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区阔叶红松林恢复途径与优化模式研究
【摘要】:
阔叶红松林是东北东部山区的地带性森林植被,但由于过度利用与破坏,目前已退化为次生林和人工林,如何恢复阔叶红松林是学术界与生产单位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选择东北林区次生林和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方法、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分析方法和分层株数的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恢复途径与不同经营措施(栽针保阔途径、人天混途径、红松人工林途径和落叶松人工林途径)对群落树种组成、径级分布、红松蓄积生产力、植物多样性和演替趋势的影响效果及其影响机制,综合定量评价各途径的恢复效果,探讨不同途径中阔叶红松林恢复的优化模式,以便为我国东北林区阔叶红松林恢复实践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
(1)栽针保阔途径
上层透光抚育对栽针保阔群落的树种组成、径级分布、红松蓄积生产力、植物多样性和演替趋势具有较大的影响。随着上层林冠保留郁闭度的减小(0.8-对照、0.6、0.4、0.2、0.0-皆伐),红松重要值逐渐增大(0.300~0.708),红松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逐渐上升;红松中径级林木比例增加(0.00%~56.17%),小径级林木比例减少(100.00%~35.83%);群落蓄积量呈现递减变化趋势(239.3778 m~3·hm~(-2)~125.7011m~3·hm~(-2)),变化幅度较大(0.90倍),红松蓄积生产力却呈现递增变化趋势(0.1522m~3·hm~(-2)·a~(-1)~2.8594m~3·hm-~2·a~(-1)),且变化幅度更大(17.79倍);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依次为52、49、52、44和47,总体上略呈下降趋势,物种多样性依次为2.7329、2.4960、2.6780、2.4382和1.5833,除了皆伐下降幅度较大外(42.07%),其他略有下降(2.01%~10.78%);各群落总体上均呈现出向红松针阔混交林进展型演替的趋势,但以中、低郁闭度(0.4~0.0)群落演替趋势较好。
(2)人天混途径
上层透光抚育对人天混群落的树种组成、径级分布、红松蓄积生产力、植物多样性和演替趋势具有较大的影响。随着上层林冠透光强度的增大(未透光、半透光和全透光),多次(2~3次反复伐除阔叶树)或一次上层透光抚育人天混群落的红松重要值逐渐增大(0.499~1.000、0.461~0.628),红松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逐渐上升;红松大径级林木主要出现在全透光群落中(54.05%、1.65%),小径级林木比例均减少(74.99%~2.70%、75.15%~43.80%);多次进行上层透光抚育群落的蓄积量依次为234.3483、276.7883和253.3167 m~3·hm~(-2),红松蓄积生产力依次为1.2692、3.1271和5.3603 m~3·hm~(-2)·a~(-1),半透光和全透光群落分别较未透光群落蓄积量提高了0.18倍和0.08倍,红松蓄积生产力提高了1.46倍和3.22倍;进行一次上层透光抚育群落的蓄积量依次为60.2475、141.4332和230.4051 m~3·hm~(-2),红松蓄积生产力依次为1.7050、2.3136和3.3514 m~3·hm~(-2)·a~(-1),半透光和全透光群落分别较未透光群落蓄积量提高了1.35倍和2.83倍,红松蓄积生产力提高了0.36倍和0.97倍;群落的丰富度均半透最大(43、31),物种多样性全透或半透最大(1.9739或2.0683);多次进行上层透光抚育群落总体上呈现出进展型演替趋势,进行一次上层透光抚育的群落总体上呈现出衰退型演替趋势。
(3)红松人工林途径
抚育间伐对红松人工林群落的树种组成、径级分布、红松蓄积生产力、植物多样性和演替趋势具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抚育间伐强度的增大(对照、弱度、中度、强度),红松在群落中的地位较对照群落有所增强,各间伐群落中红松重要值(均为1.000)较对照群落(0.843)提高了15.70%;红松大径级林木比例增加(24.72%~85.00%),中径级林木比例减少(75.28%~15.00%),均没有小径级林木出现;群落的蓄积量依次为447.8580、386.7443、446.5654和458.4742 m~3·hm~(-2),红松蓄积生产力依次为7.8258、7.8827、9.1136和9.3566 m~3·hm~(-2)·a~(-1),群落蓄积量除弱度间伐林分较对照林分有较大幅度下降外(13.65%),中、强度间伐与对照林分较为接近(0.29%~2.37%),而红松蓄积生产力弱度间伐林分同对照林分相近(0.73%),但中、强度间伐林分却较对照林分有所提高(16.46%~19.50%);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依次为18、26、27和33,呈现递增趋势(44.44%~83.33%),物种多样性依次为0.5823、1.0479、0.9197和1.2295,总体呈现递增趋势(57.94%~111.15%);间伐群落总体上呈现出向红松针阔混交林进展型演替趋势,而对照群落总体上呈现出衰退型演替趋势,不利于红松针阔混交林的进一步发展。
(4)落叶松人工林途径
