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三肇凹陷热史恢复及其与油气生成关系研究
【摘要】:
三肇凹陷作为松辽盆地最重要的生烃凹陷,其油气的生成时间对于松辽盆地的油气勘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镜质体反射率、磷灰石裂变径迹、流体包裹体等指标,运用古热流法、古地温梯度法进行热史恢复。经过恢复后的热史为,三肇凹陷各次级构造单元的热历史均较为类似。在历史时期,各构造单元的地层就已达到历史最高温度,其中,三肇凹陷的源岩层位青一段在白垩纪末期较高热流的影响下,经历了较高温度,其最高温度平均在100℃左右,这样的温度对于有机质进行生油演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白垩纪末期,三肇凹陷内各构造单元的青一段源岩均已进入主要生油阶段。根据镜质体反射率拟合的结果可以看到,三肇凹陷的青一段源岩有机质均已进入成熟阶段(Ro0.7%)。有的已接近高成熟阶段(Ro1.3%),嫩二段源岩层在一些构造单元也已开始进入生油气阶段。三肇凹陷的源岩地层的高温阶段,对应着源岩有机质的生油开始之际,说明温度(热历史)对有机质生成油气的显著影响。三肇凹陷中浅层源岩的油气生成时间开始于白垩纪末期,而现今盆地的含油气构造在白垩纪末期已基本定型,因此,作为松辽盆地重要生烃凹陷的三肇凹陷,在该时期大量的油气的生成,对于松辽盆地的大规模油气成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
|
|
1 |
董玉红;;三肇凹陷向斜区葡萄花油层油气成藏模式[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年29期 |
2 |
付广,姜振学,吕延防,韩维友;松辽盆地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吸附气量及其地质意义[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
3 |
杨殿军;付广;张艳梅;;断裂密集带在上生下储油运聚成藏中的控制作用——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为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12期 |
4 |
付晓飞;宋岩;;松辽盆地三肇凹陷“T_(11)”多边断层非构造成因机制探讨[J];地质学报;2008年06期 |
5 |
刘媛;朱筱敏;张思梦;赵东娜;;松辽盆地北部三肇凹陷下白垩统泉头组4段储集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J];古地理学报;2010年04期 |
6 |
鲁健;吕延防;刘宗堡;;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成藏模式[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年34期 |
7 |
刘媛;朱筱敏;袁红旗;张思梦;方庆;刘云燕;曹海涛;黄德利;;三肇凹陷白垩系姚一段葡萄花油层浅水三角洲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新认识[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8 |
高兴有;;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油气运聚成藏模式[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年02期 |
9 |
刘宗堡;付晓飞;吕延防;付广;庞磊;;大型凹陷向斜区油气倒灌式成藏——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为例[J];地质论评;2009年05期 |
10 |
赵斌;李臣;于凯;贾培宜;;三肇凹陷扶余油层油气成藏模式[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07期 |
11 |
孙贻铃,王秀娟,周永炳;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岩石力学参数特征[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年04期 |
12 |
杨玉华;;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凹陷区上生下储式源储组合油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
13 |
王培俊;钟建华;牛永斌;王海侨;;肇州油田北部扶杨油层储层沉积特征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10年08期 |
14 |
付广;王有功;袁大伟;;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源断裂的再认识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J];石油学报;2010年05期 |
15 |
王雅春;徐光波;刘洛夫;朱晶光;张洪斌;;宋站南地区葡萄花和扶杨油层的油源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
16 |
张云峰,王朋岩,陈章明;烃源岩之下岩性油藏成藏模拟实验及其机制分析[J];地质科学;2002年04期 |
17 |
刘宗堡;吕延防;付晓飞;付广;李迪;李晓伟;;三肇凹陷扶余油层沉积特征及油气成藏模式[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6期 |
18 |
付广;王有功;;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油向下“倒灌”运移层位及其研究意义[J];沉积学报;2008年02期 |
19 |
刘媛;朱筱敏;张思梦;赵东娜;;三肇凹陷扶余油层中—低渗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分类[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年02期 |
20 |
王寿庆,许先华,何祖荣,张育民,梁苏娟,韩小强,姚亚明;对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油藏的再认识[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