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甘蔗压榨汁制氢系统的工程控制对策及其微生物群落研究

焦安英  
【摘要】: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工业进步都离不开能源。化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及健康都带来了危害,因此,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应用成为当今世界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型能源,已逐渐成为能源界关注的热点。生物制氢作为一种可利用生物质进行能源开发和再生的技术具有极大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的产业化,开发可被微生物高效利用的原料、提高系统的产氢稳定性以及产氢连续性仍是该技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研究建立了以甘蔗压榨汁为产氢基质,以厌氧污泥为产氢菌种的厌氧发酵生物制氢系统。对影响发酵系统产氢效能的一系列生态因子进行调控,优化工程控制参数,针对提高该系统的产氢能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运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发酵产氢系统的微生物群落动态进行了监测分析。 在厌氧发酵生物制氢过程中,反应器启动困难是其工程应用的制约因素,本文分别对启动容积负荷和污泥预处理对反应器启动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初始容积负荷的高低对生物制氢反应器的启动具有决定性作用,以6.0kgCOD/m3·d为初始容积负荷进行启动时形成了丁酸型发酵类型。启动初期的有机负荷不易过高,否则,系统的pH值在启动初期会急剧下降,造成反应系统的过度酸化状态,最终导致反应器启动的失败。好氧污泥和加热预处理污泥都可用于生物制氢反应器的种泥。以好氧污泥进行启动时,在启动25d后,乙酸与丁酸占总量的百分数在72%~83%之间波动,逐渐形成以丁酸和乙酸为主要发酵产物的丁酸型发酵。产氢速率最大值为8.04 L/d。在以加热预处理污泥进行启动时,到20d之后形成乙醇与乙酸含量超过80%的乙醇型发酵类型,最高产氢速率为16.11 L/d。启动实验结果表明,污泥的种类和预处理形式是某一发酵类型形成的关键因子,乙醇型发酵类型相对于丁酸型发酵而言,生物气产量及产氢量都相对较高,从而说明微生物对于环境条件的改变,尤其是有机负荷的提高具有较好的适应能能力,进而说明乙醇型发酵系统具有更好的产氢稳定性。 在生物制氢反应器中,提高容积负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系统的产气产氢速率,但是当容积负荷超过系统的承载能力时,部分微生物会由于生境的变化较大而被淘汰出反应器,导致系统的COD去除率下降和产气产氢速率的大幅下降,最终致使作为生物制氢的反应系统的崩溃。金属元素在微生物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向连续流发酵产氢系统中投加适量的Fe2+和Mg2+有助于加快系统的产氢速率。 对于乙醇型发酵反应系统,当容积负荷提升至超过系统产氢效能承载后,系统产氢行为几乎停滞,如果能够及时调整降低进水的有机负荷,生物制氢系统可以恢复产氢行为。对产氢产酸发酵系统中丁酸型发酵系统的实验研究表明,稳定运行的容积负荷不易高于20kgCOD/m3·d。甘蔗渣制氢间歇实验中,在初始pH值为8.5时,获得最大累积产氢量,当发酵温度为35℃时,呈现最佳发酵产氢效果。 对反应器在启动期的运行特性进行分析,在启动期各种挥发酸的含量都较高,呈现混合酸发酵,初始生物量较低,随着反应器的运行逐渐增加并稳定。乙醇型发酵产氢系统与丁酸型发酵产氢系统比较,在运行稳定性和平均产氢能力方面乙醇型发酵产氢系统表现更好,在工程控制方面乙醇型发酵优于丁酸型发酵,因此通过参数的调控形成特定的乙醇型发酵类型有利于提高系统的产氢效能。对乙醇型发酵的微生物菌群进行动态分析,活性污泥中的优势菌以梭菌和产乙醇杆菌为主。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素萍,赵春贵,曲音波,钱新民;生物产氢研究与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2年04期
2 王继华,赵爱萍;生物制氢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J];环境科学研究;2005年04期
3 宫曼丽;任南琪;李永峰;唐婧;;生物制氢反应器不同发酵类型产氢能力的比较[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4 尹爱国;林汉森;;生物制氢的研究现状及前景[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2期
5 宫曼丽,任南琪,邢德峰;生物制氢反应系统的启动负荷与乙醇型发酵[J];太阳能学报;2005年02期
6 郭婉茜;任南琪;曲媛媛;王相晶;向文胜;孟昭辉;;两种类型生物制氢反应器的运行及产氢特性[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7 曲媛媛;郭婉茜;丁杰;任南琪;;接种污泥对产氢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8 邢德峰,任南琪,宫曼丽,李建政,李秋波;DGGE技术监测生物制氢反应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演替[J];中国科学C辑;2004年06期
9 李建政;李楠;张妮;欧阳红;;活性污泥的连续流发酵产氢实验研究[J];化工学报;2004年S1期
10 ;信息[J];天津化工;2008年03期
11 李永峰;聂荣涛;韩伟;陈瑛;杨传平;;纯菌种R3连续流厌氧发酵生物制氢[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12 宋佳秀;任南琪;安东;段志杰;;产酸相发酵类型的制氢转化规律及比较[J];净水技术;2006年06期
13 由阳;马放;任南琪;王爱杰;高磊;彭永臻;;几株产絮菌利用生物制氢废液产絮的能力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7年21期
14 郑国香;任南琪;孟哲;李建政;;废蜜的化学组成与生物制氢[J];中国甜菜糖业;2006年01期
15 刘敏;陈滢;任南琪;;氮磷复合肥投加量对厌氧生物制氢发酵类型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7年05期
16 陈瑛;任南琪;程瑶;李永峰;张大维;;三株新型发酵产氢菌的分离和不同发酵条件下产氢性能的比较[J];科技通报;2008年01期
17 李永峰;王璐;李建政;刘晓烨;杨传平;任南琪;;利用Ethanoligenens harbinense R3连续培养的CSTR的启动与运行[J];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8期
