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定量反演的大气校正方法分析研究
【摘要】:
由于遥感器在空中获取地表信息过程中,受到大气成份吸收与散射的影响,遥感器的测量值与地物实际的光谱辐射率是不一样的,测量值发生辐射失真,从而对遥感图像的质量和应用效果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影响使得基于遥感影像的应用研究,特别是定量化应用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这些信息被成功应用于地球信息的定量化研究之前,必须对遥感影像进行大气校正,大气校正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接下来的应用研究。本文以遥感图像获取中电磁辐射的传播过程为基础,对大气对电磁辐射的影响进行分析包括大气影响的基本原理;大气对电磁波的散射、吸收的微观特性;大气中各组分对辐射的影响;大气辐射传输理论,并对平面—平行大气模型中的地面和卫星信号的组成进行全面的阐述。在分析了大气对遥感影像产生的各种影响的基础上,对大气纠正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进行了回顾和归纳总结,得出进行大气校正的理论根据,分析计算过程参数的选择,包括卫星几何状态计算、大气光学厚度的计算、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光谱变化计算和大气水汽含量的计算。用两种模型软件6S和MODTRAN分别对TM和MODIS影像的可见光波段的影像进行大气纠正,验证了辐射传输模型在东北地区遥感影像的可行性。最后通过反射率对比分析,得出6S适合荒漠化地区的大气校正,FLAASH更适合对东北森林覆盖面积较大地区的TM影像进行大气校正,而对于MODIS影像的大气校正应选择FLAASH。
|
|
|
|
1 |
王炜,方宗义;大气模式差异对沙尘暴模拟结果的影响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4年01期 |
2 |
袁建强,孙照渤,章基嘉,陈葆德;水平扩散对东西风带模拟的改进[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1年S1期 |
3 |
姜达雍,杨梅玉,刘屹岷,罗艳;气候研究第二个分目的的数值模拟研究[J];计算物理;1992年S2期 |
4 |
廖洞贤,朱艳秋;论大气模式的垂直离散(I)──存在问题、资料处理、坐标和基函数的选择[J];气象学报;1996年05期 |
5 |
王绍武,朱锦红;大气模式比较计划(AMIP)[J];应用气象学报;1997年S1期 |
6 |
郭准;吴春强;周天军;吴统文;;LASG/IAP和BCC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的云辐射强迫之比较[J];大气科学;2011年04期 |
7 |
高艳红;程国栋;尚伦宇;刘伟;;耦合冻土方案的大气模式对祁连山区春季土壤状况的模拟[J];冰川冻土;2007年01期 |
8 |
杨传国;林朝晖;郝振纯;余钟波;刘少峰;;大气水文模式耦合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7年08期 |
9 |
吴丰,梁振梅,罗福山;激光雷达变脉宽模拟与探测数据的分析[J];空间科学学报;1995年01期 |
10 |
聂建华;张黎明;陈洪耀;;大气模式与气溶胶模型对辐射传输计算的影响[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0年05期 |
11 |
陈耀武;;对高层大气模式的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63年01期 |
12 |
张强;简评陆面过程模式[J];气象科学;1998年03期 |
13 |
陈秀红;魏合理;;基于中国典型地区大气模式的红外透过率变化特征[J];激光与红外;2008年11期 |
14 |
郑义军,龚平,谭荣清,唐志平,柯常军,蔡建,万重怡,胡晓军,于延宁,刘世明,吴谨,郑光,周锦文,吕岩;大气模式激光推进耦合系数的实验研究[J];中国激光;2005年07期 |
15 |
廖洞贤;大气模式设计中的两个问题[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
16 |
苗峻峰;大气模式对比计划(AMIP)[J];气象科技;1994年01期 |
17 |
廖洞贤;一个适用于长时间积分的大气模式的加热和耗散的调整方案[J];气象学报;1991年01期 |
18 |
吴连大;大气模式动态测定的研究[J];天文学进展;2001年02期 |
19 |
王谦,胡志晋;三维弹性大气模式和实测强风暴的模拟[J];气象学报;1990年01期 |
20 |
童慧峰;唐志平;;激光推进的基本原理和实验进展综述[J];高能量密度物理;2007年01期 |
|