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乳酸菌胞外多糖生物合成及生理功能特性的研究

顾瑞霞  
【摘要】: 具有独特生理功能的乳酸菌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EPS)极具研究和开发价 值。本文以筛选的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LCX2001为EPS生物合成的生产菌株,对EPS的 生物合成、分离纯化、结构分析及生理功能特性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 下: 经比较研究发现硫酸-苯酚法较适合于乳酸菌EPS检测,该方法的平均相对误差为 0.2%,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从43株乳酸菌中,经发酵比较,筛选出一株高产EPS乳酸菌—唾液链球菌嗜热亚 种LCX2001。 为了研究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EPS生物合成,从常用于乳酸菌生长的合成和半合成 培养基中,选择了ATP作为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LCX2001生物合成EPS的基本培养 基,并对碳源、氮源、盐、培养基的初始pH等对该菌株EPS生物合成的影响进行了研 究。从而开发出用于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EPS生物合成研究的新型合成培养基(命名为 LCX),该培养基的组成为:蛋白胨,1.5%;胰蛋白胨,1.0%;葡萄糖或乳糖,2.0%; K_2HPO_4,0.2%;MgSO_4,7H_2O,0.02%;MnSO_4,4H_2O,50mg/L;Tween 80,1mL/L;醋酸 钠,0.5%;甘油磷酸钠,1.9%。培养基初始pH值为6.5。 研究结果表明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LCX2001在LCX培养基中生物合成EPS的最适 条件为:接种量2.0%,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20h。 为了进一步提高EPS的生物合成量,比较了新型发酵技术—等pH值发酵法和连续 流加发酵法对EPS生物合成的影响,发现两种发酵法均能提高该菌株的EPS生物合成 量。等pH值发酵时,控制pH值在5.5时,最大合成量达到347mg/L。而连续流加发酵 法,最大合成量达到638mg/L。 Logistic-equation方程和Luedeking-piret方程对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LCX2001分批 发酵生物合成EPS过程得到了很好的理论描述,通过研究建立了细菌生长、乳酸生成和 底物消耗(乳糖)相关的动力学模型参数,阐述了该菌发酵的动力学特征。 采用回归正交旋转设计对利用黄浆水生产EPS进行了研究。经研究发现实验所选择 的三因素(pH值、温度和蛋白胨添加量)是影响EPS生物合成的主要因素,且回归模 型是有效的,与实际情况拟合较好。在三因素中,pH值是影响EPS产量的最主要因素, 其次是温度和蛋白胨添加量。回归模型对实际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研究,确定乳酸菌EPS提取条件为:发酵液在500rpm下,搅拌30min,浓缩 至原体积的1/5,并调整pH值为6.5,采用70%的乙醇浓度;在-25℃下,3h或4℃下 12h进行沉淀;离心力为10000g。 经提取分离得到的粗多糖,采用凝胶色谱法进行纯化,纯化条件为:色谱柱为 Sepharose CL-6B,上样体积为10mL,样品浓度为40mg/mL,洗脱剂的流速为30mL/h。 — — 凝胶色谱法测得Epsl和EpSZ的分于量分别为 1.ZX10吁3.SX10‘,经硫酸水解后,用 HpLC测得 Ep引的单糖组成为葡萄糖和半乳糖,摩尔比为 l:4,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 分析表明,EPS为p端基差向异构体,并对结构进行了推测。 不同EPS产生量的两种乳酸菌,用于酸乳的生产,在四种不同菌株组合形式的发酵 乳中,球、杆菌比例和乳糖消耗基本一致,但是在粘度、EpS产生、EpS的单糖组成、 对乳清析出的影响,以及感官等方面,均有区别。实验结果表明,在酸乳生产中,以产 EPS的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和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组合较好。 以四株有荚膜或无荚膜,以及荚膜大小不同的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它们的产酸、 抗胆汁酸盐和低 pH值耐受能力,与荚膜无关。但对有荚膜的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 LCX200的研究发现,荚膜的破坏,会使发酵速度加快,但同时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 力下降。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有、无荚膜和荚膜大小对同一亚种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生理 特性没有决定作用;破坏荚膜,会影响细胞体与外界物质交换能力,对细胞体许多生理 功能有影响;荚膜起到阻止外界物质进入细胞和细胞内产生的乳酸向外界释放的作用。 急性毒性试验表明,EpS安全无毒。EpS具有明显提高小鼠的游泳耐力和抗缺氧能 力。免疫学特性研究表明,EpS对小鼠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均具有促进作用。乳酸菌 EpS可使实验鼠全血中的 SOD活性提高引%,使肝组织中的 LpS含量降低 24%。体外 试验表明,乳酸菌 EPS对试验的几株病原菌没有抑制作用,但具有促进双歧杆菌和嗜酸 乳杆菌生长的作用,且具有调节小鼠肠道菌群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徐进,冉陆,罗雪云;乳酸菌细菌素的生物合成与应用[J];卫生研究;2002年03期
2 王伟,朱平,程克棣;植物赤霉素生物合成和信号传导的分子生物学[J];植物学通报;2002年02期
3 刘闯萍;王军;;葡萄花色苷的生物合成[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8年02期
4 尹敏;徐丽华;鲁涛;;格尔德霉素生物合成与结构改良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08年02期
5 李军;朱清华;马俊英;王博;刘静;张云;鞠建华;;潮霉素A的生物合成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11年02期
6 唐政纲;王玉顺;隋滨华;阎明;;碳酸钙游离碱的含量对青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J];微生物学杂志;1982年03期
7 邱德有,李如玉;紫杉醇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1998年06期
8 李为,余龙江,朱敏,徐冬斌;紫杉醇生物合成代谢调节方法的研究[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7期
9 赵成华;蛾类昆虫性信息素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J];昆虫学报;2000年04期
10 卢善发;植物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与基因工程[J];植物学通报;2000年06期
11 王金祥,李玲,潘瑞炽;高等植物中赤霉素的生物合成及其调控[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2年01期
12 张红梅,王俊丽,廖祥儒;细胞分裂素的生物合成、代谢和受体[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3年03期