18 潘欣语;熊伟;郑梦圆;庄蓓岚;袁瑛;杨睿;韩伟;李永峰;;生物制氢反应器启动的工程参数及其控制对策[J];化工进展;2009年S1期
19 王娜;杨涛;韩静;王红;肇莹;肖伟;;厌氧发酵生物制氢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J];中国农学通报;2008年07期
20 刘敏;陈滢;任南琪;;模拟淀粉废水厌氧发酵生物制氢[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曼丽;任南琪;邢德峰;李建政;;生物制氢反应系统初始容积负荷对乙醇型发酵形成的影响[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任南琪;;我国发酵法生物制氢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2008中国生物质能源技术路线标准体系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任南琪;;有机废水发酵法生物制氢中试研究与开发[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4 李永峰;任南琪;王兴祖;胡立杰;;通过酸性末端产物气相分析判定产氢细菌[A];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陈红;李永峰;徐菁利;邓婕璇;郜爽;;高效产氢菌种Biohydrogenbacterium R3 sp.nov.连续流厌氧发酵生物制氢的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6 王兴祖;任南琪;李永峰;魏利;张妮;;有机废水生物制氢的连续流发酵工艺[A];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秦智;任南琪;李建政;邢德嶂;;乙醇型发酵和混合酸发酵产氢能力的比较[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李建政;任南琪;秦智;;有机废水产酸发酵典型类型的产氢能力[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潘欣语;熊伟;郑梦圆;庄蓓岚;袁瑛;杨睿;韩伟;李永峰;;生物制氢反应器启动的工程参数及其控制对策[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上)[C];2009年
10 任南琪;林明;马汐平;王爱杰;李建政;;一株厌氧高效产氢细菌的筛选及其耐酸性的研究[A];中国太阳能学会2001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安英;甘蔗压榨汁制氢系统的工程控制对策及其微生物群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2 谢天卉;L-半胱氨酸对细菌产氢过程的促进作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刘冰峰;光发酵细菌的选育及其与暗发酵细菌耦合产氢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岳莉然;以赤糖为基质的生物制氢生态系统与工艺[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5 张露思;不同代谢类型细菌的产氢效能及作用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韩伟;“活性污泥—生物膜”一体式复合生物制氢工艺的运行与控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7 曹广丽;高效利用玉米秸秆的产氢菌种及其产氢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曹广丽;高效利用玉米秸秆的产氢菌种及其产氢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刘文宗;有机废水微生物电解产氢研究及电极微生物功能解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0 邢德峰;产氢—产乙醇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欣;连续流厌氧发酵制氢反应系统的建立及稳定运行[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2 回永铭;以甜菜和红糖为底物的EGSB生物制氢反应器的启动与运行[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3 张娜;产氢菌的分离鉴定及产氢条件的优化[D];西北大学;2010年
4 宋厉芸;高效发酵产氢菌的筛选及产氢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0年
5 申翔伟;农作物秸秆光合细菌产氢原料的乙酸预处理技术实验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6 邓洁璇;以水果加工废弃物为底物纯培养发酵生物制氢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7 张磊;营养和环境因子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产氢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0年
8 陈火晴;肠杆菌厌氧发酵制氢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张百慧;两种食品废水冲击下的生物制氢系统稳定工程技术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10 刘琨;CSTR生物制氢系统不同发酵类型产氢能力的对比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商艳凯 记者 赵宇清;哈工大生物制氢突破温度限制[N];黑龙江日报;2011年
2 记者王喜霖;“生物制氢”工程在哈奠基[N];科技日报;2002年
3 赵岩;哈工大“生物制氢”工程进入产业化[N];中国信息报;2002年
4 吉星 本报记者 赵宇清;废水制氢拓出能源宝藏[N];黑龙江日报;2009年
5 记者 张丽辉 郭伟 通讯员 傅春秘 王东琦;光合生物制氢有望实现产业化[N];河北日报;2007年
6 邢新会;林章凛;曹竹安;应用前景广阔 瓶颈亟待突破[N];中国化工报;2002年
7 本版编辑张晓鹏 本报记者 彭溢 唐立新 刘柏森;生物产业 龙江大地期待升起的“朝阳”[N];黑龙江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高博张佳星 管晶晶;探前沿 空白填 科技跨越无极限[N];科技日报;2008年
9 刘瑞峰 记者  高天赋;哈工大学研制新型絮凝剂[N];黑龙江日报;2006年
10 闫佳;智者乐水 护卫生命之源[N];科技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