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生态危机的社会制度原因与我国的稳态经济模式

许婕  
【摘要】:进入20世纪以来,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引起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呼唤。 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找到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联系生态系统与人类经济系统的纽带是生产实践,生产实践既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含人与人的关系,而最基本的人类关系就是生产关系。因此,不同的生产关系下必然产生人与自然关系的差异。在这一理论启示下,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出发,指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客观存在的资本逻辑,而消除这一逻辑的唯一途径就是构建稳态经济模式。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鉴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想及主张,全面分析中国生态危机的现状及形成原因,指出中国解决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在发挥社会制度优势的基础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稳态经济模式。 资本的逻辑,即资本追求利润的天性要求生产不断扩张的逻辑。当资本的逻辑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生态危机的爆发就成为必然。本论文指出:虽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目前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改革开放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的经济模式,正是西方社会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产生的以GDP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程度的核心指标的思想的体现;改革开放后生态危机的加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逻辑的出现并且向整个经济系统蔓延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生态危机加剧的事实说明,即使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如果任凭资本的逻辑泛滥,也同样会产生生态危机,而这种泛滥在加剧人与自然矛盾的同时,还会加剧人与人的矛盾,最终威胁到我国社会制度的存在与发展。本文认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现与能否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方向是同一个问题。 在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现实国情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解决中国生态危机的稳态经济模式。稳态经济模式是生态社会主义解决生态危机的对策,然而这一模式是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其具体主张有许多与中国不相适应的地方,在借鉴其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中国特色的稳态经济模式应该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以适度增长、公平分配、可持续消费为特征,通过对经济系统的总体设计,达到稳态的要求。 直接的生产过程是社会生产过程的决定性环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以盈利为目的的内在动机使其行为必然遵循资本的逻辑,单纯依靠市场经济调节企业行为,生态危机无法消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生产领域具有两大优势: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与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公有制的建立,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起来,不同的部门、企业和职工之间将由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联系起来,而不再互相对立。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统一、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统一,主张利他主义而非利己主义,显然,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相一致。因此,建立公有制是解决生态危机的社会制度保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要求有正确的目标导向,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的宏观调控体系,通过对企业行为的约束、激励与引导,把资本的逻辑限制在一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丁爱云;金德龙;;当代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理论[J];科技信息;2011年16期
2 巨乃岐;李彬;;技术价值异化根源探析[J];天中学刊;2011年03期
3 丛伯全;;21世纪的香格里拉情结——浅议《消失的地平线》反映出的生态主义思想[J];科技资讯;2011年15期
4 冯碧瑛;;浅议《荀子·正名》体现的语言观[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5 张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异化消费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07期
6 王若宇;冯颜利;;从经济理性到生态理性: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创新[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07期
7 欧阳萍;;生态人类学中的历史研究法[J];长沙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8 雷雪芹;;比较视域中的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借鉴[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9 温玉玲;;姓名的隐喻——芭拉蒂·穆克吉《詹斯敏》中主人公的身份转变[J];科技信息;2011年19期
10 龙勇诚;;西南百年大旱告诉我们:森林越多,旱灾越少[J];人与生物圈;2011年04期
11 孙杰;;新疆多民族地区信访渠道的分析[J];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12 ;“长江流域大旱 水生生物危机——我们在行动”征稿启事[J];水族世界;2011年03期
13 姚华松;;流动人口空间再造:基于社会地理学视角[J];经济地理;2011年08期
14 王劲;王学川;;生态环境危机的实质与生态伦理的价值取向[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15期
15 赵登科;;闽南桉树人工林生态经营对策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7期
16 赵延东;;社会网络在灾害治理中的作用——基于汶川地震灾区调查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年08期
17 宋小艳;郝建锋;;物种多样性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业理;;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建设[A];广西生态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李小红;;生态帝国主义的根源与危害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周光迅;武群堂;;新世纪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加剧与生态文明建设[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宋金华;;循环经济立法初探[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5 庄光辉;陈善科;保平;;阿拉善荒漠草地生态危机与我国生态环境安全[A];草业与西部大开发——草业与西部大开发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草原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6 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朱继胜;高剑平;;论现代技术生存的危机及其出路[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刘彪;;探讨网络生态危机[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四卷)[C];2009年
9 张玉荣;;自在自然的“遗忘”——生态危机根源的哲学探析[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10 王丹;;科技发展与人类生存危机[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婕;生态危机的社会制度原因与我国的稳态经济模式[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2 万希平;政治哲学视域下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张晓鹏;从控制走向解放[D];复旦大学;2007年
4 严耕;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转向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5 雷鸣;危机寻根:现代性反思的潜性主调[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申治安;当代资本主义批判与绿色解放之路[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7 余维海;生态危机的困境与消解[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建明;红绿对话[D];苏州大学;2006年
9 张守海;文学的自然之根[D];苏州大学;2009年
10 刘晓莉;生态犯罪立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冉博;资本批判视野下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2 刘巍;福斯特生态危机理论评析[D];东北大学;2008年
3 马英;福斯特的生态危机观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11年
4 陈寿兰;对生态危机的文化和制度思考[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5 盖军静;现代性的自然之镜: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批判逻辑[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6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7 陈永力;生态危机的人文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郑选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曼丽;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生态危机[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马丁;生态危机的价值论根源与应对思考[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鹏;中国生态危机实录[N];发展导报;2005年
2 郑兴陈佳凝;谁来关注生态危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3 武洁;增强防范“生态危机”的意识[N];贵州日报;2009年
4 记者 江道辉;应对生态危机 改变从心开始[N];大众科技报;2009年
5 本报评论员;社会制度是保障[N];广元日报;2011年
6 湖南师大副教授 李培超;生态危机的警示[N];湖南日报;2000年
7 李志杰;贵州草海面临严重生态危机[N];中国水利报;2001年
8 郭振纲;认清“药贪”之类对社会制度的破坏性[N];工人日报;2004年
9 记者 褚晓亮 周立权 宗巍;松花江上一场生态危机阻击战[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10 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 丁子;阿富汗生态危机更沉重[N];人民日报;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