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洛利结合蛋白1在小鼠早期妊娠子宫中的表达与调节
【摘要】:
胚胎着床需要子宫内膜接受态的建立以及胚胎发育到具有黏附能力的胚泡同步进行。胚胎着床开始后的蜕膜化过程中,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发生增殖和分化。在胚胎着床和蜕膜化过程中,组胺和多胺等胺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来源于母体子宫的组胺与胚胎上的组胺受体相互作用有利于着床过程。细胞中多胺水平的平衡对于维持细胞增殖等过程非常重要。但这些具有生物活性的胺类的过量积累,会破坏细胞稳态,甚至导致细胞凋亡。阿米洛利结合蛋白1(amiloride binding protein 1,Abp1)是哺乳动物体内代谢组胺和腐胺等胺类的主要降解酶,对于维持生物胺类水平的平衡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本实验利用原位杂交、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了Abp1在小鼠早期妊娠子宫中的表达,并利用假孕、延迟着床、人工诱导蜕膜化和激素处理等多种模型研究了Abp1在子宫中的调节。在体外细胞培养水平,我们检测了类固醇激素对Abp1的调节,以及在诱导蜕膜化过程中Abp1表达的变化。此外,通过启动子及荧光素酶分析等方法,我们研究了Cebpb和cAMP在早期妊娠过程中对Abp1的调节作用。
Abp1 mRNA在妊娠第5天子宫着床位点处腔上皮下基质中显著上调,之后持续表达于正在发生蜕膜化的基质细胞中,并随着妊娠过程的发展,在蜕膜区的表达逐渐增强。在假孕第1-5天以及延迟着床子宫中检测不到Abp1的表达,而在延迟后激活子宫的着床位点,Abp1的表达增强。人工诱导蜕膜化模型中,对照侧子宫中检测不到Abp1的表达,而诱导蜕膜化的子宫中Abp1大量表达。通过体外诱导蜕膜化模型发现,在诱导蜕膜化的细胞中,Abp1表达增强。我们证实,在Abp1启动子上存在cAMP的反应元件,cAMP处理能够上调Abp1的表达。由于Abp1的表达主要定位于子宫内膜的基质细胞中,将培养的子宫基质细胞用类固醇激素处理时,Abp1的表达受孕酮上调,雌激素对孕酮的上调效应起抑制作用。孕酮受体拮抗剂RU486处理可逆转孕酮对Abp1的上调作用,说明孕酮通过其受体PR实现对Abp1的调节。通过启动子分析,在Abp1的启动子上找到了转录因子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β(Cebpb)的结合位点。利用双荧光素酶分析,证实Cebpb对Abp1具有上调作用。当把Abp1启动子上Cebpb的结合位点突变后,Cebpb对Abp1的上调作用显著降低。我们的结果表明,Abp1的表达受活性胚胎的调节,且在蜕膜化过程中表达逐渐增强。Abp1的表达受孕酮、cAMP和Cebpb上调。Abp1可能在小鼠胚胎着床及蜕膜化过程起重要作用。
|
|
|
|
1 |
高殿栋;;小鼠特大恶性肿瘤一例[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1983年01期 |
2 |
施朝普;陈佛迟;;小鼠体内伊氏锥虫经治疗后的消失时间[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1984年04期 |
3 |
高诚;邱新美;;吡喹酮驱除ICR小鼠微小膜壳绦虫的经验[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1986年04期 |
4 |
施忠;刘连生;;灭菌饲料对小鼠繁育试验的初步观察[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1986年02期 |
5 |
杨吉明;肿瘤坏死因子和淋巴毒素[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87年02期 |
6 |
前田敏宏
,张新创;在小鼠和大鼠仙台病毒监测中免疫荧光技术的应用[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87年S1期 |
7 |
后藤仁
,清水黾平次
,崔萱林;母体抗体对小鼠接触感染仙台病毒的作用[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87年S1期 |
8 |
邓红,钱振芳,施秉钧;小鼠γ-球蛋白轻链的分离和纯化[J];现代免疫学;1987年05期 |
9 |
尹海林,陈秀兰;小鼠体外受精获得成功[J];科学通报;1987年19期 |
10 |
Maassab HF
,徐葛林;冷适应病毒用作活病毒疫苗的进展和特点[J];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87年01期 |
11 |
杨宗模;;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α能增强小鼠对微生物感染的抵抗力[J];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1989年05期 |
12 |
孔志明;朱健卫;陈亚林;;沈阳市细河水中有机浓集物及其活性组分的致突变性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4期 |
13 |
殷震,扈荣良;动物抗病毒感染基因工程育种研究进展[J];病毒学报;1994年01期 |
14 |
谢蜀生,刘方,秦凤华,叶建平,龙振洲;移植耐受诱导的异基因胎肝移植小鼠的免疫功能重建[J];上海免疫学杂志;1996年04期 |
15 |
黎怀星,傅继梁;转基因动物突变研究模型及其在遗传毒理学中的应用(续)[J];癌变畸变突变;1996年05期 |
16 |
吴克余,王帮霞,王秀珍;CXA──1重组近交系小鼠的建立和生物学特性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1996年06期 |
17 |
王春燕,吴晓梅,吴祥林,宁磊;四个远交群昆明(KM)小鼠群体遗传特性的研究[J];地方病通报;1996年S1期 |
18 |
魏道严,黄帼,汪思应,金敖兴;小剂量X线全身照射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6年05期 |
19 |
朱学军,曹雪涛,郑玲莉,章卫平,张明徽,袁正隆,陶群;GM-CSF/IL-4基因修饰的瘤苗不同的免疫途径诱导不同免疫反应的观察[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1997年04期 |
20 |
谭筱江,邬梦麒,凌世淦;rhIL-1β对γ射线急性照射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J];上海免疫学杂志;199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