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木材压缩弯曲理论及其设备研究

赵辉  
【摘要】: 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应用火烤法弯曲木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弯曲木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家具及门窗上,弯曲木构件的加工水平也越来越高,相继出现了手工弯曲、机械弯曲和数控弯曲等加工方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对弯曲木的加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弯曲木加工,首先要进行木材原料选择,只有选择了适合弯曲的树种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软化处理,软化过程是将木材放入高温高压的容器中,经过长时间的蒸煮使其软化,必要时可以加入氨水以提高软化效果。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高频和微波加热软化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随着弯曲方式的多样化,局部加热、局部压缩、局部弯曲也是达到木材多向弯曲的手段,这样可以减少拼接和胶合带来的麻烦,提高弯曲木的美观和耐用性。目前世界各国的压缩机多以成捆压缩为主,成捆压缩可以弥补因单根木条上的缺陷而引起的压缩不均现象,本文对成捆压缩的布局和压缩方法进行了讨论,对于工业化生产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无论是手工弯曲还是机械弯曲都需借助一定的工具,模具、刚带是在弯曲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工具,它可以使中性层外移,减少外层纤维劈裂的可能性,提高弯曲木成品率;在同等条件下,缩小木材最小弯曲半径,达到更大的弯曲曲率。文中分别对矩形截面和圆形截面的弯曲木的最小弯曲半径加以分析,并用图表说明了最小弯曲半径的变化范围,即使同样是使用钢带,用端部可调的钢带比用端部固定的钢带弯曲木材所形成的弯曲半径更小。 对弯曲成形理论进行了分析,弯曲木中性层的位置是决定弯曲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对简式弯曲和复式弯曲的分析,对简式弯曲的中性层位置进行了定量描述,指出了与其相关的两个重要参数(极限拉伸强度与极限压缩强度)的关系;定性地说明了钢带弯曲对中性层的外移而导致高成品率的原因。在对复式弯曲方法的分析中,指出其提高弯曲木密度,增加构件刚度的原因。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传统的复式弯曲方法在加工无固定旋转中心和曲率较小的弯曲木构件时应用受到限制,提出了数控复式弯曲方法,解决了无固定旋转中心和曲率变化较大的弯曲木构件的加工问题,并能与发展相对完善的数控系统连接起来,对弯曲木加工业具有很大推动作用。文中对机械手弯曲进行了描述,机械手弯曲也是机械与数控系统相结合的弯曲技术,它对木材多向弯曲是一个突破,可以很好地解决木材多向弯曲的成形问题。文中对弯曲的轨迹设计和进给量的计算进行了详细说明,并应用实例进行了分析。但是,这种方法的局限性是无法将钢带加入其中,对弯曲木的最小弯曲半径有一定的限制。机械手弯曲是由计算机控制的,所以可以利用计算机资源对木材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有限元分析可以迅速求解木材在特定条件下的弯曲形状和弯曲应力,更有利于在弯曲过程中实时考虑木材湿度、弹性模量和材种等各方面的因素。 对弯曲成形和铣削成形的弯曲构件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数学描述解析方法证明了弯曲成形的构件具有更高的强度,同时也指出了两者在出材率上的差异。对我国弯曲木加工企业的技术改进和木材的深加工利用将有一定的价值。 确立了数控弯曲设备(弯曲机械手)的总体结构,设计了其控制系统,并对系统实现的功能及系统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以国家林业局“948”项目“压缩法加工弯曲木生产工艺技术及设备引进”和国家“863”计划项目“弯曲木成形加工机器人生产线”为课题来源,并得到了它们的资助。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吴靖;袋式除尘器及其在木材工业中的应用[J];木材工业;1993年02期
2 ;关于我国木材工业发展问题的建议[J];木材工业;1995年02期
3 丁美蓉;关于我国木材工业发展问题的建议[J];中国林业;1995年04期
4 ;“中国木材工业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明年3月在京举行[J];木材工业;2003年06期
5 ;《木材工业》1991年(第五卷)总目录[J];木材工业;1991年04期
6 陈铭奎;建绿色海峡西岸 兴福建木材工业[J];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20期
7 陈琳,唐晓燕;木材工业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J];环境保护;2004年10期
8 ;中国林学会木材工业分会召开第六届理事会和七届一次全体理事大会[J];中国人造板;2007年11期
9 ;2007年中国木材工业用胶黏剂用量估算[J];林产工业;2008年06期
10 刘长荣;;我国木材工业发展现状及前景[J];陕西林业;2008年03期
11 ;科技通讯[J];木材工业;1990年02期
12 寇庆德;江门市木材工业研究所崭露头角[J];北京木材工业;1994年02期
13 李黎 ,撒潮 ,习宝田;现代技术对21世纪中国木材工业技术装备的影响[J];中国林业;2001年18期
14 ;关于召开中国林学会木材工业分会六届二次理事会议暨学术报告会的通知[J];人造板通讯;2004年04期
15 叶克林;加入WTO后中国木材工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木材工业;2004年04期
16 红枫;;国有木材工业政策即将出台[J];国际木业;2007年10期
17 ;欢迎订阅2011年《木材工业》杂志[J];木工机床;2010年03期
18 何兴祖;;试论新技术在木材工业上的应用[J];木工机床;1986年04期
19 李康球;木材工业用胶粘剂在持续发展中[J];中国胶粘剂;1998年03期
