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两种新型有机磷阻燃剂的合成及其阻燃聚碳酸酯的研究

张丽丽  
【摘要】:尽管卤素化合物的阻燃效果较好,但由于其燃烧时放出有毒和腐蚀性气体而污染环境,使其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有机膦阻燃剂具有环境友好和高效等特点而被公认是可代替卤系阻燃剂的重要品种。它在赋予材料良好的阻燃性的同时,还具有低烟低毒等优势。近年来,对有机磷阻燃剂的研究已经成为阻燃剂研发领域的热门课题。聚碳酸酯是重要的聚合物材料,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和化学稳定性等特点,因而广泛应用于汽车、建筑和电子电器等领域,但由于易燃性而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因此,研发新型无卤磷系阻燃剂并提高聚碳酸酯的阻燃性能,已成为当今世界聚碳酸酯阻燃研究的热点。 本文中以苯基膦酰二氯、哌嗪、2,6-二甲基苯酚、三乙胺为基本原料,设计合成了新的有机膦阻燃添加剂聚(2-乙烯基-N,N'-膦酰胺)(PDEP)和双(2,6-二甲基苯基)苯基膦酸酯(BDMPP),利用红外光谱(FTIR)、'H-NMR、31P-NMR等方法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研究了反应条件对产率的影响,并对其热稳定性进行了分析。TGA结果表明PDEP与BDMPP具有良好的成炭能力,初始分解温度为239、281℃(质量损失5%),600℃时炭残余量为18.1、33.3%,800℃时炭残余量为10.5、9.1%。 采用熔融共混的方式分别以PDEP和BDMPP为添加剂对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进行阻燃改性,采用极限氧指数(LOI)、垂直燃烧(UL94)对PC/PDEP和PC/BDMPP体系进行阻燃性能研究,结果表明,PC/7wt.%PDEP和PC/7wt.%BDMPP的LOI值可分别达到34.8、32.7%,且具有3.2mm厚度的PC/7wt.%BDMPP样品能通过UL94V-0级;对于PC/PDEP体系,PC/7wt.%PDEP的3.2mm样品的阻燃性能未能通过UL94V-0级,但其氧指数比纯的PC提高的比例为23.8%,从燃烧时间来看也从原来的23s缩短到12s,可见该有机膦化合物能提高PC的阻燃性能。氮气下热重分析结果表明,PC/PDEP和PC/BDMPP体系的起始降解温度提前,但最终的残炭量大于PC的残炭量。通过对残炭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FTIR分析可知,降解产生的磷酸类物质促进PC成炭并形成致密的炭层覆盖于PC表面,阻止热量和氧的传递,有利于提高阻燃性能。PC/PDEP和PC/BDMPP体系的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阻燃剂的加入使PC冲击强度明显下降,PC/PDEP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都呈下降趋势。PC/BDMPP的拉伸和弯曲强度有所提高。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志军;肖鹏;;阻燃PC/ABS合金的研制及其在电器上的应用[J];工程塑料应用;2005年10期
2 李晓俊,刘小兰,刘宪增,王林,李静;硅树脂阻燃聚碳酸酯的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5年02期
3 陈科;周文君;吕群;宋健;陈友财;;PC/聚硅氧烷体系的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J];塑料;2010年06期
4 吴若;段辉丽;刘春林;;无卤阻燃PC/ABS合金流变行为的研究[J];中国塑料;2010年12期
5 陈科;周文君;宋健;;聚硅氧烷微粉阻燃剂的制备与应用[J];中国塑料;2009年08期
6 周文君;陈科;杨辉;周箭;方晨鹏;;聚硅硼氧烷的制备及阻燃性能(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0年S2期
7 欧育湘;赵毅;孟征;;硅系化合物阻燃聚碳酸酯及其阻燃机理[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年12期
8 ;增强聚碳酸酯玻璃纤维表面处理组份的研究[J];塑料工业;1974年02期
9 李彥春;;玻璃纤维填充聚碳酸酯/聚酯混合物[J];砖瓦世界;1987年15期
10 赵育;聚碳酸酯进展[J];四川化工与腐蚀控制;1999年03期
11 徐兆瑜;聚碳酸酯市场壮阔 发展前景璀璨[J];江苏化工;2000年10期
12 韩秀山;日本聚碳酸酯需求活跃使苯酚供应紧张[J];四川化工与腐蚀控制;2000年06期
13 周长江;;性能优良的工程塑料——聚碳酸酯[J];化工之友;2000年01期
14 张松涛;拜耳新近推出聚碳酸酯车窗系统[J];上海化工;2003年12期
15 唐伟家;耐候高光泽聚碳酸酯[J];国外塑料;2004年11期
16 ;聚碳酸酯合成新方法面世[J];广东塑料;2005年06期
17 王兴山;;聚碳酸酯材料在医用领域迅速拓展[J];国外塑料;2006年10期
18 郭华宇;;拜耳材料科技坚持“背靠全球,服务本土”理念[J];广州化工;2008年02期
19 ;安全,节能及环境保护[J];化纤文摘;2008年02期
