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尔盆地构造样式分析
【摘要】:
针对海拉尔盆地复杂多变的构造样式,论文充分利用二维、三维地震资料,采用动静结合、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盆地构造样式的几何学特征、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机制。研究构造样式的几何学特征、类型、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机制,是原型盆地恢复、探讨盆地成因机制及其演化特征的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构造与油气的关系。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的认识:
①盆地内断裂样式繁多,成因复杂:根据其成因及对构造、沉积和圈闭的控制作用可分为一、二、三、四级四个级别;按成因可分为基底断裂体系、拉张断裂体系、扭动断裂体系、反转断裂体系四种体系;断裂在平面和剖面上可组合成多种多样的组合类型;断裂的发育期次可分为两幕四期。
②盆地的构造样式可以分为伸展构造样式、走滑构造样式、调节构造样式、反转期构造样式。其中调节构造以变换断裂为主,反转期构造样式可分为新生构造和叠加构造两大类,并首次识别出铲式逆冲断层与蛇头构造类型。
③断裂控制了生、储、盖层的空间分布,控制了圈闭的形成、类型和分布规律,构造调节带和反转构造带是油气的有利聚集带。盆地多旋回演化特征,形成了多个不整合面,不整合面对油气的运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
|
|
1 |
陈守田,刘招君,刘杰烈;海拉尔盆地构造样式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1期 |
2 |
黄玉欣;胡望水;许多年;;反转构造及其油气勘探意义[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01期 |
3 |
张明学;冯占勋;罗健;郭瑞军;邱隆君;;明水-绥化地区反转构造与油气成藏关系[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01期 |
4 |
杨克绳;;从地震信息划分三种不同程度的正、负反转构造样式[J];海相油气地质;2006年01期 |
5 |
云金表,罗笃清,赵荣,卢宏;陆东断陷构造演化与局部构造成因探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
6 |
蔡立国,刘和甫;四川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样式与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1997年02期 |
7 |
罗爱军;李国福;;海拉尔盆地构造样式浅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07期 |
8 |
叶得泉,张莹;海拉尔盆地介形类化石的发现及其地层意义[J];微体古生物学报;1989年01期 |
9 |
漆富成;;海拉尔盆地岩相古地理与铀矿沉积相[J];铀矿地质;1992年02期 |
10 |
薛维志;松辽盆地油气田分布规律的认识演进和海拉尔盆地油气分布规律——献给松辽盆地石油勘探50周年[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年05期 |
11 |
薛文涛,潘会芳,姜洪启;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地区及霍多莫尔地区储层敏感性特征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年S2期 |
12 |
徐会永;蒋有录;张立强;王金友;欧阳睿;;查干凹陷构造样式及其构造演化[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年04期 |
13 |
郇玉龙;崔红庄;尚应军;赵海华;;六盘山盆地构造样式与油气分布[J];海洋地质前沿;2011年05期 |
14 |
张吉光;海拉尔盆地构造特征与含油气性探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2年01期 |
15 |
万传彪,乔秀云,王仁厚,何承全;海拉尔盆地红旗凹陷白垩纪非海相微体浮游藻类[J];微体古生物学报;1997年04期 |
16 |
朱彬,文政,刘传平;用多矿物双水模型评价海拉尔盆地泥质砂岩储层[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年06期 |
17 |
韩红涛;胡少华;张玮;王前林;;海拉尔盆地巴彦呼舒凹陷构造特征及演化[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
18 |
万传彪,张莹;海拉尔盆地早白垩世沟鞭藻类和疑源类的发现及其意义[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0年03期 |
19 |
庞雄奇;陈章明;方祖康;陈发景;;海拉尔盆地源岩排油气量计算及其定量评价[J];石油学报;1992年04期 |
20 |
云金表,罗笃清,李玉喜,姜贵周;乌尔逊断陷构造样式及其对圈闭类型的控制[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