不同坡位对落叶松人工林群落的树种组成、径级分布、红松蓄积生产力、植物多样性和演替趋势具有一定的影响。沿由下至上的坡位环境梯度,落叶松在群落中均占有优势地位(0.376~0.461),红松在群落中占有次优势地位,且呈现逐渐增强趋势(0.279~0.402),阔叶树在群落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0.186~0.290),因此,从群落组成上看,落叶松人工林群落呈现出明显的自然化趋势;落叶松大径级林木比例减少(29.79%~11.32%),中径级林木比例增加(68.08%~88.68%),小径级林木只有下坡位有少量分布(2.13%),阔叶树中径级林木比例增加(18.18%~58.34%),小径级林木比例减少(81.82%~41.66%),没有大径级林木,红松中径级林木比例增加(7.68%~15.00%),小径级林木比例减少(92.32%~85.00%),没有大径级林木,因此,落叶松人工林群落虽呈自然化趋势,但落叶松林冠下阔叶树和红松均为中、小径级林木,需要人为诱导,促进红松和阔叶树的生长;群落蓄积量呈现递减变化趋势(306.0200 m~3·hm~(-2)~262.0104 m~3·hm~(-2)),变化幅度不大(0.16倍),落叶松蓄积量呈现波动型递减变化趋势(282.5400 m~3·hm~(-2)~208.8335 m~3·hm~(-2)),变化幅度不大(0.35倍),阔叶树蓄积量呈现波动型变化趋势(7.6653 m~3·hm~(-2)~8.8176 m~3·hm~(-2)),变化幅度不大(0.15倍),红松蓄积量和蓄积生产力呈现波动型递增变化趋势(15.6310 m~3·hm~(-2)~35.0700 m~3·hm~(-2)和0.4466m~3·hm~(-2)·a~(-1)~1.0020m~3·hm~(-2)·a~(-1)),变化幅度较大(1.24倍),因此,落叶松人工林群落虽呈自然化趋势,但还需要不断增加林下阔叶树和红松的蓄积量才有助于形成红松针阔混交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依次为48、48和44,呈现先恒定后下降变化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9.09%),物种多样性依次为1.3867、2.2183和1.6970,呈现出单峰型分布规律,变化幅度较大(22.38%~59.97%),因此,中坡位更有利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维持;群落总体上均呈现出向针阔混交林进展型演替的趋势。
(5)优化模式选择
在综合评价栽针保阔途径、人天混途径、红松人工林途径和落叶松人工林途径恢复阔叶红松林效果的基础上,选择在不同恢复途径中因采取不同经营措施或利用不同的立地条件使恢复效果最优的模式:栽针保阔途径中采取加大林分采伐强度的低郁闭度模式更有利于阔叶红松林的恢复;人天混途径中采取多次采伐上层阔叶树的全透光模式更有利于阔叶红松林的恢复;红松人工林途径中采取中强度间伐模式更有利于阔叶红松林的恢复;落叶松人工林途径以中坡位模式更有利于阔叶红松林的恢复。
|
|
|
|
1 |
张龙俊,王卫平;天然次生林培育与顶极演替[J];林业科技通讯;2000年08期 |
2 |
曹伟;李岩;王树良;于兴华;朱彩霞;刘童燕;;东北阔叶红松林群落类型划分及物种多样性[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11期 |
3 |
詹鸿振;;凉水实验林场红松人工林[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76年01期 |
4 |
李学文;王清君;姚彦文;李兴安;;红松幼树生长与上层阔叶树开敞度关系的研究[J];林业科技;1992年06期 |
5 |
李景文;詹鸿振;刘传照;;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采伐迹地更新的研究[J];林业科学;1988年02期 |
6 |
池桂清,姚国清,董兆琪,郭德武;红松人工林土壤水、气、热及养分状况的初步观测[J];林业实用技术;1985年11期 |
7 |
詹鸿振;刘传照;刘吉春;;阔叶红松林的生物量和营养元素含量的研究[J];林业科学;1990年01期 |
8 |
郝占庆,赵士洞,陶大立;长白山北坡阔叶红松林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季节动态[J];生物多样性;1994年03期 |
9 |
谭学仁;王中利;张放;史凤友;贾云;路治林;曾凡顺;于中华;;辽宁省湾甸子实验林场人工阔叶红松林主要混交类型的模糊聚类分析[J];辽宁林业科技;1988年06期 |
10 |
亓连肇;;红松地理种源试验苗期初报[J];吉林林业科技;1988年03期 |
11 |
胡万良;亢新刚;谭学仁;金鑫;丁磊;;辽东山区阔叶红松林恢复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9年04期 |
12 |
谭学仁,王中利,张放,路治林;人工阔叶红松林主要混交类型群落结构及其生物量的调查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1990年01期 |
13 |
郭芳;殷鸣放;;辽东山区阔叶红松林经营与物种多样性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05年06期 |
14 |
池桂清,姚国清,董兆琪,郭德武;人工红松林土壤中蚯蚓的数量[J];生态学杂志;1985年01期 |
15 |
刘传照,李景文,潘桂兰,李传荣;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凋落物产量及动态的研究[J];生态学杂志;1993年06期 |
16 |
吴晓莆,朱彪,赵淑清,朴世龙,方精云;东北地区阔叶红松林的群落结构及其物种多样性比较[J];生物多样性;2004年01期 |
17 |
张春雨;赵秀海;郑景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隙与林下土壤性质对比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
18 |
滕家富;;阔叶红松林分布与生物多样性利用价值的研究[J];林业勘查设计;2008年03期 |
19 |
刘少冲;段文标;冯静;韩生忠;;林隙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树种更新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6期 |
20 |
周春华;郝占庆;贺红士;周丹卉;;阔叶红松林净初级生产力模型参数的敏感性[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