20 ;迈图开发PC超硬顶涂材料[J];有机硅氟资讯;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巍;许苗军;张丽丽;管丽敏;李斌;;苯基膦低聚物阻燃聚碳酸酯性能研究[A];2012年中国阻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思源;党晓容;张勇;;咪唑类离子液体对聚碳酸酯阻燃性能及热降解行为的影响[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3 蒋涛;贺枫;卓仁禧;;聚碳酸酯-酯共聚物的合成、表征及酶促降解性能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蒋亚静;肖兆新;管蓉;;加工条件对微孔PC泡孔结构的影响[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刘素琴;王佳力;黄可龙;吴维康;刘艳飞;;聚[碳酸(亚丙酯-co-乳酸)]酯的合成、表征及热分解行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6 杨勇;张好斌;王继文;卢朝辉;郑文革;;聚碳酸酯/聚苯乙烯微孔发泡行为的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7 丁会利;肖山;陈旭;聂鑫;张梅;;聚碳酸酯/无规共聚聚丙烯共混体系的制备及性能表征[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8 张志军;肖鹏;;阻燃PC/ABS合金的研制及其在电器上的应用[A];PPTS2005塑料加工技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胡志;黄文;王玉忠;;聚碳酸酯的新型硅系阻燃剂研究[A];2008年全国阻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胡志;赵斌;简荣坤;张鑫;王玉忠;;一种含硅阻燃协效剂在聚碳酸酯中的应用[A];2009年中国阻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俊;新型磷—硅阻燃剂的合成及其在聚酰胺6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汪连生;新型生物可降解聚碳酸酯及其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孔泳;在聚碳酸酯微流控芯片上制备集成化微电极及其应用于芯片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陈上;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催化环氧化物与CO_2共聚反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江东;聚醚砚的共混改性[D];吉林大学;2005年
6 萧聪明;可控降解与释药高分子材料:聚碳酸酯酸酐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7 Mabrouk J.Abdrhman Masoud;尼龙6与聚碳酸酯共混体系热学和微观形貌研究及其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8 赵巍;新型芳基膦和氧化膦的合成及其阻燃聚合物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9 汪艳;选择性激光烧结高分子材料及其制件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胡文军;聚合物弹丸的碰撞行为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丽;两种新型有机磷阻燃剂的合成及其阻燃聚碳酸酯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2 刘凯;双酚芴型聚碳酸酯的合成工艺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杨孔波;熔融酯交换法制备双酚A型聚碳酸酯的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2年
4 戢子龙;熔融酯交换法合成聚碳酸酯缩聚工艺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5 余明义;聚碳酸酯流化床干燥实验及过程模拟与优化[D];青岛科技大学;2012年
6 范海平;熔融酯交换合成聚碳酸酯预聚体的实验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7 荀红娣;聚碳酸酯、聚氨酯的绿色合成工艺探索[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8 丁丽萍;基于含氢硅油有机硅衍生物的制备及对PC的阻燃应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9 张亚光;棉用反应型无醛阻燃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10 王冬军;有机膦阻燃剂的合成与表征[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雄伟;全球聚碳酸酯市场遭遇倒春寒[N];中国化工报;2008年
2 洽成交;聚碳酸酯需求迅速增长[N];中国石化报;2001年
3 王雄伟;中国PC正在进入投资高峰期[N];中国化工报;2006年
4 王文;国内聚碳酸酯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N];中国包装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王雄伟;聚碳酸酯技术进步刻不容缓[N];中国化工报;2007年
6 ;聚碳酸酯产能过剩[N];中国包装报;2002年
7 ;高科技材料用于电子信息产业[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8 宜学;国际聚碳酸酯(PC)市场走势欠佳[N];中国包装报;2008年
9 木易;聚碳酸酯进口量增价扬凸显产业失衡[N];公共商务信息导报;2005年
10 孟华;聚碳酸酯:需求强劲 进口量增价扬[N];中国化工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