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以赤糖为基质的生物制氢生态系统与工艺

岳莉然  
【摘要】:当今世界矿质能源储备的消耗和持续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氢气作为高效和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氢气的制取技术的开发及其作为能源的利用,必将带来显著的环境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生物制氢技术已经逐渐被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重视。 厌氧发酵生物制氢技术中不同底物及其不同浓度对产氢菌的产氢效能具有重要作用,选择成本低廉的底物也是目前研究的重点。而糖类又是在众多可用底物中最易被利用来制氢的。赤糖作为成品糖具有溶解性好、价格低、且成分中含有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可用于生物制氢的化合物。 本文依据厌氧发酵生物制氢的产氢机理,以赤糖为基质分别采用间歇培养方式和连续流培养方式对纯菌种和微生物混合培养的厌氧发酵制氢进行试验研究。围绕不同底物的筛选及以赤糖为基质的发酵法生物制氢反应器的启动和载体强化,并通过对影响生物制氢反应器的个别生态因子的控制,研究厌氧生物制氢反应器内群落的演替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种类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和甘露糖),分别取浓度为5g/L和10 g/L,不同单糖之间的氢气产量差别较小,但是底物浓度对氢气产量影响很大;产氢量最大的是10 g/L的半乳糖,产氢量为4072 mL/L,产氢量最小的是5g/L的果糖。蔗糖为双糖,其水解形成葡萄糖和果糖,转变成糖酵解途径的中间产物而进入糖酵解途径,以20g/L的葡萄糖和蔗糖为底物,葡萄糖为底物时产氢菌的产氢量(1.2 L/L)小于蔗糖为底物时的产氢量(1.42 L/L)。 以赤糖浓度为20 g/L作为试验的底物浓度,研究产氢菌利用赤糖作为发酵底物时其发酵产氢工艺,发酵时间为60 h。实验发现不同发酵阶段,氢气的产量变化也不同。 用可以做发酵产氢间歇试验底物的赤糖为CSTR底物来启动连续流生物制氢反应器(CSTR)。反应初期化学需氧量COD为4000 mg/L,系统内以丁酸菌群为主,为丁酸发酵型,产氢量降低后升高,生物量逐渐降低,由于液相发酵代谢产物增加导致pH值逐渐降低,当反应器运行到25 d时乙酸产量减少,乙醇产量增加,转变为乙醇型发酵,且此时产氢量增加,生物量也达到最高,这说明乙醇型发酵是此反应的最佳发酵产氢途径。反应中期化学需氧量COD为3000 mg/L,32 d以后总产酸量减少,pH值升高,液相末端产物中乙醇所占比例下降,丙酸成为占比例最高的液相产物,发酵类型为丙酸型发酵,生物量下降,菌群活性减弱,产氢量也随之下降。反应后期36 d~40 d时化学需氧量COD为1000 mg/L,之后41 d~45 d化学需氧量COD恢复为5000mg/L,这段时期各项参数均呈下降趋势,化学需氧量COD升高并未使生物活性和产氢量提高。 采用活性炭颗粒对曝气条件下预处理的活性污泥进行固定化,以赤糖为底物,启动CSTR反应器。活性污泥固定化系统在COD为2000~6000mg/L条件下运行、水力停留时间(HRT)6小时,温度为(35℃±1)C,当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范围分别为3.4~4.8和-335~-422时,液态发酵产物为乙醇、乙酸与少量丙酸、丁酸和戊酸。11 d以后,乙醇和乙酸占液相产物总和的比例为72%,形成稳定的乙醇型发酵。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最高达到66%,最后稳定在17%,。这显示载体强化条件下的CSTR生物制氢系统既有较高的产氢量,又有高强度有机废水处理能力。 赤糖为底物的活性污泥生物制氢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如pH、ORP的改变可以引发不同的发酵类型。当pH稳定在5.2~5.5时,发酵末端产物主要是丁酸和乙酸,表现为典型的丁酸型发酵。丁酸型发酵细菌的生态位与环境相符合,成为优势菌群。当pH稳定在3.8~4.2一段时间后,发酵产物以乙醇、乙酸为主,发酵类型转至乙醇型发酵,并持续较长时间,表现出乙醇型发酵的良好稳定性。ORP基本稳定在-350 mV~-400 mV,属于典型的丁酸型发酵;之后,丁酸和乙酸的含量逐渐降低,相反,乙醇的含量迅速增加,最大甚至达到411 mg/L,稳定在乙醇型发酵。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邢德峰,任南琪,宫曼丽,李建政,李秋波;DGGE技术监测生物制氢反应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演替[J];中国科学C辑;2004年06期
2 卢文玉;刘铭辉;陈宇;闻建平;;厌氧发酵法生物制氢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6年07期
3 任保增,唐大惠,李扬,胡庆丽,樊耀亭;厌氧发酵生物制氢试验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年04期
4 高卫红;;生物制氢的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28期
5 豪彦;;生物制氢新技术[J];汽车与配件;2008年26期
6 郑国香;任南琪;孟哲;李建政;;废蜜的化学组成与生物制氢[J];中国甜菜糖业;2006年01期
7 秦智;任南琪;李建政;;发酵生物制氢反应器的产氢菌生物强化作用研究[J];环境科学;2007年12期
8 陈瑛;任南琪;程瑶;李永峰;张大维;;三株新型发酵产氢菌的分离和不同发酵条件下产氢性能的比较[J];科技通报;2008年01期
9 李永峰,任南琪,王兴祖,张妮,胡立杰;发酵液中总碳与总氮对产氢菌释氢行为的影响[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才金玲;王广策;;提高生物制氢产量的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2009年02期
11 邢德峰,任南琪,宫曼丽;PCR-DGGE技术解析生物制氢反应器微生物多样性[J];环境科学;2005年02期
12 王娜;杨涛;韩静;王红;肇莹;肖伟;;厌氧发酵生物制氢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J];中国农学通报;2008年07期
13 张高生,李红卫,樊耀亭,刘宝敏,侯红卫;脱油芝麻饼厌氧发酵生物制氢[J];化学研究;2004年01期
14 李宏伟;邵文尧;刘海;宋波;;固定产酸克雷伯氏菌产氢的研究[J];宁夏工程技术;2007年02期
15 刘敏;陈滢;任南琪;;模拟淀粉废水厌氧发酵生物制氢[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6年02期
16 穆亚玲;王香爱;;氢能源研究现状[J];化工时刊;2008年10期
17 刘敏,任南琪,丁杰,李永峰,徐丽英;糖蜜、淀粉与乳品废水厌氧发酵法生物制氢[J];环境科学;2004年05期
