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密交互对大豆干物质在冠层中分布的影响
【摘要】:以东农52大豆品种为试材,采用裂区设计,设置3个密度(20、25、30万株.hm-2)和3种施氮方式(基肥一次性施N60kg·hm-2;基肥施N18kg·hm-2+R3期追N42kg.hm-2;基肥施N18kg·hm-2+R4期追N42kg·hm-2),测定不同生育期大豆全株、叶片、叶柄、茎秆、荚果干物质在冠层中的积累状况和收获期不同粒数荚在冠层中的分布及产量。主要试验结果如下:
相同密度条件下,与氮做基肥一次性施用处理相比,启动氮加追氮处理增加了R5期后上、中冠层全株、叶片、叶柄和荚果干物质积累,且R4期追氮优于R3期追氮;上、中冠层茎秆各处理无明显规律。R7期,25万株.hm-2密度下启动氮加R4期追氮处理上冠层叶片干重较氮做基肥一次性施用处理增加12.0%(P0.05),中冠层增加99.3%(P0.01);上冠层叶柄干重增加13.5%(P0.05),中冠层增加8.4%(P0.05);上冠层荚果干重增加4.8%,中冠层增加13.1%(P0.05)。以上说明追施氮肥能满足鼓粒期大豆对氮素的需求,从而提高各器宫上、中冠层的干物质积累。
相同施氮条件下,R6期前,中冠层各器官单位面积干重随密度的升高而升高,而到R7期,25万株.hm-2处理上、中冠层各器官干物重显著高于30万株.hm-2的处理。不同器官单株干物质积累随密度的升高而下降;然而,R8期,与20万株.hm-2密度下氮做基肥一次性施用处理的上冠层单株荚果干重相比,25万株.hm-2密度下启动氮加R4期追氮处理增加3.2%,单位面积荚果干重增加29.0%(P0.05);中冠层单株荚果干重增加11.7%(P0.05),单位面积荚果干重增加39.7%(P0.01)。后期追氮能弥补提高密度对植株个体带来的消极作用,能有效提高25万株.hm-2密度处理单位面积上、中冠层各器官干重。
成熟期,(?)2粒荚数占总荚数比例最高。相同密度下,启动氮加追氮促进了上、中冠层荚的形成;R4期追氮显著提高了上、中冠层3、4粒荚数,R3期追氮显著提高了上、中冠层(?)2粒荚数。相同施氮条件下,上、中冠层(?)2粒荚数在密度为30万株.hm-2时达最大值;而3、4粒荚数在密度为25万株.hm-2时达最大值;下冠层各处理无显著差异。
当密度从20万株.hm-2增至25万株.hm-2时,产量随之升高,但密度达30万株.hm-2时产量有所下降。随着密度的升高,单株粒数减少,但后期追氮优化了较高密度下植株个体,25万株.hm-2密度下启动氮加R4期追氮处理单株粒数较20万株.hm-2密度下氮做基肥一次性施用处理增加了7.0%(P0.05),单位面积粒数提高了33.8%(P0.05),产量增加了36.5%(P0.05)。
|
|
|
|
1 |
孔娅;劳彩莲;曹素云;;利用3D模型模拟天空与叶面散射对玉米冠层截光率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
2 |
孟平;张劲松;高峻;王鹤松;任庆福;;苹果树冠层-空气温差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09期 |
3 |
肖春华;李少昆;王克如;卢艳丽;柏军华;谢瑞芝;高世菊;李晓君;谭海珍;;叶片垂直分布对小麦冠层方向光谱响应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
4 |
汤亮;李艳大;张玉屏;朱相成;刘小军;曹卫星;朱艳;;水稻冠层光分布模拟与应用[J];中国水稻科学;2011年04期 |
5 |
高登涛;韩明玉;李丙智;张林森;白茹;;冠层分析仪在苹果树冠结构光学特性方面的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6年03期 |
6 |
任红艳,潘剑君,张佳宝;不同磷肥水平的小麦冠层多光谱特征研究[J];土壤;2005年04期 |
7 |
李映雪;朱艳;曹卫星;;不同施氮条件下小麦冠层的高光谱和多光谱反射特征[J];麦类作物学报;2006年02期 |
8 |
林芬芳;邓劲松;丁晓东;敖为赳;王珂;;水稻冠层热红外发射率的野外测量方法研究初报[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0年02期 |
9 |
朱相成;汤亮;张文宇;曹梦莹;曹卫星;朱艳;;不同品种和栽培条件下水稻冠层光合有效辐射传输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12年01期 |
10 |
徐正进;陈温福;张文忠;马殿荣;徐海;;水稻冠层垂直反射率的品种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初步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8年09期 |
11 |
李艳大;汤亮;张玉屏;刘蕾蕾;曹卫星;朱艳;;水稻冠层光合有效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04期 |
12 |
闫长生,肖世和,张秀英,海林;冬小麦冠层内的光分布[J];华北农学报;2002年03期 |
13 |
刘寿东;张富存;胡凝;刘娟;;不同株型水稻冠层内光分布的模拟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
14 |
周业娴;刘寿东;胡凝;庞博;王秀丽;;基于隔离布防护的水稻冠层上方风速分布特征[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21期 |
15 |
任传友,于贵瑞,王秋凤,关德新;冠层尺度的生态系统光合-蒸腾耦合模型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4年S2期 |
16 |
朱北京;徐文修;魏欢;殷志锋;张永强;刘旭欢;;温室不同种植模式番茄冠层气候特征及对产量的影响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
17 |
邹杰;汪烜;;基于多光谱冠层成像仪的单株植物冠层体积及总面积指数测量误差分析[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
18 |
任红艳;庄大方;潘剑君;邱冬生;;铅污染水稻的冠层高光谱特征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8年03期 |
19 |
蒋益民,曾光明,张龚,刘鸿亮;湖南韶山森林复合冠层沉降化学[J];生态学杂志;2005年02期 |
20 |
薛利红;杨林章;沈明星;;缺素对小麦冠层反射光谱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6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