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铜缺乏症奶牛神经损伤分子机理

柴春彦  
【摘要】: 为深入揭示铜缺乏奶牛神经损伤分子机理,本课题在系统分析引起该病的生物地球 化学因子中关键致病因素、奶牛体内铜代谢障碍机制及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基础上,重 点研究了与神经损伤有关的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采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技术测试了 奶牛体内自由基的含量;分离神经组织细胞膜并分析其亚单位组分及离子泵功能;首次 用凝胶柱层析法分离并分析了铜缺乏奶牛神经组织中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节苷脂 (GM),并以高效薄层层析法检测神经组织细胞膜磷脂组分;首次建立ELISA法测试奶 牛体液中抗髓鞘碱性蛋白及神经节苷脂自身特异性抗体;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 脑脊液中寡克隆带蛋白(OCB)及几种重要同功酶活性;对病理组织进行了显微及超微 结构观察。实验结果表明: 1.水土食物链中的铜处于边缘性缺乏状态,饲料中钼含量过高是导致奶牛条件性铜缺乏 的主要原因,而高氟低硒的自然地理因素对奶牛铜缺乏症的发生也有促进作用。铜缺 乏引起肝脏铁的蓄积是诱发体内金属硫蛋白(MT)过量合成的重要原因,异常合成 的金属硫蛋白促进了铜、锌、铁、锰等元素的异常代谢,出现多种微量元素平衡失调, 同时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铜缺乏奶牛体内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肝脏功能、血清甲状腺素水平、脂类代谢及免疫功能的异常改变。 2.临床亚临床铜缺乏奶牛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功能降低而自由基(氧自由基及氮自由 基)含量相对过剩,诱发脂质过氧化攻击组织膜系统,导致膜流动性发生异常改变及 离子泵(ATP酶)功能失调,同时也损伤神经轴突膜及髓鞘膜上的磷脂或神经节苷脂 组分。 3.神经系统的生理生化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铜缺乏症奶牛脑脊液中存在寡克 隆带蛋白且脑体金试验阳性;脑脊液中几种重要同功酶谱出现特征性的改变,且游离 氨基酸组分、铁蛋白含量及免疫学指标也发生异常变化。 4.神经组织膜磷脂、神经节苷脂及髓鞘碱性蛋白组分发生特征性改变,体液中抗髓鞘碱 性蛋白及抗神经苷脂特异性自身抗体水平显著升高,神经递质酶及氧化还原酶的组化 特征出现异常。 5.神经系统的超微结构病理变化主要为,有髓神经纤维髓鞘板松解、脱落,部分神经元 细胞及神经胶细胞变性坏死,有“嗜神经”现象及神经细胞或血管内皮细胞核中出现 凋亡小体。 综观实验结果,奶牛在铜缺乏情况下,神经组织特别是神经轴突膜及髓鞘膜受到自 由基攻击而使其完整性受到损害,从而暴露磷脂、神经节苷脂成分或髓鞘碱性蛋白,并 使其化学组分及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异常改变或脱落的成份可诱导抗神经组织特异性抗 体的产生,由此介导的免疫反应加速髓鞘的病变过程,甚至出现脱失现象。 铜缺乏导致的含铜酶及神经递质酶活性的改变使神经细胞的能量代谢及递质传导异 常,髓鞘的再合成障碍及轴索对髓鞘的营养功能失调加重了髓鞘的损伤,从而导致临床 铜缺乏奶牛出现以摇摆为特征的严重运动障碍症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2010年中国奶牛进口数量预计将超过8万头[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2010年10期
2 黄一良;;奶牛中暑的急救与治疗[J];致富天地;2011年06期
3 王辉胜;;奶牛产后子宫肌层出血的诊治[J];当代畜牧;2011年07期
4 速荣宝;李红炳;;如何掌握发情奶牛最佳配种时期[J];云南畜牧兽医;2011年04期
5 杨英杰;王军;;怎样治疗奶牛产后瘫痪[J];吉林畜牧兽医;2011年06期
6 ;国家奶牛良种补贴项目在黑河嫩江取得实效[J];湖北畜牧兽医;2011年08期
7 杨志;;奶牛保健十要点[J];农家之友;2011年07期
8 吴江;姜立伟;;奶牛高产管理重饮水[J];农民致富之友;2010年09期
9 钱程;;奶牛冬春安全高产管护九要点[J];河北农业;2010年11期
10 霜霜;;治奶牛感冒有良方[J];农村新技术;2011年15期
11 闫先勇;贾传辉;;奶牛食盐中毒的诊治与预防[J];山东畜牧兽医;2011年08期
12 祁宝明;;浅谈奶牛多汗症的防治[J];甘肃畜牧兽医;2011年04期
13 ;印度计划通过实验室培育奶牛新品种[J];畜禽业;2011年08期
14 张仕权;张闯;;秋后谨防奶牛隐性流产[J];今日畜牧兽医;2011年09期
15 何明友;;中药方剂治疗奶牛顽固性胎衣不下[J];当代畜牧;2011年01期
16 姜俊芳;宋雪梅;蒋永清;;奶牛热应激危害与调控技术研究进展[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年05期
17 高祀敏;;奶牛夏季饮水技巧[J];农村科学实验;2011年08期
18 常洪宇;;奶牛产后瘫痪的预防与治疗[J];养殖技术顾问;2011年08期
19 寇利军;;浅谈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诊治[J];中国乳业;2011年08期
20 张廷青;;奶牛产后子宫炎的治疗[J];中国乳业;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跃;张玉;;奶牛安全生产与环境[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4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曹凯军;田真;高继伟;冯英;;如何让奶牛有回归自然的感觉——新西兰FONTERRA公司天津奶牛场设计感受[A];中国奶业协会年会论文集2008(上册)[C];2008年
