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宋丽平  
【摘要】:党中央提出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方针,以及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采取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措施,为民营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使民营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壮大,为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注入了新的强劲的发展动力。黑龙江省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从“一五”开始,国家就高度重视对国有企业的投入和建设,使国有经济在全省全部经济成份中占有较大的比重。1997年以来,由于大批国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人员分流和产品结构调整,使得国有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减弱。为推动黑龙江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黑龙江省委提出了“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战略目标,提出将在今后“通过多方途径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现在的40%左右提高到60%左右”。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继续拓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空间,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力度。这为我们进行理论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通过本文研究,对进一步完善黑龙江省体制改革,改变黑龙江省民营经济现状,提升民营经济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中贡献的份额,促进黑龙江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本文首先界定了我国非公有制及民营的内涵,“非公有制经济”是同传统的公有制经济相对应的一种所有制形式。“民营”一词所依据的不仅仅是所有制,也包括经营方式,引入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的概念,较非公有制经济制定政策措施也更有针对性。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本文着重评述了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和比较优势,黑龙江省由于受计划经济影响较大,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更应重视地方政府正式的制度安排,同时发展黑龙江省民营经济要从实际出发,突出地域和资源特点,要开拓新思路。本文还总结了建国以来民营经济在我国地位的演变历程及其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这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列主义又一次崭新的贡献,是对马列主义的重要发展。 通过对黑龙江省413家民营企业问卷调查及分析,得出“政策支持”、“环境宽松”、“资金支持”、“技术”、“市场”和“人才”等因素对民营企业的发展都要产生重要影响。同时通过对“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及“珠江三角洲模式”的分析比较,找出黑龙江省在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思想解放程度、政策扶持力度、市场竞争能力、环境创建水平等方面都落后于南方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限制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为黑龙江省今后的经济工作指出了方向。全省上下应营造一个宽松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舆论环境:构建一个信息、融资、人才、中介等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利用国有企业改制等有利契机,迅速打造一批大规模的民营企业;利用黑龙江省资源优势培养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民营企业:利用地缘优势打通国际通道,引导黑龙江省民营企业走向国际舞台。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河北省民营经济全面提速[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1年05期
2 裴建勤;;发展县域经济就是发展民营经济[J];中国经济快讯;2002年04期
3 ;河北“四破四立”提振民营经济[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0年12期
4 李文;;浅谈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J];沈阳干部学刊;2003年06期
5 叶晓楠;;民营经济逆境中成长 对“保八”贡献重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0年03期
6 ;继往开来 再创辉煌 河北省民营经济发展“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展望[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1年01期
7 龙翠英;;对四川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年16期
8 王猛;;展望“十二五”期间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J];商品与质量;2011年25期
9 李靖宇;陈欢;;论中部崛起战略推进中的民营经济发展[J];理论探索;2011年04期
10 段永基;;迎接民营经济发展的春天[J];科技与企业;1998年02期
11 李俊;;民营经济再探讨之三:民企需要“尊严”——访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保育钧[J];西部大开发;2011年05期
12 常修泽;;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待突破的三个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0年09期
13 汗青;子凡;;民营经济——破解“中等收入陷阱”的密码[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0年07期
14 李享章;;新苏南模式与苏南民营经济的产业选择[J];金融经济;2005年18期
15 匡贤明;;民营资本 如何独创一片“领空”[J];现代商业银行;2010年08期
16 许江萍;;民营资本: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源动力[J];中国科技投资;2011年08期
17 孙玲;;加强和完善民营公司的内部控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6期
18 刘彦;;财银企“新三保”[J];新理财(政府理财);2009年06期
19 ;民营企业强则中国强[J];IT时代周刊;2011年14期
20 黄建军;周洪波;;转型视角下重庆市民营经济税收环境完善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太安;赵纯武;孔火团;张景堂;姚迎霞;;河南省民营经济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3(2005-2006)[C];2006年
2 司应武;胡成杰;李婥青;查全胜;;安徽省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2(2004)[C];2005年
3 张小华;;广东省民营经济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4(2006-2007)[C];2007年
4 严璋玉;张小华;庞森;;广东省民营经济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3(2005-2006)[C];2006年
5 郎宝山;刘中东;闫晓红;王年平;;山西省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2(2004)[C];2005年
6 周国仁;陈立民;金伟丽;;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2(2004)[C];2005年
7 黄孟复;;前言[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4(2006-2007)[C];2007年
8 曹明祥;蒋润民;欧坚;;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2(2004)[C];2005年
9 王卫东;甘德安 ;夏泽宽 ;张姗姗;;湖北省民营经济发展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3(2005-2006)[C];2006年
10 陈继平;;广东省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A];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No.1(2003)[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巍峰;地方政府行为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2 宋丽平;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3 连军;政治联系对民营企业资本配置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4 郑文智;民营企业雇主社会责任管理实证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5 张朝阳;民营企业产品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措施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钱滔;地方政府、制度变迁与民营经济发展[D];浙江大学;2005年
7 马力宏;制度供给与经济发展[D];复旦大学;2006年
8 江三良;民营企业创生的地区差异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9 陶庆;民营企业党的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10 王晓光;中国大型民营企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晓亮;民营经济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宋向党;邢台民营经济发展对策研究[D];燕山大学;2006年
3 江敦涛;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的路径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4 潘长杰;北京博森广告公司十年发展问题分析及建议[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5 曾煜;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路径探讨[D];四川大学;2007年
6 谭宁;民营企业社会保障的经济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曹茜;厦门民营经济发展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8 许芳;21世纪初湖南民营企业与经济增长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9 吴楠;民营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财务战略选择[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10 王永昌;民营企业职业伤害风险保障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辽宁省中小企业厅;波澜壮阔30年 风云激荡伴彩虹[N];辽宁日报;2008年
2 唐秀丽 唐承雄;荔浦以超常规举措促民营经济发展[N];广西日报;2009年
3 记者 徐斐通讯员 闫惠;赵庙乡甘当民营经济发展配角[N];济宁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曾晓伟;突出工业主导地位 推动民营经济发展[N];绵阳日报;2009年
5 谭彦龙 王雪菲;木兰 拓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N];黑龙江日报;2010年
6 记者 张辉;把握机遇迎难而上[N];湖北日报;2008年
7 记者 刘亚茹;省工商联调研组来通调研[N];通化日报;2008年
8 通讯员 赵春河 本报记者 梁文君;河北省工商联 服务民企勤练内功[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9 左晓蕾 张艺良;民营经济发展利于增长方式转型[N];东方城乡报;2010年
10 谢平 特约记者 尚永高;服务民营经济发展[N];自贡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