1 |
吴亚东;沈华;张云绵;;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反转构造研究[J];中国石油勘探;2006年05期 |
2 |
田继强;贾承造;段书府;边海光;李本亮;;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走滑断层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1年02期 |
3 |
王树学;耿长喜;;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轻质油层录井综合识别与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6期 |
4 |
田成,李艳军,曾卫东,李春柏,张海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储层成岩与储渗结构特征[J];地质科技情报;2004年04期 |
5 |
李文科;张研;方杰;王君;;贝尔凹陷断裂系统与油气分布关系[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
6 |
黄清华,李春柏,孔惠,张铭;海拉尔盆地南部早白垩世地层及其孢粉组合[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4年04期 |
7 |
霍秋立;汪振英;李敏;付丽;冯大晨;;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源及油气运移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3期 |
8 |
雷燕平;林畅松;刘景彦;储呈林;;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分析[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7年05期 |
9 |
张云峰;王国强;白海丰;刘兆勋;张宏梅;;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成岩作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
10 |
李树青;汪利;;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下白垩统南屯组储集层特征[J];古地理学报;2009年02期 |
11 |
曹瑞成;;贝尔凹陷油成藏模式及分布规律[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
12 |
刘金龙;;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贝301区块南屯组沉积微相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05期 |
13 |
付广;黄劲松;康德江;周海超;;源断裂在油气成藏与分布中的作用研究——以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为例[J];石油物探;2006年05期 |
14 |
侯艳平;朱德丰;任延广;庄新国;;贝尔凹陷构造演化及其对沉积和油气的控制作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8年03期 |
15 |
王前林;胡少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火山岩电性及地震特征——以巴彦塔拉和贝西北为例[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
16 |
刘雪艳,张晓莉;贝尔凹陷苏德尔特构造带岩电组合特征及绘图参数选取[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年S1期 |
17 |
王海燕,刘立,高玉巧,张新涛;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南屯组火山碎屑岩成岩作用的讨论[J];世界地质;2005年03期 |
18 |
王前平,刘立,张新涛,于笠;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三叠纪布达特群—早白垩世大磨拐河组储层孔隙纵向分布特征[J];世界地质;2005年03期 |
19 |
牛文;梁江平;江涛;孔惠;谢晓云;;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裂缝发育特征及有利区预测[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6年04期 |
20 |
孙永河;万军;付晓飞;崔鹏;;贝尔凹陷断裂演化特征及其对潜山裂缝的控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