3 ;北京奶牛中心——国家重点高科技、产业化奶牛良种繁育基地[A];中国牛业高峰会暨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文义;史泽根;冯全福;马卫华;;影响奶牛繁殖效率的主要因素及控制措施[A];中国奶业协会年会论文集2008(上册)[C];2008年
5 倪志江;高振江;李伟;;奶牛精确饲喂实验研究初报[A];中国奶业协会年会论文集2009(上册)[C];2009年
6 罗伯特·华森;;国际奶牛育种新技术[A];中国奶业协会年会论文集2008(上册)[C];2008年
7 王建平;王加启;;热应激奶牛血液中热休克蛋白表达量的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邱昌功;;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中常见问题的分析及应对措施[A];2010中国牛业进展[C];2010年
9 艾晓杰;;奶牛热应激及其防治对策[A];动物生理生化学分会第八次学术会议暨全国反刍动物营养生理生化第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10 汪博;;奶牛活性益生菌制剂的研究现状[A];2010中国牛业进展[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柴春彦;铜缺乏症奶牛神经损伤分子机理[D];东北农业大学;2000年
2 袁峥嵘;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奶牛实验性乳腺炎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3 许金俊;奶牛γ-干扰素基因的表达及其在乳房炎防治中的初步应用[D];扬州大学;2004年
4 刘东明;证据不确定性推理和奶牛疾病治疗专家系统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4年
5 乔良;奶牛维生素A瘤胃降解规律及过瘤胃保护维生素A效果评价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6 许庆方;影响苜蓿青贮品质的主要因素及苜蓿青贮在奶牛日粮中应用效果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7 梁建光;有机锌源的化学特性及其对奶牛的生物学活性和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8 张进隆;奶牛卵母细胞及早期胚胎基因表达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9 牛淑玲;围产期奶牛干物质摄入减少及脂肪动员的神经内分泌调控机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孙玉成;围产期奶牛肝VLDL组装与分泌主要相关蛋白基因表达的调控[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瑛;昌吉市奶牛结核病、布鲁氏菌病普查与防治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2 冯晓琼;抗奶牛孕酮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D];吉林大学;2007年
3 陈建晖;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系的建立[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4 孙卫平;包头地区奶牛球虫病和隐孢子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年
5 刘宏峰;日粮DCAD水平对奶畜Ca,N代谢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4年
6 夏耘;不同β-胡萝卜素水平对奶牛产奶量及乳品质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07年
7 王长宏;蛋氨酸锌对奶牛泌乳及繁殖性能影响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7年
8 任海军;壳聚糖对奶牛产奶性能和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9 陈斌;“益母生化散”对胎衣不下奶牛胎盘组织细胞因子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10 闫清波;从食物链源头上预防奶牛低磷血症的效应[D];东北农业大学;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宝亮;我国奶牛性控效果突破70%[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2 李兰;奶牛软骨症诊治[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5年
3 秦学智 任文军;奶牛去角方法[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5年
4 冯国民;奶牛分段饲养的管理技术[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5年
5 ;奶牛软骨症的防治[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5年
6 河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 安永福 廊坊市畜牧水产局 邳明伟;给奶牛用药注意啥[N];河北科技报;2005年
7 刘军 臧怀生;奶牛改良前景看好[N];菏泽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范春生 周清印;奶牛“洋务运动”遭遇假冒伪劣风暴[N];经济参考报;2005年
9 实习生 宋泠;陕国投 不得不算的“奶牛账”[N];金融时报;2005年
10 李旭;奶牛防暑降温措施[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