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软钢耗能钢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魏艳红  
【摘要】: 地震是人类所面临的最严重的突发性自然灾害,我国作为一个地震多发的经济不发达国家,采取经济、有效的措施提高已建和拟建建筑的抗震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近三十年来发展起来的被动耗能减震结构控制体系是提高城市和建筑物耐震能力的经济、有效方法之一。被动耗能减震结构在理论及试验研究方面均取得了许多有用的成果,但其距离广泛应用尚有一段距离,主要原因在于没有较简单、精确又易于为工程界接受的设计方法。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反应谱法的安装软钢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方法。该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安装软钢阻尼器结构地震影响系数的确定,该地震影响系数的确定考虑了软钢阻尼器结构由于滞回阻尼作用其地震反应降低的影响因素;同时也考虑了结构的名义周期因阻尼器的塑性发展而发生变化时,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因素。 对一六层软钢阻尼器钢框架结构的工程实例进行设计,其宗旨是结构中安装软钢阻尼器之后,可以保证主体结构在地震过程中保持弹性。通过设计计算,结构安装阻尼器后不但节约了一定的钢材,结构的变形更是明显减小,说明软钢阻尼器具有显著的减震效果。本抗震设计方法思路简捷、简单实用、便于操作。 同时利用SAP2000大型有限元程序对该算例进行了pushover分析,分别对纯框架结构和安装阻尼器后两种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计算,计算了结构的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并采用了能力谱法进行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设计方法有一定的可靠性,也说明了耗能减震装置能够在大震作用下有效地降低地震对结构的作用。 用动力时程分析对算例结构进行验证。采用振型叠加法进行多自由度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根据已知节点信息形成单元刚度矩阵及整体刚度矩阵后,进行动力特性计算,利用振型叠加法将多自由度动力计算转换成单自由度的动力计算。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结果表明,按本文建议的设计方法进行软钢阻尼器结构的抗震设计,罕遇地震作用下其主体结构基本保持弹性,能够达到预期的抗震设防目标,进一步证明该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郑宏,俞茂宏;基于遗传算法的钢结构优化设计[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2 刘坚,李开禧,张利,周敏辉;基于极限承载力的钢框架二阶非弹性计算方法[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3 蒋利学,胡绍隆,朱春明;上海外滩中国银行大楼的安全性与抗震性能评估[J];建筑结构;2005年03期
4 李国强,刘玉姝;平面钢框架结构极限承载的体系可靠度评价[J];建筑钢结构进展;2005年04期
5 王娜;邵英秀;;多层钢框架与混凝土框架结构住宅设计分析[J];山西建筑;2007年04期
6 李成福;;谈监理对钢框架结构工程质量的控制[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曾志攀;;刚桁架结构厂房的设计[J];钢结构;2007年05期
8 完海鹰;王建国;王秀喜;;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的拟动力实验研究[J];实验力学;2009年04期
9 陆铁坚;张建军;余志武;;梁柱半刚性连接的钢框架非线性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10 李枫;;基于APDL语言某钢结构住宅优化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24期
11 郑宏;胡立黎;刘源;肖峰;;钢筋混凝土深梁填充钢框架抗震性能试验[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12 张小连;李忠学;魏昊岩;;钢框架二阶效应分析的迭代计算方法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1年06期
13 沈威;张殿杰;苑伟松;刘坤;;钢筋桁架楼承板施工技术[J];天津建设科技;2011年04期
14 刘开国;钢框架结构的弹性和弹塑性二阶分析[J];华中建筑;2000年01期
15 刘开国;火作用下钢框架结构的分析[J];钢结构;2002年04期
16 赵权,冯志伟;钢框架结构住宅的应用与发展中的问题[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5年07期
17 刘洪波;谢礼立;邵永松;;钢框架结构节点域分析简化模型[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18 范晋;赵成文;颜双月;刘永光;佟健;史永斌;;交错桁架结构体系与钢框架的性能对比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19 刘曙;;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的有限元分析[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7年03期
20 徐觉慧;张树勋;宋明志;陈利民;张宗英;吕恒林;;某在役钢框架结构使用性能的检验方法研究[J];工业建筑;2008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临洁;蒋焕迎;;钢框架结构稳定基本概念之我见[A];晋冀鲁豫鄂蒙川云贵甘沪湘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河南、贵州分册)[C];2007年
2 蒋焕迎;;钢框架结构稳定的计算方法初探[A];晋冀鲁豫鄂蒙川云贵甘沪湘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河南、贵州分册)[C];2007年
3 王乐斌;白玉星;揭智渊;王珊;韩丽芳;;基于上限法的钢框架结构火灾作用下临界温度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⑧——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2届(ASSF-2010)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邹昀;张振炫;;轻型钢框架支撑体系振动特性分析[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0年
5 包永成;舒赣平;;基于抽柱法的某高铁交通枢纽站钢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分析[A];'2011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丁双;詹小娜;;内填钢筋混凝土剪力墙钢框架结构动力时程分析[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C];2011年
7 马春艳;段树金;林玉森;;榫卯连接组装钢框架自振特性试验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0年
8 霍静思;胡聪伶;;钢框架连续倒塌动力效应研究[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崔名相;陈向荣;周剑;刘中伟;;钢框架—填充墙结构体系受力特点以及ANSYS在其结构中的应用概述[A];钢结构工程研究⑧——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2届(ASSF-2010)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杨越;高建岭;白玉星;;火灾下石化管廊倒塌全过程模拟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立黎;水平地震作用下梁填充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2 王萌;强烈地震作用下钢框架的损伤退化行为[D];清华大学;2013年
3 邹浩;钢框架风荷载作用下适用性研究及可靠度分析[D];湖南大学;2012年
4 董可;地震作用下钢框架结构的动力性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5 杨帆;大空间及框架钢结构受火全过程数值模拟及损伤评估[D];清华大学;2010年
6 吕俊利;整体钢框架中梁柱抗火性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7 王玉田;梁端翼缘扩大型连接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8 马宁;全钢防屈曲支撑及其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马宁;工学博士学位论文全钢防屈曲支撑及其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熊俊;强震作用下钢框架焊接节点损伤性能和计算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铁军;钢框架—中心支撑双重抗侧力体系的剪力分配率分析[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2 于鹏;P-Δ效应及结构阻尼对半刚性连接钢框架动力性能的影响[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3 陈国兴;半刚性连接钢框架受力性能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4 贲庆国;钢框架结构地震作用下累积损伤分析及试验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3年
5 王涛;多层钢框架结构整体稳定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6 侯桂欣;小高层钢结构住宅双重抗侧力体系抗震性能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7 刘强;基于FCM算法的多层钢框架模糊优化设计[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8 谢淮宁;钢框架结构的优化设计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9 王宝峰;在役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胡聪伶;钢框架连续倒塌动力效应及约束钢梁悬链线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骏;把软肋做硬[N];中华建筑报;2002年
2 於立华;潮峰钢构承建钢构项目[N];建筑时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沐林;急师生之需 展钢构之长[N];中华建筑报;2011年
4 方晓全 方锐;肥东官兵发明防护救生架[N];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09年
5 本报记者 高虹;带你逛东环“车站之最”[N];海南日报;2010年
6 杨骏;哪些因素决定超级高楼前途?[N];中国经营报;2002年
7 记者 梁茵 通讯员 吴竹英;我国最大测井仪器研制基地进入投产准备阶段[N];中国石油报;2009年
8 记者 杨骏;超级高楼还有前途吗?[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9 佳木;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建筑师 密斯·凡德罗[N];中国建材报;2001年
10 梁圆文;告别还是迎接一个超高层建筑时代[N];中国建材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