13 章焰生,叶和春,李国凤;辣根过氧化物酶在体外条件下对青蒿素生物合成的影响(英文)[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3年06期
14 吴晓玉,储炬,曾晓春;冠毒素生物合成与调控的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5年01期
15 柴娟;;细胞分裂素的生物合成及信号途径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16 谢明霞;周媛;;微生物纤维素的生物合成及其商业化应用[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17 庞红霞;祝长青;覃建兵;;植物花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研究进展[J];种子;2010年03期
18 ;抗生素[J];生物技术通报;1990年09期
19 王宁宁,杜晓光,朱亮基;亚硒酸钠对转绿小麦叶片内叶绿素生物合成和某些抗氧化作用的影响[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2期
20 王伟,钟英长;紫杉醇生物合成的研究[J];植物学通报;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戈;曹瑛;应天翼;陈冀胜;;蓝藻毒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阎家麒;鲁习金;;埃博霉素的生物合成[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8年
3 洪高洁;于宗霞;陈晓亚;;红光促进青蒿素生物合成和植物萜类次生代谢的机理研究[A];第三届全国植物蛋白质组学大会摘要集[C];2010年
4 谭华荣;;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5 储炬;胡景;谌颉;庄英萍;张嗣良;;异亮氨酸促进阿维菌素生物合成的机理研究[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全国生物反应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周东坡;平文祥;迟彦;朱婧;赵凯;马玺;;树状多节孢生物合成紫杉醇相关基因的筛选[A];第二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唐功利;彭超;蒲津越;宋立强;唐满成;蹇晓红;;四氢异喹啉生物碱生物合成中新途径的发现[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金以豐;劉法椿;;纈氨酸生物合成的控制 一、多黏桿菌乙酰乳酸合成酶系的形成和性質[A];中国生理科学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生物化学)[C];1964年
9 贺竹梅;;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调控机制的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生物毒素研究及医药应用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刘钢;潘园园;何希宏;谭华荣;;圈卷产色链霉菌尼可霉素生物合成调控基因作用的分子机制[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广东;基因工程组合生物合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1年
2 丁伟;抗肿瘤抗生素阿嗪霉素B和氯丝菌素的生物合成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王芬;变构菌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功能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4 杨瑞仪;青蒿素生物合成在天然及人工模拟环境中的转录调控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5 刘彦;青蒿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大肠杆菌表达与分子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2年
6 刘倩;杀粉蝶菌素A1的生物合成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7 杜艺岭;恰塔努加链霉菌中纳他霉素生物合成调控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李敏;一. 力达霉素(C-1027)生物合成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和性质研究 二. 人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Ⅰ型基因在黑曲霉中的表达[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9 蒙海林;基于系统—合成生物学的天然产物异源生物合成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徐冬梅;抗细菌muraymycin生物合成的调控机理[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静;变构菌素及衍生物的制备与生物合成机制探讨[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郭建平;四氢异喹啉生物碱类抗生素番红菌素及萘啶霉素的生物合成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3 李贺勤;野葛异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新途径酶学证据的初步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8年
4 夏娟;红树林来源Streptomyces sp.OUC6819中Drimentines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李桢;杨树木质素生物合成调控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宁宁;代谢工程改造的链霉菌生物合成TLM H-1和Rapamycin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雷健;格尔德霉素生物合成调控基因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7年
8 王增亮;林可霉素生物合成基因功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9 吴智鹏;除虫菊素生物合成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10 张艳丽;γ-聚谷氨酸的产生菌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合成条件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记者 胡其峰;组合生物合成研究获重大突破[N];光明日报;2014年
2 李生;组合生物合成促进大环内酯类新药开发[N];中国医药报;2006年
3 钱铮;日本新发现加速抗生素生物合成机制[N];医药经济报;2006年
4 秦鉴;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下)[N];上海中医药报;2004年
5 ;稀有天然药物生物合成与合成生物学研究[N];中国医药报;2012年
6 庄愉;分子生物学对新药研究开发的影响[N];中国医药报;2001年
7 记者 冯海波 通讯员 陈臣 邝兆明;华工专家发现纤维素生物合成机制[N];广东科技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