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缬草挥发性成分及其栽培技术的理论研究
【摘要】:为建立符合GAP要求的黑水缬草(Valeriana amurensis)栽培技术,为开发利用东北地区的黑水缬草提供理论基础及栽培技术支持,本研究选取了黑水缬草分布较为集中的内蒙古乌玛自然保护区、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以及张广才岭五常市向阳林场为研究、取样地点,研究了不同群丛类型对黑水缬草种群特性的影响,对黑水缬草的种子休眠和萌发生理生态学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小面积的人工栽培实验,对不同来源的黑水缬草根部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
野外调查是在研究区域内,对黑水缬草集中分布的9个群丛进行了调查:采用典型抽样法选取了有代表性的27个样地,然后设置样方,调查样方中各个群丛的优势种、标志种和黑水缬草的相关性状,计算黑水缬草的重要值。重要值作为一种综合性指标,在衡量黑水缬草在群丛中相对重要性的同时,也指出了黑水缬草分布的最适生境。结果显示:拟垂枝藓、臭冷杉林和小叶章、臌囊苔草沼泽中黑水缬草的重要值较大,分别为49.9%和49.1%,即黑水缬草生长的最佳生境为拟垂枝藓、臭冷杉林和小叶章、臌囊苔草沼泽生境。对黑水缬草种子休眠生理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以沙质壤土为基质,配合(10-25-10)℃的变温条件,黑水缬草的发芽率达到最大,为82.1%;黑水缬草种子浸泡液、粗提液以及乙醚浸提液均对黑水缬草的发芽率有抑制作用。对黑水缬草进行小面积的人工栽培结果显示:五常地区黑水缬草最佳播种时间为5月15日左右,最佳留床密度为83株/m~2,黑水缬草最佳种苗培育方式为B方式(即先在实验室条件下待黑水缬草种子长出2片真叶,并形成完整的根系后再移栽到营养钵中)。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黑水缬草根部挥发油,并用GC-MS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生境、不同产地、不同年份、不同生长方式的黑水缬草根部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大致相同,人工栽培的黑水缬草有效成分的含量高于野生黑水缬草有效成分的含量,并从中分离出一种在相关文献中未见报道的化学成分—β-人参烯。
|
|
|
|
1 |
李意德,刘伟钦,罗瑞强,尹光天,陈德祥,叶骚胜,孙冰;顺德“青山工程”森林植被改造的群落学特征[J];生态科学;2003年02期 |
2 |
孔治有;汪建云;覃鹏;;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西域青荚叶的植物群落学特征[J];西部林业科学;2007年04期 |
3 |
左家哺,彭代文,朱巽,田伟政,宋光桃,周建良,伍和平,蒋端生,李明红;南岳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研究(Ⅳ)上封寺森林群落学特征[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
4 |
李湘萍,汤庚国,王定胜,徐惠强;江苏湿地植物群落学特征及其分布和演替规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
5 |
陈娟娟;杜凡;杨宇明;王娟;;珍稀树种水青树群落学特征及其保护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
6 |
傅志军;太白山太白红杉林的群落学特征及生物量的研究[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S2期 |
7 |
许建卫,杨学文,马信文,杨继青;云南元江河谷稻田蚊类幼虫群落学特征及水稻生长遮盖度对其影响作用[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3年06期 |
8 |
上官铁梁;张峰;毕润成;;山西翅果油树灌丛的生态地理分布和群落学特征[J];植物生态学报;1992年03期 |
9 |
苏文华;张光飞;欧阳志勤;;稀有植物云南金钱槭生长群落特征与保护对策[J];云南植物研究;2006年01期 |
10 |
李冬;唐建维;罗成坤;李俊松;刘正安;;西双版纳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学特征[J];山地学报;2006年03期 |
11 |
李帅锋;杜凡;王娟;杨宇明;;元江自然保护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初步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7年06期 |
12 |
黄志伟;余树全;胡庭兴;应尚蛟;;不同木荷防火林带建设模式群落学特征比较[J];林业科学;2008年01期 |
13 |
李帅锋;杜凡;王娟;杨宇明;;元江自然保护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学及种子植物区系特征[J];西部林业科学;2008年01期 |
14 |
黄威廉;梵净山冷杉林的发现及其科学意义(英文)[J];贵州科学;2001年01期 |
15 |
刘金杰;于美军;赵春艳;张玉奎;景瑞霞;朱飞;;黑水缬草野生变家植及其栽培技术[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年03期 |
16 |
白卫国;张玲;陈存根;;秦岭巴山冷杉林群落学特征及类型划分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S2期 |
17 |
刘娟;汪洋;;黑水缬草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09期 |
18 |
陈美高;福建三明天然米槠林与米槠人工林群落学特征的比较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8年02期 |
19 |
李根有,金水虎,楼炉焕,陈征海,孙孟军;浙江省野生蜡梅数量及群落学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
20 |
吴瑞娟;金卫根;饶军;;东乡野生稻原生地植被分布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