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区隔沟交替灌溉下玉米灌水模式研究

孙爱丽  
【摘要】: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地广人稀,耕地资源丰富,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造成粮食产量低下,并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水分状况和温度变化构成作物生长的水热环境,这些因素的变化对作物的最终产量及品质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在长期的旱作农业生产中,人们认识到旱作农业区干旱缺水或光、温、水等资源分配不均匀等是限制我国各地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土壤水分亏缺是农业生产和产量的最大限制因子。本文通过2009年在黑龙江省杜蒙县进行的大田试验,重点研究了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地区隔沟交替灌溉条件下,生育期不同水分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生育期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并最终提出了适合于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地区隔沟交替灌溉条件下玉米生育期最优灌溉方式。试验结果表明: 1)在春旱比较严重的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地区,玉米苗期进行适量灌水有利于保证玉米的出苗率,而为了保证玉米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应加大玉米拔节期和灌浆期的灌水。研究表明,灌溉可以有效改变土壤浅层的土壤含水量,生育期灌水处理对玉米土壤水分和生长发育的影响大小为拔节期苗期灌浆期。 2)不同水分处理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影响比较明显。而且植株在长期受旱后复水,在生长上都会存在补偿效应。但前期水分胁迫程度的不同,补偿能力的大小也不同。同时说明玉米对水分敏感的调节功能及恢复生长的能力是有限的,补偿效应的产生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 3)不同灌水时期对产量的影响顺序是:拔节期苗期灌浆期。苗期灌水过多和过少都能造成减产,不能达到最佳的增产效果,拔节期和灌浆期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则是:玉米产量随灌水量的增大而变大。不同灌水时期灌水的最优组合取值范围为:苗期320.13~351.93m~3/hm~2,拔节期346.45~377.08m~3/hm~2,灌浆期284.16~343.78 m~3/hm~2。 4)不同生育期灌水量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顺序为:拔节期苗期灌浆期。玉米通过模拟寻优分析,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地区玉米水分利用效率≥2.3600 kg/ m~3,不同生育时期灌水的最优组合取值范围为:苗期灌水量332.59~339.47 m~3/hm~2,拔节期灌水量359.37~364.16 m~3/hm~2,灌浆期灌水量301.88~326.06 m~3/hm~2。 5)整个生育期耗水量与玉米产量之间的关系是,玉米产量随着耗水量的增大先上升后下降。抽穗期耗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最大。就玉米日平均耗水强度来看,玉米灌浆期耗水强度最大,其次是乳熟期,拔节期与抽穗期基本持平,玉米收获前日平均耗水强度最小。 6)在不同灌水处理条件下,玉米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取得最大值时对应的灌水处理并不相同。通过对产量与玉米全生育期耗水量曲线拟合后得出:随着玉米全生育期耗水量的增大,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先于玉米产量达到最大值。耗水量4 438.1 m~3/hm~2,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值为2.472 2 kg/ m~3。耗水量4 653.17 m~3/hm~2,产量达到最大值为10 167.5 kg/hm~2。最优灌水区间选取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灌水区间的交集:苗期灌水量320.13~337.64 m~3/hm~2,拔节期灌水量346.45~347.69m~3/hm~2,灌浆期灌水量284.52~316.44 m~3/hm~2。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武仁;郑金玉;罗洋;郑洪兵;李瑞平;李伟堂;;培土厚度对玉米根系特性的影响[J];吉林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2 孙元新;梁宗君;;北方地区利用玉米地间种香菇丰产栽培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11年03期
3 陈丽辉;;玉米生长发育过程对环境条件的要求[J];养殖技术顾问;2011年06期
4 杨新国;宋乃平;刘秉儒;安慧;何秀珍;;荒漠草原绿洲化过程中灌溉玉米地土壤夏季盐渍化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1年04期
5 高杨;;程相文:造福民族“永优”种[J];中国乡镇企业;2011年07期
6 罗成武;;灰漠土玉米测土配方施肥试验[J];农村科技;2011年06期
7 韦翠珍;张佳宝;周凌云;;沿黄河下游湿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植物多样性[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8 ;四川省春玉米单产获较大幅度提高[J];四川农业科技;2011年09期
9 ;重庆培育出“牧草玉米”[J];乡村科技;2010年10期
10 杨新国;宋乃平;;宁夏红寺堡扬黄灌区土壤沙化和盐渍化及其相互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9期
11 赵瑞芬;程滨;张强;张一弓;;旱作农田不同耕作土壤养分状况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8期
12 刘建辉;;小议玉米地膜覆盖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0年10期
13 ;有问必答[J];乡村科技;2011年04期
14 魏登峰;魏珍;;“永优”玉米之父——程相文[J];农村工作通讯;2011年13期
15 葛宇;何新林;王振华;宋常吉;;不同灌水量对滴灌复播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16 陈岩;苏君伟;王慧新;颜景波;何跃;赵立仁;姜涛;蔡立夫;;风沙半干旱区果粮立体复合模式下玉米田间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产量·效益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17 周生;富景泉;;初探玉米苗期病害发生与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0年09期
