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液体与烷基芳基磺酸盐的协同效应研究
【摘要】:
以苯、甲苯、乙苯、对二甲苯、辛酰氯、癸酰氯、月桂酰氯和溴乙烷、溴丁烷、溴己烷等为原料,经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格氏反应、Pd/C氢化还原合成了烷基芳烃,烷基芳烃经薄层色谱和硅胶柱层析对其进行了分离纯化,确定了最佳的展开剂体系为:正己烷:四氯化碳:氨水=3:1:0.2(体积比),利用核磁氢谱(1H NMR)和气质联用(GC-MS)法证实了纯化后的烷基芳烃化学结构与分子设计相符;烷基芳烃经磺化、中和等反应合成出了9种烷基芳基磺酸盐,经两相滴定法对合成的9种烷基芳基磺酸盐含量进行滴定,其有效物含量均≧ 9 5%;
以两步法合成出了6种离子液体[Bmim]BF4、[Bmim]HCO3、[Bmim]OH、[Dmim]Br、[Tmim]Br、[Hmim]Br,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Tmim]Br的合成进行优化,采用Central Composite Design建立了微波反应功率X1、反应物配比X2、微波反应时间X3与收率之间的二次多项式的数学模型:
收率=-782.46523-0.18812X1+1468.62457X2+0.38322X3+0.16210X1X2+ 9.7142910- 6X1X3-0.26500X2X3-1.9404910-5X12-620.10822X22-1.2076910-4X32
回归分析表明,相关系数R2=0.9986,P0.0001,表明回归模型显著,拟合程度好,通过模型系数显著性检验,得到各因素的主效应关系为:反应配比微波反应时间微波反应功率,利用模型的响应面对收率的关键因子及其相互作用进行探讨,优化出微波辐射合成[Tmim]Br离子液体的最佳条件为:反应功率为380.33W,反应配比为1.04,反应时间为427.74S。收率的预测值为93.72%,验证值为94.1%。理论值与验证值的复相关系数为0.9986。
考察了不同离子液体与烷基芳基磺酸盐水溶液的表面性能的协同作用,烷基芳基磺酸盐中加入[Bmim]BF4、[Bmim]HCO3、[Bmim]OH后使其cmc降低,γcmc下降,Γmax增加,Amin减小,pC20增大,л增大,⊿ G 0ad降低。
考察了离子液体与烷基芳基磺酸盐水溶液的界面性能协同作用,当p3ΦC14S中加入[Bmim]BF4、[Bmim]HCO3、[Bmim]OH时界面张力可以降低到10-2mN/m,此时离子液体起到盐的作用,继续增加离子液体浓度,界面张力随着离子液体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而加入[Bmim]OH时,对烷基芳基磺酸盐起泡性能协同效应更加明显,此时[Bmim]OH起到了有机疏水盐的作用、阳离子活性剂作用以及碱的作用,当加入[Dmim]Br、[Tmim]Br、[Hmim]Br时,界面张力降得更低,此时随着链长的增加界面性能越好;
考察了离子液体与起泡性能的协同作用,研究表明随着离子液体加入起泡性能变好,但稳泡性能变差。随着链长及支化程度的增加起泡性增强,对于不同烷基芳基磺酸盐,随着芳环取代基个数的增加,起泡性能增强,泡沫稳定性随着芳环取代基个数的增加逐渐增加;离子液体的加入造成起泡高度下降,其降低幅度随着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离子液体阴离子半径的增加,起泡性能逐渐降低;半衰期随着活性剂浓度的增加逐渐降低。
考察了离子液体与烷基芳基磺酸盐的乳化能力的协同作用,在加入离子液体后活性剂的乳化能力得到了增强,总体上是活性剂浓度为0.5g/500mL的体系的乳化能力最强,继续增加活性剂浓度乳化能力逐渐降低,加入[Bmim]HCO3的活性剂浓度为0.5g/500mL的体系对辛烷的乳化能力比同浓度下另外加入[Bmim]BF4、[Bmim]OH的乳化能力要强,对于对液体石蜡的乳化能力为:在加入[Bmim]BF4、[Bmim]HCO3、[Bmim]OH三种离子液体后活性剂的乳化能力得到了增强,而加入三种离子液体的体系却随着活性剂浓度增加而逐渐降低,但对在相同浓度下(0.5g/500mL)加入不同离子液体的体系乳化能力进行比较可知:加入[Bmim]BF4的体系对液体石蜡的乳化能力最强。
|
|
|
|
1 |
高枝荣,廖克俭,戴跃玲,刘道胜;采用ILs催化剂降低FCC汽油烯烃含量[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2 |
杨家振,金一,潘伟,臧树良;计时电流法测定Fe~(3+)在离子液体BPBF_4中的扩散系数[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5年06期 |
3 |
张普玉,娄帅,柴云;在离子液体介质中聚合反应的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2005年04期 |
4 |
丛晓辉,桂建舟,陈晓梅,张晓彤,孙兆林;SO_3H—离子液体催化苯酚和叔丁醇选择性烷基化反应[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
5 |
杨美珠;张力;石光;刘石军;叶鑫;;离子液体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中的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07年10期 |
6 |
钱伯章;;固体催化剂与离子液体组合使用可使纤维素解聚[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9年01期 |
7 |
;“包埋离子液体和中性磷(膦)类萃取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J];稀土信息;2009年06期 |
8 |
许立信,尹进华,陈学玺;环境友好的多相催化工艺研究进展[J];石化技术与应用;2003年06期 |
9 |
陈中胜,许文苑,黄国林;离子液体及其在生物催化反应中应用的新进展[J];化学试剂;2004年01期 |
10 |
王玉新,李丹东,袁秋菊;室温离子液体对噻吩硫化物的络合吸附工艺[J];辽宁化工;2004年09期 |
11 |
李雪辉,张磊,李琼,耿卫国,叶玉嘉,王乐夫;1-正丁基-3-甲基咪唑溴化物离子液体TGA-FTIR研究[J];物理化学学报;2004年12期 |
12 |
张小曼;;离子液体[bmim]PTSA中催化合成乙酸异戊酯的研究[J];云南化工;2009年01期 |
13 |
熊国祥;;香山科学会议第333—336次学术讨论会简述[J];中国基础科学;2010年03期 |
14 |
章伟伟;林鹿;;水解纤维素体系中离子液体和葡萄糖产物混合物的分离研究[J];食品科技;2011年01期 |
15 |
;国内专利文献[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11年04期 |
16 |
梁红玉,宫红,姜恒,张连红;离子液体催化邻二甲苯与二氯乙烷的烷基化反应性能[J];辽宁化工;2002年02期 |
17 |
杨昕,戴立益,单永奎,何鸣元;离子液体体系中1-丁烯二聚反应的研究[J];催化学报;2003年12期 |
18 |
张庆华,石峰,邓友全;硅胶担载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由胺制二取代脲反应中的应用[J];催化学报;2004年08期 |
19 |
李桂花,张锁江,李增喜,李铭岫,张香平;离子液体对甲基丙烯醛氧化酯化反应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年06期 |
20 |
王玉新,李丹东,曹祖宾,高鹏,袁秋菊;室温氯铝酸离子液体络合吸附噻吩类硫化物的研究[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