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亚高山林线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摘要】:本文采用树木年轮气候学、树干解析、地统计学以及遥感影像解译等方法并结合当地气候资料分析,以中国东北地区亚高山林线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为核心,依照现代生态学的层次观,以吉林省长白山和黑龙江省老秃顶子林线为例,从个体、种群、生态系统和景观水平系统地分析了亚高山林线过渡带中树木年轮宽度、高生长、径生长、材积生长、种群年龄结构和种群个体空间分布格局等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并且应用不同时期TM图像分析了全球变暖对林线位置、形状、宽度,以及林线景观格局指数和NDVI植被指数等景观特征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
1、近5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以0.04℃/10a的速率上升,这一趋势与全球变暖的趋势相一致。就地区而言,东北地区升温趋势最明显。大海林和长白山地区近几十年来气温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月最低温、寒冷时期和温暖时期温度升高非常明显,积温也有所增加;月均温中,以2月份增温幅度最大,季节均温中,以冬季增温最明显;季节热幅减少,但全年的总量有所增加。降水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大海林地区年降雨量波动性略有增加,但不是十分明显。长白山林线区夏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春季、秋季和冬季的降水量都呈轻微的上升趋势,年降水量也呈下降趋势。
2、年轮指数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温度对高山林线树种的影响明显,而降雨的影响相对较弱,6~9月温度和积温与年轮指数呈正相关,寒冷时期的温度与年轮指数呈负相关。对1905年以来老秃顶子地区的夏季平均温度进行了重建,重建值和实测值的基本趋势非常一致,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3、对林线过渡带内树木年轮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年树木对气候变暖最为敏感,岳桦对气候变暖的敏感性要比云冷杉大,在不同的岳桦个体中又以林线的中上部敏感度最好。气候变暖造成树木直径生长增加,年轮指数的变化趋势与气候变暖非常一致,表明气候变暖已经在林线树木个体生长中得到响应。
4、岳桦解析木分析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年径生长量增大;高生长也增加,但增加的幅度非常小,材积生长指数也增加。通过相关分析可知,径生长、高生长、材积生长与温度的相关性较强,与降水的相关较弱;在温度中与6~9月的平均温度相关较大,在测树因子中,径生长与温度的相关较大,表明径生长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
5、通过传统的数理统计分析和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变暖使得林线过渡带中上部的幼苗、幼树增多,径级和年龄分布呈倒J字型,种群呈聚集分布,空间异质性由空间自相关引起,对空间占据能力相对较弱,种群呈增长趋势;在林线过渡带的中下部和岳桦的典型分布区,岳桦大树较多,种群呈随机分布,空间异质性主要由随机性因素引起,对空间占据能力较强,种群呈稳定态势;整个岳桦种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有一种整体向上迁移的趋势,岳桦向苔原侵入的程度加强。全球变暖导致林线上部更新增多,从林线上部到林线下部树木的密度降低,而树高增大,树木年龄增高。
6、通过对不同时期老秃顶子林线区域的景观变化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林
线上升,北坡相对较快,其它坡向相对较慢。全球变暖使林线形状更趋于复杂化,全球变
暖还对岳桦郁闭林与疏林之间的过渡带和岳桦疏林灌丛与山顶裸地之间的过渡产生影响,
使得峭度降低,过渡更为缓慢,整个林线的宽度加宽。
7、林线区域的景观格局分析表明,从1985年到1997年,老秃顶子林线区域景观中阔
叶林面积有所增加,山顶裸地的面积减少,斑块数量增多,斑块密度加大,平均斑块大小
减少,斑块间的毗连程度减弱,但是斑块的形状逐渐趋于相对规则,斑块的边界趋于简单
化,说明全球变暖使林线向山顶裸地侵入加剧,异质性增强,斑块的连通度减弱,整个林
线景观逐渐趋于破碎化。
8、通过对老秃顶子林线两个时相NDVI的变化分析中得出,全球变暖使山顶裸地的
NDVI植被指数增加,尤其是在有植被与无植被的交错区NDVI变化明显,表明从1 985年
到1997年林线向上迁移,使得裸地边缘的植被指数增加;因此,可以得出全球变暖己经对
林线区域的景观产生了影响。
|
|
|
|
1 |
王襄平,张玲,方精云;中国高山林线的分布高度与气候的关系[J];地理学报;2004年06期 |
2 |
王晓春,周晓峰,李淑娟,孙龙,牟长城;气候变暖对老秃顶子林线结构特征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4年11期 |
3 |
吴锡浩;青藏高原东南部现代雪线和林线及其关系的初步研究[J];冰川冻土;1989年02期 |
4 |
于澎涛,刘鸿雁,崔海亭;小五台山北台林线附近的植被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05期 |
5 |
石培礼,李文华,王金锡,刘兴良;四川卧龙亚高山林线生态交错带群落的种多度关系[J];生态学报;2000年03期 |
6 |
程伟,吴宁,罗鹏;岷江上游林线附近岷江冷杉种群的生存分析[J];植物生态学报;2005年03期 |
7 |
刘鸿雁,谷洪涛,唐志尧,戴君虎,崔海亭;中国东部暖温带高山林线乔木的光合作用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山地学报;2002年01期 |
8 |
沈泽昊,方精云,刘增力,伍杰;贡嘎山海螺沟林线附近峨眉冷杉种群的结构与动态[J];植物学报;2001年12期 |
9 |
宋国荣;牙林铁路育林段冻土路基病害整治探讨[J];甘肃科技;2005年02期 |
10 |
石培礼,刘兴良;游动分割窗技术在生态交错带定量判定中的应用:以四川巴郎山岷江冷杉林线为例[J];植物生态学报;2002年02期 |
11 |
罗辑;高山林线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刘鸿雁等先生商榷[J];山地学报;2003年04期 |
12 |
程伟,罗鹏,吴宁;岷江上游林线附近岷江冷杉种群(Abies faxoniana Rehd.et Wild)的生态学特点[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5年03期 |
13 |
段仁燕;王孝安;涂云博;黄敏毅;郭华;;太白山林线附近太白红杉种群的生存[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
14 |
王景升;藏东南急尖长苞冷杉生长状况研究[J];西藏科技;2004年09期 |
15 |
刘鸿雁,王红亚,崔海亭;太白山高山带2000多年以来气候变化与林线的响应[J];第四纪研究;2003年03期 |
16 |
张芸;孔昭宸;阎顺;杨振京;倪健;;天山北坡晚全新世云杉林线变化和古环境特征[J];科学通报;2006年12期 |
17 |
赵芳;张百平;谭靖;韩芳;庞宇;姚永慧;;欧亚大陆山地垂直带数字集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
18 |
任青山;杨小林;崔国发;王景升;黄瑜;;西藏色季拉山林线冷杉种群结构与动态[J];生态学报;2007年07期 |
19 |
黄晓霞;和克俭;秦雨;;玉龙雪山南坡林线附近的地面温度场特征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
20 |
石培礼,李文华,王金锡;岷江冷杉林线交错带的植冠三维结构[J];生态学报;2002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