20 ;简讯[J];木材工业;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前言[A];中国木材工业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叶克林;;加入WTO后中国木材工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A];中国木材工业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马启升;王莹莹;;中国木工机械与印度木材工业[A];2009全国木材加工技术与装备发展研讨会木工机械数控新技术培训班论文集(会刊)[C];2009年
4 马岩;;纳、微米科学与技术及在木材工业产业化的应用前景展望[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5 赵广杰;;中国木材工业原料战略转移与人工速生林资源利用[A];中国木材工业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孙建;;做大做强中国木材工业[A];第六届全国人造板工业科技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熊满珍;鲍甫成;段新芳;;中国木材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问题及对策[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8 孙建;;林木机械与循环经济——我国木材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A];林木机械装备与循环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王晓军;袁东;;我国木工机械制造业现状及其发展[A];林木机械装备与循环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李凯夫;;中国西部木材工业创新的思考[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辉;木材压缩弯曲理论及其设备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2 彭冠云;基于CT技术检测木材、竹材结构特征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3 俞友明;轻质水泥刨花板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4 岳孔;速生杨木改性材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5 李小清;白桦木材生物变色机理及防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6 韦双颖;湿单板制造人造薄木技术及胶接体系老化机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7 胡云楚;硼酸锌和聚磷酸铵在木材阻燃中的成炭作用和抑烟作用[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8 张洋;麦秸人造板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1年
9 施煜庭;现代木结构建筑在我国的应用模式及前景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10 陈琳;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战略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俊;速生杨木压缩及新型添加剂对其性质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2 熊满珍;论发展木材工业促进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4年
3 刘翔;木材工业热工过程计算机辅助计算系统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4 刘振宁;木材工业粉尘静电特性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5 胡国楠;速生杨木压缩密化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6 刘坡;木塑复合材料切削温度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7 耿志忠;异氰酸酯与木材各组分反应产物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8 黎姣;木材在中国当代建筑中的应用[D];同济大学;2008年
9 王成明;木材工业气力输送与除尘工程验收评价体系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0 李浩东;木、竹材磨削粗糙度对胶合强度影响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做大做强中国木材工业(摘要)[N];牡丹江日报;2007年
2 记者 郑北鹰;废弃木材综合利用初步产业化[N];光明日报;2010年
3 国家林业局全国木材行业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孙建;发展木材工业循环经济任重道远[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4 郭萌;我国木材工业制品雄踞亚洲市场[N];中华建筑报;2005年
5 森讯;我国木材工业亟需创新[N];中国物资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焦玉海 王建兰;建设现代林业可在林业产业方面寻求突破[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王兮之;材料新贵 潜力巨大[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8 王文;蓬莱的环球木材工业园[N];国际商报;2000年
9 刘文;中国木材工业含醛类胶黏剂消费白皮书出炉[N];科技日报;2007年
10 王敏;木业企业加速洗牌研发成竞争利器[N];中国企业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