18 郑国保;孔德杰;张源沛;郭生虎;朱金霞;;不同灌水量对日光温室番茄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1年11期
19 周立峰;冯浩;杜健;;土壤扩蓄增容肥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年04期
20 ;黄瓜种进玉米地[J];农民文摘;2006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方安;康云友;吴静;;山东省玉米栽培技术模式现状调研[A];山东省重点学术研究成果(2008)[C];2009年
2 马瑞昆;贾秀领;姚艳荣;张丽华;董志强;;从栽培技术配套研究论冬小麦节水品种的特点及发展趋势[A];200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杨红美;;民权县玉米顶尖腐烂病大发生成因初析及预防措施[A];河南省植物病害研究进展——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与现代农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4 梁继华;李伏生;梁潘霞;唐梅;冯毅;;分根区交替灌溉对甜玉米水分与氮素利用的影响[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5 曹琦;王树忠;高丽红;任华中;陈青云;赵景文;王倩;眭晓蕾;张振贤;;交替隔沟灌溉对温室黄瓜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A];《中国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资料汇编[C];2010年
6 妥德宝;李焕春;段玉;赵沛义;刘茂;;不同集雨补灌方式对谷子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7 单德宪;;迷信痕迹和碎纸屑认定尸源破案1例[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8 梁宗锁;杨涛;薛吉全;康绍忠;;不同玉米品种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生理学机制[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9 李伏生;康绍忠;;CO_2浓度、氮和水分对春小麦光合、蒸散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A];2003年广西植物生理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郭安红;李召祥;刘庚山;阳园燕;安顺清;;根源信号参与调控气孔行为的机制及其农业生态意义[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分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海龙;黄土高原地膜覆盖栽培玉米的产量与土壤生态效应[D];兰州大学;2011年
2 张玉革;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潮棕壤营养元素剖面分布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5年
3 高亚军;农田水肥效应及其生理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4 李培岭;不同灌溉方式下民勤荒漠绿洲区棉花水氮耦合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5 刘小刚;节水灌溉条件下作物根区水氮迁移和高效利用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6 杨恒山;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农田种草关键技术及种养结合模式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4年
7 郑和祥;河套灌区畦田节水改造关键技术和灌溉决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8 吴忠东;微咸水畦灌对土壤水盐分布特征和冬小麦产量影响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9 杨启良;部分根区滴灌和环境因素对苹果幼树水分传输机制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10 吴永成;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节水种植体系氮肥高效利用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爱丽;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区隔沟交替灌溉下玉米灌水模式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2 赵玉宇;黑龙江西部半干旱区玉米沟灌技术模式的试验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3 乌云塔娜;“鸡—玉米—小麦”互作有机种养模式综合效益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4 郭海军;玉米转基因技术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尤龙凤;太原盆地玉米土壤呼吸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6 王敏;不同材料覆盖对黄土高原旱地春玉米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赵官成;不同栽培方式下玉米根际微生物组成、生物量及其酶活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汪立东;湘西自治州玉米生育及产量形成的气候生态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9 钱卫鹏;大棚内膜下根系分区交替滴灌不同灌溉下限对甜瓜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10 马丽荣;兰州引黄灌区小麦和玉米田杂草群落及生态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柯颂;一造玉米将创收21万元[N];中山日报;2011年
2 记者 杨贵智 特约记者 高飞 郭云莲;榆中水果玉米上市受青睐[N];兰州日报;2011年
3 王建科 张建伟;忻州800亩玉米地惊现不明虫害[N];山西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冯华;玉米地里的“科技经”[N];人民日报;2011年
5 本报通讯员 高飞 郭云莲;水果玉米比瓜甜 农户心里乐开花[N];甘肃经济日报;2011年
6 宋景兰;黑龙江畔回荡玉米欢歌[N];黑龙江经济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吕龙平 通讯员 曹申义 戴晓青;原平:“懒汉玉米”富了勤快农民[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8 宋景兰;边疆飘来玉米香[N];北大荒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罗丽 通讯员 苏舒婷;小玉米走出致富路[N];吕梁日报;2011年
10 王凤兰 周志方;玉米扮靓农山大舞台[N];北大荒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