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中国东北温带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次生林影响的模型研究
【摘要】:
本文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将个体光合速率模型和个体生长模型及林隙模型有机地耦合在一起,建立了森林生理生物量生长量模型(FPBG)。根据野外实测的光合速率数据和1995年黑龙江省森林资源调查样地数据对模型进行参数化和验证。最后以这些样地数据作为FPBG模型的输入数据,以没有变化和按Hadley模型变化的两种气候情景下模拟的气象数据为FPBG模型的驱动变量,运行FPBG模型,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研究,通过两种气候情景下各树种和林分株数、生物量变化的差异显著性检验,揭示了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FPBG模型能够反映研究区域内各树种的光合作用过程和林分生长动态过程,适合于气候变化对森林影响的研究。2)在研究区域平均水平上,各树种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模式不同,或者气候变化对不同树种的影响不同。红松、樟子松、水曲柳、胡桃楸、黄波罗的株数和生物量都随模拟时间单调递增或逐渐趋向平衡态,其株数在气候变化情景下比气候未变化情景下基本都有所减少,其生物量较后者基本有所增加。云冷杉、落叶松、色木、白桦、山杨、蒙古栎和椴树在两种气候情景下的株数和生物量开始随模拟时间单调增加,在某一年达到最大值,然后开始随模拟时间单调递减,其生物量在气候没有变化的情景下分别在整个模拟期或模拟期末呈单调递增趋势,但其株数和生物量在两种气候情景下相比,没有统一的规律。3)气候变化将改变林分的密度、树种组成比例和林分的生物量,这种影响的程度随时间变化有所差异。气候变暖将导致研究地区林分的密度下降,改变林分生物量。在气候未变化情景下,林分中椴树将占生物量优势;在气候变化情景下,林分中椴树在一段时间内占生物量优势,但最后的优势种是水曲柳。林分中针叶树株数的比例在模拟开始100年中有所下降,然后增加。
|
|
|
|
1 |
栗锡令;;介休县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1991年03期 |
2 |
郝云理;;山东气候变化与农业对策[J];中国农业气象;1992年03期 |
3 |
韩湘玲;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农业对策国际学术讨论会[J];世界农业;1993年11期 |
4 |
毛树春, 马文龙, 刘晓峰;1991~1993年黄淮地区气候变化对棉花生产的影响[J];棉花学报;1994年S1期 |
5 |
高吉喜,王家骥,张林波,柳若安,魏左平;对全球气候变化原因及发展趋势之浅见[J];农村生态环境;1997年04期 |
6 |
江敏;气候变化及对我国小麦生产影响的研究动态[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
7 |
Lee Hastie;PeterJ.Cosgrove;NoranneEllis;MartinJ.Gaywood;李佩珍;;气候变化对淡水珍珠蚌种群的威胁[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3年01期 |
8 |
丑洁明,封国林,董文杰,叶笃正,陈会芝;气候变化影响下我国农业经济评价问题探讨[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4年02期 |
9 |
刘菲,金森;气候变化对东北温带次生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
10 |
郭建平,高素华,刘玲,周广胜;气候变化对蒙古栎生长和气候生产力的影响[J];资源科学;2005年05期 |
11 |
陈英慧;气候变化对河南南部冬小麦播种期的影响[J];气象;2005年10期 |
12 |
宋燕波;;全球变暖将引发冲突 CO_2储存从容应对[J];绿色中国;2005年21期 |
13 |
杨尚英;;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影响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
14 |
李沫萱;John Novis;;见证黄河源危机[J];绿色中国;2006年07期 |
15 |
德吉;德吉白玛;陈宫燕;;气候变化对林芝中部地区冬小麦播种期的影响[J];西藏科技;2007年04期 |
16 |
刘运武;白玉兰;;鹤岗市气象与农林业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J];黑龙江气象;2007年02期 |
17 |
冯明;刘可群;毛飞;;湖北省气候变化与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响应[J];中国农业科学;2007年08期 |
18 |
姜群鸥;邓祥征;战金艳;刘兴权;唐华秀;;黄淮海平原气候变化及其对耕地生产潜力的影响[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年05期 |
19 |
张红英;杨建民;王宗仁;刘耀文;梁红霞;;气候变化与农业生产关系的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25期 |
20 |
王建兵;李晓媛;王振国;;青藏高原东北部农牧交错区气候变化及其对草场植被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