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山杨杂种转抗虫基因的研究
【摘要】:
抗虫基因工程为选育新的林木抗虫品种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与常规育种相
比,它可以大大地缩短育种周期,并能定向改良林木遗传特性,可降低投资和减少
环境污染等优点。本研究以欧美山杨杂种(populus tremula×P.tremuloides)为试材,采
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进行抗虫基因(蜘蛛杀虫肽与Bt毒蛋白嵌合基因)的转化。探
讨了影响转基因的若干因子,初步建立了欧美山杨杂种转化系统,获得了转化再生
植株,经GUS检测及PCR-Southern印迹杂交证明目的基因已整合到欧美山杨杂种基
因组中,为进一步开展山杨遗传转化打下理论基础。本研究结果如下:
1.确定了筛选欧美山杨杂种转化体及选择生根培养的卡那霉素浓度。卡那霉素
抑制叶片分化的浓度下限为20mg/L,获得抗性芽后,逐步提高卡那霉素的浓
度;生根培养时的选择浓度为15mg/L,可完全抑制欧美山杨杂种植株生根。
2.测试了头孢唑林钠有效的除菌浓度及对叶片分化的影响。头孢唑林钠浓度为
600mg/L时,可完全抑制农杆菌LBA4404的生长;欧美山杨杂种叶片对头孢
唑林钠有较强的抗性。
3.探讨了影响遗传转化的主要因素,初步建立了以叶片为外植体的转化系统。
4.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欧美山杨杂种叶片外植体,共得到2个卡那抗性
芽,转化率为2.1%。
5.对转化植株进行了GUS表达检测。随机抽取欧美山杨杂种转化植株25株,进
行GUS检测,其中呈阳性的植株有21株,阳性率为84.0%。
6.转化欧美山杨杂种的再生植株在选择生根培养基上(卡那霉素浓度15mg/L)
的生根率为82.4%。
7.选取GUS阳性的植株,进行了PCR-Southern杂交检测,均呈阳性。结果证
明,目的基因已整合到欧美山杨杂种基因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