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成藏规律研究
【摘要】:大庆外围油田勘探开发主要重点集中在长垣及其以东的区域,主要目的层为扶余和杨大城子油层。三肇凹陷扶杨油层经历了预探、评价、试验阶段,提交探明含油面积304.97km2,探明地质储量17130.7×104t,未动用储量15932×104t。总体表现为‘资源探明率低’、‘探明储量动用率低’特点。做为今后主要接替产能的扶杨油层,评价力度逐年加大,虽然经过油藏描述、开发前期的优选布井,扶杨油层钻井成功率仍然较低,主要原因是钻遇水砂或储层发育差而报废。钻探成功率低的根本原因是扶杨油层地质条件复杂,人们对该凹陷扶杨油层油成藏规律和控制因素的认识不清楚。为此本文在全面收集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地震、钻井、试油和开发动态数据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研究区断裂发育及演化特征、地层发育及沉积特征,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油的运聚机制及成藏模式,明确了扶杨油层下一步勘探方向。
扶杨油层断裂走向以南北向为主、规模小、密度大、平面分布不均、断层组合类型多样、具有密集成带的特征。三肇凹陷断裂具有7个形成活动时期:早白垩世早期、青一段沉积时期、姚家组沉积时期、嫩江组一二段沉积时期、嫩江组末期、明水组末期和古近系末期。基于断裂形成活动时期,认为扶杨油层由4类不同活动规律的断层构成:即坳陷期断裂、断陷期形成坳陷期继续活动的断裂、断陷期形成坳陷期和反转期均活动的断裂和坳陷期形成构造反转期继续活动的断裂,其中第3、4类断层为油源断层,且多为断裂密集带的边界断层。基于三肇凹陷南部F1油层组‘单砂体级’等时地层格架建立和沉积微相研究,认为河道砂体主要为北东向展布,油源通断断层以近南北向为主,断层与河道斜交构成有利的断层一岩性圈闭。断裂密集带不是主要的富油构造,油主要聚集在油源断层下盘河道砂中,断裂密集带为‘V’字型‘地堑’式断层组合,是构造相对低部位;油源断层多为断裂密集带的边界断层,断裂密集带不是油‘倒灌’运移的指向区,油主要向阻力较小的下盘方向充注。因此油源断层下盘河道砂是主要的富集区域,油源断层控制的‘地垒’更有利于油富集。按着‘避开断裂密集带,在油源断层控制的地垒或断阶上’找有利评价区原则,提出‘59个评价目标区’,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勘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