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虫乙酯对大鼠的生理影响及其体内分布检测方法的建立
【摘要】:农药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农业增产增收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抗拒的负面效应。扩散、残留、富集是化学农药不可避免的环境行为。化学农药残留物随着大气和水的运动做长距离迁移,从一种环境介质扩散到另一种环境介质,并且可通过食物链影响到远距的人和其它动物。农药不仅通过食品、水和空气威胁着人类健康,而且对鸟类、兽类和其它一些高等动物均有一定程度的间接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食物链富集和从环境中吸收造成的。目前,已经进行了多类农药在两栖类、鱼类以及哺乳动物体内的毒理研究。三唑类、酰胺类、沙蚕毒素类、拟除虫菊酯(溴氟菊酯、氟氰菊酯、氯菊酯等)等已有较为透彻研究,但关于季酮酸类化合物研究较少,本文根据这一现状进行了螺虫乙酯对大鼠的生理影响及其体内残留与分布的研究。
1.在螺虫乙酯分析方法研究中,对UPLC-MS/MS各项参数进行了优化,显著缩短检测时间。选择0.1%甲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的进样方式。流动相中加入甲酸显著提高了质子化效率,并通过调整流速和梯度洗脱等条件,实现了目标峰和干扰峰的良好分离并使峰形得到改善。每个样品的分析时间仅需5min,节省了分析时间和试剂消耗量。在质谱调谐中,采用流动注射泵连续进样,以全扫描模式确定采用多离子反应检测模式检测(MRM)确定螺虫乙酯的m/z374.0/216.0为定量离子对,m/z374.0/302.0为定性离子对。
2.应用UPLC-MS/MS法建立了螺虫乙酯的残留检测方法,分别对大鼠脂肪、肌肉及脏器进行分析,采用乙腈做为提取溶剂。螺虫乙酯回收率在81.6%~103.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4.6%~8.9%之间,最低检测浓度为0.005 mg/kg,最小检出量为1.2×10~(-13)g。
3.螺虫乙酯攻击大鼠的主要部位为肝脏、肾脏等解毒、排毒器官,且各器官螺虫乙酯残留量与浓度有密切关系,当给药浓度为2倍关系时,检测残留量也呈现出近似于2倍。
4.螺虫乙酯对酸性磷酸酯酶的酶活力无显著影响。离体条件下,随着螺虫乙酯浓度的增大酶活力增强,且呈线性关系(Y=0.0032X+1.0537,R~2=0.9199)。活体培养条件下,螺虫乙酯50 mg/kg /d给药7 d后,酶活性为对照的1.26倍。加大给药剂量为100 mg/kg /d后,酶活力升高为1.48倍。在停止给药后7 d,酶活力分别降低至1.22倍和1.42倍。14 d时,酶活力分别降低至1.16倍和1.36倍。
5.螺虫乙酯对碱性磷酸酯酶的酶活力无显著影响。螺虫乙酯对碱性磷酸酯酶的酶活力有抑制作用。离体条件下,随着螺虫乙酯浓度的增大酶活力减弱,且呈线性关系(Y=3×10~(-5)X~2-0.0044X+0.9743, R~2=0.9449)。活体培养条件下,给药7 d后螺虫乙酯50 mg/kg /d处理酶活性为对照的0.94倍,加大给药剂量为100 mg/kg /d后酶活力降低0.86倍;在停止给药后7 d,酶活力分别升高至0.96倍和0.89倍;14 d时酶活力分别升高至0.97倍和0.91倍。
6.螺虫乙酯对羧酸酯酶的酶活力无显著影响。离体条件下,随着螺虫乙酯浓度的增大羧酸酯酶活力减弱,且羧酸酯酶的酶活力与螺虫乙酯浓度呈线性关系(Y=-0.0013X+0.9639,R~2=0.9532)。活体培养条件下,在给药7 d后螺虫乙酯50 mg/kg /d处理酶活性为对照的0.93倍,加大给药剂量为100 mg/kg /d后酶活力降低为0.87倍;在停止给药后7 d,酶活力分别升高至0.96倍和0.90倍;14 d时酶活力分别升高至0.97倍和0.96倍。
7.螺虫乙酯50 mg/kg /d和100 mg/kg /d饲喂大鼠7 d后,给药组与空白对照相比,大鼠体重增加率和食物利用率均无显著差异。大鼠摄入螺虫乙酯后,可对大鼠肝脏和睾丸脏器系数均无显著差异。
|
|
|
|
1 |
吕秋凤,杨建成,胡建民,于业辉,栾新红,于立辉,张文革;牛磺酸对预防大鼠发生高血压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2 |
朱建津;乐国伟;施用晖;丁素华;郑倩;;半胱胺对大鼠生长及安全性的影响[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5年06期 |
3 |
朱于敏;陈伟华;邹思湘;;CpG-DN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的大鼠实验性乳腺炎的作用[J];中国兽医学报;2007年02期 |
4 |
孔海苏;;辛硫磷原药对SD大鼠亚急性吸入毒性试验[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年08期 |
5 |
梅莉;路浩;何玉琴;刘宗平;达剑森;张英;;醋酸铅对体外培养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形态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
6 |
钱维娜;张艳红;;杜仲对体外培养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
7 |
章金涛;毕红征;朱奎成;杜春燕;王纯耀;;卷毛突变大鼠近交系培育及其生物学特性[J];中国兽医学报;2009年06期 |
8 |
沈燕;顾建红;卓丽玲;刘宗平;;1α,25-二羟维生素D_3对大鼠成骨细胞超微形态结构的影响[J];畜牧与兽医;2009年07期 |
9 |
;一九八四年批准在我国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的国外农药品种和制剂[J];农药科学与管理;1985年03期 |
10 |
M·帕尔德;P·H·拉克特;潘光炎;;日粮限制法抑制甲基偶氮氧甲醇处理大鼠的肠道肿瘤发生[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85年01期 |
11 |
李兵,何顺华,刘尧服;一次大鼠的自发性痘病[J];江西科学;1987年02期 |
12 |
邵凯;汪琳仙;;大鼠发情周期的子宫组织雌激素受体定位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2年01期 |
13 |
张平,赵和平,左志林;大鼠不成熟心肌缺血损伤模型的制作[J];中国兽医科技;1997年08期 |
14 |
沈龙海,刘全海;胶原酶对大鼠前列腺肥大的治疗试验[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1998年Z1期 |
15 |
汪鲲,高占峰,齐广海,霍启光;富含n-3PUFA蛋黄保健作用的研究[J];饲料工业;2000年08期 |
16 |
刘江燕,吕银华;硝酸铈对大鼠体内酯酶酶谱的影响[J];中国稀土学报;2002年05期 |
17 |
王恩秀,陈伟华,李燕,韩正康;半胱胺和几种激素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兽医杂志;2003年05期 |
18 |
朱道立,王康乐,陈佩林;大鼠和家兔生后发育各阶段比目鱼肌纤维的比较(英文)[J];动物学研究;2004年06期 |
19 |
杨永青,杨公社;L-Gln对大鼠前体脂肪细胞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9期 |
20 |
张波;;茶多酚对大鼠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ACE)活性的影响[J];茶叶科学;200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