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草甘膦菜豆的遗传分析及SSR标记的研究
【摘要】:
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近年来迅速发展,特别是抗草甘膦作物种植面积发展尤为迅速,其优越性十分明显。为此,通过对抗草甘膦基因的利用与开发,不但能够为作物抗除草剂的遗传提供理论依据,也能为抗除草剂育种提供材料,进行克隆和利用。
草甘膦是由美国孟山都公司1971年研制成功,是一种广谱灭生性、内吸传导型,且对人畜及环境安全的除草剂,是世界上应用数量增长最快、使用量最大的农药。因而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得到了广泛、深入研究和成功大面积应用,特别是利用植物体内自身抗草甘膦基因进行转化植物的研究更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本研究利用东北农业大学的抗草甘膦菜豆品系89-05-3和89-09及敏感品系89-13和89-21为试验材料,通过两套杂交组合89-05-3/89-13和89-09/89-21的F2群体,对抗草甘膦特性进行遗传分析,并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抗草甘膦基因进行标记、定位。研究结果如下:
1、利用89-05-3/89-13和89-09/89-21两个抗感杂交组合,在苗期抗草甘膦鉴定结果为:两个组合的正反交F1群体在喷洒草甘膦后,均对草甘膦表现为高抗,表明抗性亲本对草甘膦的抗性由细胞核的显性基因所控制。
2、经卡方测验验证,89-05-3/89-13和89-09/89-21两个抗感杂交组合的F2分离群体的抗感分离比例均为3:1。表明,89-05-3和89-09对草甘膦的抗性遗传均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
3、利用294对菜豆SSR引物和159株89-05-3/89-13F2作图群体中抗草甘膦基因进行标记、定位。其中引物BM143、BM156、BM164均与抗草甘膦基因连锁。
4、使用Mapmaker3.0软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BM164和BM156分别位于该抗草甘膦基因的两侧,遗传距离分别为4.4cM和3.3cM。
本研究结果为菜豆抗性育种以及抗草甘膦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
|
|
|
1 |
杨子山;;二代抗草甘膦棉田长芒苋化除适期试验[J];中国棉花;2009年09期 |
2 |
吕山花,常汝镇,陶波,李向华,栾凤侠,郭珊花,邱丽娟;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农业科学;2003年08期 |
3 |
敖聪聪;;草甘膦抗性杂草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农药;2006年01期 |
4 |
杨明升;汪茹群;袁玉伟;崔野韩;周云龙;;从大豆草甘膦残留限量看我国大豆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产业安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年03期 |
5 |
陈新,严继勇,高兵;野生大豆抗草甘膦基因的漂移与检测[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
6 |
陈新,严继勇,高兵;野生大豆抗草甘膦基因漂移的初步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4年02期 |
7 |
浦惠明,戚存扣,张洁夫,傅寿仲,高建芹,陈新军;甘蓝型抗草甘膦双低杂交油菜选育初报[J];江苏农业科学;2004年03期 |
8 |
刘存敬;崔瑞敏;张香云;张建宏;;我国抗除草剂棉花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现代农村科技;2010年05期 |
9 |
谢放;田伟;朱子雄;;抗草甘膦菌种的分离鉴定与生长特性的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
10 |
朱秦;;三裂叶豚草——美国已证实抗草甘膦的第七种杂草[J];农药市场信息;2007年14期 |
11 |
陈旭升;刘新民;狄佳春;马晓杰;许乃银;殷剑美;肖松华;吴巧娟;刘剑光;;陆地棉抗草甘膦性状的遗传规律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
12 |
肖远龙;刘亚平;杨兆光;陆金贵;;抗草甘膦杂交棉F_2代利用价值研究[J];江西棉花;2011年S1期 |
13 |
胡汉桥;李信申;邢姗姗;何红;;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PCR检测及问题探讨[J];生物技术通报;2007年01期 |
14 |
刘亚平;田绍仁;杨兆光;肖远龙;涂祈钧;;抗草甘膦棉花杂交种F_1代竞争优势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
15 |
华黎;转基因作物是否意味着减少农药的作用[J];世界农药;2002年06期 |
16 |
陈国海;杂草抗药性的综合治理[J];林业实用技术;2004年12期 |
17 |
朱元招,尹靖东,李德发,王凤来;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PCR定量检测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
18 |
楚宗艳;王坤波;宋国立;刘方;黎绍惠;;棉花抗草甘膦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初步验证[J];中国棉花;2008年06期 |
19 |
张井勇;孙寰;王曙明;赵丽梅;;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利弊[J];大豆科学;2009年03期 |
20 |
祝水金,汪静儿,俞志华,季道藩;棉花抗草甘膦突变体筛选及其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J];棉花学报;2003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