18 郑耀通,闵航;共固定光合和发酵性细菌处理有机废水生物制氢技术[J];污染防治技术;1998年03期
19 李永峰,任南琪,杨传平,胡立杰,郑国香;一株高效产氢产酸细菌的鉴定与产氢特性[J];中国环境科学;2005年02期
20 ;环境与清洁生产(无污染技术)[J];环境科学文摘;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红;李永峰;徐菁利;邓婕璇;郜爽;;高效产氢菌种Biohydrogenbacterium R3 sp.nov.连续流厌氧发酵生物制氢的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2 任南琪;;有机废水发酵法生物制氢中试研究与开发[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3 王兴祖;任南琪;李永峰;魏利;张妮;;有机废水生物制氢的连续流发酵工艺[A];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任南琪;;我国发酵法生物制氢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2008中国生物质能源技术路线标准体系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宫曼丽;任南琪;邢德峰;李建政;;生物制氢反应系统初始容积负荷对乙醇型发酵形成的影响[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李永峰;任南琪;李建政;;中国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研究进展[A];2004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潘欣语;熊伟;郑梦圆;庄蓓岚;袁瑛;杨睿;韩伟;李永峰;;生物制氢反应器启动的工程参数及其控制对策[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上)[C];2009年
8 任保增;唐大惠;樊耀亭;;厌氧发酵生物制氢放大试验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9 王爱杰;辛亮;高灵芳;任南琪;史英君;包红旭;;木质纤维素产氢菌筛选及其产氢能力[A];第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李建政;任南琪;秦智;;有机废水产酸发酵典型类型的产氢能力[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莉然;以赤糖为基质的生物制氢生态系统与工艺[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2 陈鸣岐;基于能值理论的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环境—资源—经济综合效率评价[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陈鸣岐;基于能值理论的发酵法生物制氢技术环境—资源—经济综合效率评价[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焦安英;甘蔗压榨汁制氢系统的工程控制对策及其微生物群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5 李旭;光合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生物制氢及其光生物反应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韩伟;“活性污泥—生物膜”一体式复合生物制氢工艺的运行与控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7 赵鑫;乙醇型发酵群落分析及产乙醇杆菌功能基因表达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刘洪艳;厌氧发酵产氢菌筛选及产氢菌突变体库构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9 邢德峰;产氢—产乙醇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10 陈瑛;发酵产氢菌株与混合培养系统种群生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洁璇;以水果加工废弃物为底物纯培养发酵生物制氢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2 徐辉;气候变化对厌氧发酵生物制氢影响规律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3 陈蕾;金属离子对光合生物制氢的影响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2年
4 张百慧;两种食品废水冲击下的生物制氢系统稳定工程技术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5 姚欣;连续流厌氧发酵制氢反应系统的建立及稳定运行[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6 回永铭;以甜菜和红糖为底物的EGSB生物制氢反应器的启动与运行[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7 王占青;生物制氢系统的负荷冲击与活性污泥强化恢复作用[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8 刘琨;CSTR生物制氢系统不同发酵类型产氢能力的对比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9 章佩丽;再生植物纤维厌氧发酵生物制氢试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刘合钦;高效产氢菌株筛选及厌氧发酵条件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商艳凯 记者 赵宇清;哈工大生物制氢突破温度限制[N];黑龙江日报;2011年
2 记者王喜霖;“生物制氢”工程在哈奠基[N];科技日报;2002年
3 赵岩;哈工大“生物制氢”工程进入产业化[N];中国信息报;2002年
4 记者 张丽辉 郭伟 通讯员 傅春秘 王东琦;光合生物制氢有望实现产业化[N];河北日报;2007年
5 邢新会;林章凛;曹竹安;应用前景广阔 瓶颈亟待突破[N];中国化工报;2002年
6 吉星 本报记者 赵宇清;废水制氢拓出能源宝藏[N];黑龙江日报;2009年
7 本版编辑张晓鹏 本报记者 彭溢 唐立新 刘柏森;生物产业 龙江大地期待升起的“朝阳”[N];黑龙江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高博张佳星 管晶晶;探前沿 空白填 科技跨越无极限[N];科技日报;2008年
9 刘瑞峰 记者  高天赋;哈工大学研制新型絮凝剂[N];黑龙江日报;2006年
10 闫佳;智者乐水 护卫生命之源[N];科技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